2013年秋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课件(5课+写作指导)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秋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课件(5课+写作指导)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0-04 10:5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8张PPT。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
单元导学课件第 一 单 元
第1课 散 步  1.题目解读
  “散步”是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文章叙事的线索。标题语言凝练,感情意蕴丰富,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并且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2.背景介绍
  《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抒发一种生命的感悟,所以注定了它的抒彩。本文创作源于两大契机:一是作者三辈四口人的真实“散步”,文中小孩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正是出于作者当时上幼儿园的儿子之口;二是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对中国孝道的看法触发了作者创作的念头。1.正音辨形
分歧( )   嫩芽( )    熬过( )
chāi( )散 shà( )时   dūn( )下
答案:qí nèn áo 拆 霎 蹲 ﹒﹒﹒2.据义填词
(1)_________: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2)_________:形容水波明净,清澈荡漾。
(3)_________:相信并佩服。
(4)_________: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答案:(1)各得其所 (2)水波粼粼 (3)信服 (4)委屈近义词辨析
委屈、委曲
【同】均可做形容词。
【异】“委屈”既可以指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如“他觉得很委屈”;也可以指使人受到委屈,如“对不起,让你受委屈了”。
“委曲”指a.(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曲折,如“委曲的溪流”;b.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如“告知委曲”; c.勉强服从,如“委曲求全”。 3.走进文本
(1)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地点是_______,人物有_______。你看到了一个_______的家庭。
答案:初春 田野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和美
(2)从这一家的散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人间真情?
答案: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1.人物情感
(1)从文中相关语句可看出,“我”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我”是一个孝顺、善良、关爱母亲、有责任心的人。
(2)文中“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我”的儿子分别是怎样的人?
答案:“我”的母亲:老迈、顺从、爱幼、尊重孩子;“我”的妻子:贤惠、孝顺、体贴、温柔;“我”的儿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非常懂事。(3)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说说这种“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答案:“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2.品味语言
(1)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品味:“摸摸”一词,让人感受到奶奶对孙儿的那种爱抚和疼爱;还有她遵从了孙儿的想法,因为她不想让孙儿受委屈。这里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2)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品味:“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3.环境描写
本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非常精妙,请在文中画出并仿照参考示例进行赏析。
参考示例:“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点拨:赏析: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这句话描写了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这一描写烘托了散步的心情,照应并渲染了文中对母亲的身体和自然生命的描绘。一试身手:
(1)“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交代了儿子走小路的原因,烘托了一家四口愉快的心情。
(2)“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了“我们”一家人散步的愉悦及家庭的和美。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灿烂阳光(网名)同学在班级QQ群中发出了下面的帖子,请你跟帖。
灿烂阳光: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旭日阳刚: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蓝色季风:这样写是有深意的,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本文写了初春时节,我们___________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体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浓浓亲情,颂扬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的传统美德。
答案:一家四口 尊老爱幼第2课 秋天的怀念 1.作者名片
  作者:史铁生,当代作家,原籍河北涿州,生于北京,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2.图解课文1.正音辨形
创伤( )  整宿( )  憎恨( )
仿膳( )  侍弄( )  絮叨( )
tān( )痪  jué( )别
答案:chuānɡ xiǔ zēnɡ shàn shì xù 瘫 诀﹒﹒﹒﹒﹒﹒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形容人脸色不好。
(2)____________:①来回翻身。②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3)____________: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
(4)____________: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答案:(1)憔悴 (2)翻来覆去 (3)暴怒无常 (4)喜出望外3.走进文本
(1)课文哪些情景紧扣“秋天”二字?
答案:雁阵、树叶、菊花。
(2)作者是透过生活中的哪些小事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的?
答案:“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母亲的临终挂念。1.理解内容
(1)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①“看花”是全文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读完本文,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②作者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③作者的自责、内疚之情;④作者渐渐成长,完全理解了母亲。2.人物形象
(1)从母亲忍受肝病折磨和母亲央求“我”看菊花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坚忍、顽强、乐观,时刻为儿子着想。
(2)从全文来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母亲是一个坚强乐观、无私勇敢、热爱生活、理解儿子的伟大的人。3.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请仿照参考示例赏析相关语句。
参考示例:“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一句运用了什么细节描写?有何作用?点拨:赏析: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怕“我”看到树叶凋零的景象而触景生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情绪,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一试身手:
(1)“‘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此句运用了什么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了语言和神态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2)“‘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此句运用了什么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了语言和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我”对生活极度痛苦、绝望的心情。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灿烂阳光(网名)同学在班级QQ群中发出了下面的帖子,请你跟帖。
灿烂阳光: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的”三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旭日阳刚:我觉得不好。因为“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蓝色季风:是啊,“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依照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本文以_________为线索,回忆了三次看花的经历:第一次,母亲要带“我”去,“我”不答应;第二次,________;第三次,“我”和妹妹一起去。 歌颂了_________,同时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答案:看花 母亲要带“我”去,“我”答应了,母亲不能同去 母爱的伟大第3课 *羚 羊 木 雕 1.题目解读
“羚羊木雕”在文中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礼物,以“羚羊木雕”为题,表明此物的重要,以此来组织材料,推动情节的发展。题目即本文的线索和文眼。 2.图解课文1.正音辨形
怦怦( ) 树杈( ) 脸颊( )
挨揍( ) 裁缝( ) 攥着( )
línɡ( )羊 伤bā( ) 发lènɡ( )
答案:pēnɡ chà jiá ái cái zuàn 羚 疤 愣﹒﹒﹒﹒﹒﹒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
(2)____________:完全不放在心上。
(3)____________:不跟别人商量,按自己的见解决定。
(4)____________: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
答案:(1)形影不离 (2)满不在乎 (3)自作主张 (4)不可抗拒3.走进文本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案:讲述了“我”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却逼“我”要回来,“我”对朋友反悔了的故事。
(2)文章围绕一只羚羊木雕写了哪些事?
答案:查问木雕、赠送木雕、逼取木雕、伤心难过。(3)阅读全文,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珍惜友情。(万芳:)仗义(真诚、豪爽、大度)。(爸爸:)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理解孩子,有一定的传统家长思想。(妈妈:)以严为爱和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理解孩子。第4课 *散文诗两首《金 色 花》
1.作者名片2.图解课文1.正音辨形
嗅到( ) 沐浴( ) 匿笑( )
花bàn( ) 跳wǔ( ) xī( )盖
答案:xiù yù nì 瓣 舞 膝﹒﹒﹒2.据义填词
(1)_________:向神祈求保佑。
(2)_________:洗澡;借指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答案:(1)祷告 (2)沐浴近义词辨析
祷告、祈祷
【同】都有“向神祈求”的意思。
【异】“祷告”指向神祈求保佑,侧重在“求保佑”。
“祈祷”是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侧重说“愿望”,适用面比“祷告”广。 3.走进文本
(1)这首诗依次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幅画。
答案:捉迷藏 三次嬉戏 母子对话
(2)文中的孩子和妈妈各是怎样的人?
答案: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生善良。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荷叶 母亲》
1.作者名片2.图解课文 1.正音辨形
菡萏( ) 并蒂( ) 荫蔽( )
zǐ( )妹 fù( )盖 莲penɡ( )
答案:hàn dì yīn 姊 覆 蓬﹒﹒﹒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
(2)__________: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答案:(1)花瑞 (2)徘徊3.走进文本
(1)课文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答案:雨打红莲 荷叶护莲
(2)作者在风雨中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答案:三次。①第一次看红莲。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心情:烦闷。②第二次看红莲。环境: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心情:不适意,徘徊。③第三次看红莲。环境:雨肆意地下着。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3)结尾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私。“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爱护我们、帮助我们走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就是我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 第5课 《世说新语》两则 《咏 雪》
1.作者名片2.图解课文1.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         今义:因为
答案:(1)子侄辈,指年青的一代 (2)凭借﹒2.文言句式
(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句,宾语“何”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
(2)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3.走进文本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案:融洽、欢快、轻松。
(2)“柳絮因风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答案:“柳絮”比喻好在“意象”上。“柳絮因风起”,风趣灵动,有春天的生机,富有诗意,形神兼似。《陈太丘与友期》
1.图解课文  2.主题思想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小小年纪的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优秀品质;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1.通假字
尊君在不    通   ?
答案:不 否 2.古今异义
(1)期日中
古义:         今义:预定的时日;日期
(2)友人惭,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引导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古义:       ?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古义:       ?
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5)门外戏
古义:         今义:戏剧,也指杂技
答案:(1)约定 (2)拉 (3)离开 (4)丢下、舍弃 (5)玩耍﹒﹒3.词类活用
友人惭 (形容词用作动词,       )
答案:感到惭愧﹒4.文言句式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判断句,“则”“是”连用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陈元方当时只有七岁,(在)门外玩耍。
(2)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5.走进文本
(1)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各是怎样的人?
元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元方:)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你是怎么看的?
答案:示例一:元方不失礼。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元方要求完美;友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其品行低劣,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示例二:元方失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正表现了一个人宽广的胸襟。
(3)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做人要讲诚信,要懂得尊重他人。单元写作指导
第一单元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自由和幸福的港湾。从小到大,家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吧,父母和亲人的关爱,一定让你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吧。
请自拟题目,以生活中真实的故事为背景,记叙或描写一位关心爱护你的亲人,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1.审题
阅读提示语,提炼重点词,寻找写作基点,这是审题的重点。从这段提示语可看出“家庭生活”“美好记忆”“感受亲情”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内容。要求中“真实的故事”“一位关心爱护你的亲人”又对写作的内容做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写作的重点就明确了,若写人物要注意前面的限制词“一位”“关心爱护”。但无论怎样审题,“亲情”是写作的中心。  2.选材
  (1)“家庭”“亲情”既是古老的话题,又是永恒的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历和感受,描写和歌颂父爱母爱,写父母亲如何耐心地教导自己,如何在自己生病时无微不至地关心自己……写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2)注意选材的新颖性。要写出使读者感到耳目一新之作,在写作时就要注意做到选材新颖,力避俗套,写作时要从一个自己最熟悉、最擅长、最感动的角度去立意谋篇,而且父母之爱往往是深藏不露、委婉含蓄的,那么写作时要注意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拓展思维空间,升华思想感情,赋予文章以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要用心去写。还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如写妈妈的唠叨,父亲的严厉,可从妈妈的唠叨声中及父亲严厉的目光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总之,写最熟悉的亲人,记最鲜活的家事,抒最动人的亲情,写活人物,渗透亲情。3.写法【名家睿语】
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爱当家,孩子也是出于对父母的爱而顺从大人。  ——培根
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
——歌德
无论何时何地家永远是向游子敞开大门的地方。 
——罗伯特
家庭是大自然创造的杰作之一。  ——桑塔亚那【好句好段】 
家,犹如一潭清水,平淡而温馨。在高兴时,家与你共享快乐,是一方乐土;在伤心时,家给予你安慰,是一个倾听者;在受挫时,家给予你鼓励,是一个避风港湾。无论你身处何种境遇,家总是充满关爱与幸福,令人魂牵梦萦。家,记录着我们的成长,也收藏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巧用修辞 落叶被风吹起,妖媚地打着旋跳舞。花儿垂下了脑袋,诉说着季节的无情。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走在小路上的我们却是那样快乐。吃着同一根雪糕,讲述着一天发生的故事。一阵风吹过,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爸爸妈妈见了,连忙脱下自己的外套给我披上。我望着他们,眼里满是幸福。余阳感慨我们的美满,黑夜赞叹我们的温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怎么不令人感动。爱是上天赠给我们的礼物,爱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细节描写【精彩开头】 
几乎每个人从呱呱坠地,来到这美丽的人世开始,就感到了家庭的温馨,并且这种温馨会伴着每个人长大,直至一生。我也不例外,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我五岁那年,这种温馨就随着父亲的离开而消失了。
——开门见山【精妙结尾】 
每当翻阅这些渐已褪色的照片,一股温馨之情总是油然而生,十一年的点点滴滴依稀于眼前、耳边,置身于爱的海洋,我相信,定能走过日后的风风雨雨,我也将以自己的辉煌抚慰爸妈不再年轻的脸庞。朦胧中,一个头戴博士帽的女孩向我款款走来,身边还伴有她的爸爸妈妈,他们笑得那么开心,那么幸福!那不是我们全家人的梦想剧场吗?向着那个美丽瞬间冲刺吧!一股莫名的力量充盈了我的全身,我的未来不是梦!我坚信。
——前后照应妈妈的唠叨
田雨雷
“刷牙洗脸!喝牛奶!快去吃早餐!”①
唉,我的妈妈又开始唠叨了,这样的唠叨
已经12年了,听得我都有离家出走的冲动
了。②【批注评析】 
①未见其人,先闻其
声。
②交代自己对妈妈唠
叨的反感。 我皱着眉,非常不情愿地穿好衣服,极
不耐烦地叠着被子,慢吞吞地坐到餐桌上。③
妈妈在厨房又重复喊道:“刷牙洗脸,准备
上学!”“今天星期六,不用上学!”我抗议。
妈妈总把我当什么都需要提醒的幼儿园小
娃娃,这些事情已经重复了那么多年,我知
道什么时候做,何况我自己戴着表,自己可
以管理时间的呀!可是妈妈总要一而再,再
而三地提醒我……④“早餐怎么吃得这么③传神地神态、动
作描写,生动地再
现了“我”极度反
感的心理。
④心理描写,突出了
“我”对妈妈唠叨
的反感。慢?可以边吃饭边听英语,一心二用这个可
以有!……洗完牛奶杯,赶紧做作业!” ⑤
不等妈妈唠叨完,我郁闷地抓起书包冲进
卧室写作业。⑤语言描写非常传神。 中午吃过午饭,我正津津有味地
看着电视,妈妈又对我吼起来:“还
看!还看!都快成小四眼了!离电视那
么近!”我往后挪了挪位置,妈妈又
补充念叨:“下次再让我看见你离电
视机那么近,下周玩电脑的时间——
取——消——”⑥⑥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描写,再次突出了妈
妈的“唠叨”。 到了晚上吃饭,我狼吞虎咽地吃
着美味的红烧鱼,妈妈又絮絮叨叨起
来:“小心鱼刺卡着,吃饭要细嚼慢
咽,有利消化!”我只好放慢吃饭的
速度,细细地剔着鱼刺,细嚼的饭菜
格外香甜。晚上快睡觉的时候,妈
妈的例行“功课”又开始了:“晚
上记得盖好被子,别着凉了,降温了,
明天要把毛衣穿上……”⑦妈妈的
话我都快能背下来了,赶紧用被子
盖住头。⑦细品此处的语言描写,
让我们感受到了妈妈对
“我”深深的爱。 上了初中,我住校了,终于不用听
妈妈每天像唐僧一样唠唠叨叨重复着
事无巨细的提醒。⑧可是,如果没有妈
妈的唠叨,我可能忘了每天早上和晚
上要喝牛奶;如果没有妈妈的唠叨,我
可能不会坚持刷牙,就会像隔壁的晓
东一样满口虫牙,疼得龇牙咧嘴;如果
没有妈妈的唠叨,我可能又忘了降温
后添加衣服,会在教室里冻得瑟瑟发
抖;如果没有妈妈的唠叨,我就会失去
一种平实温暖的幸福……⑨⑧离开妈妈的唠叨,“我”
渴望已久。
⑨排比的语句表达了“我”
对妈妈唠叨的思念。 在妈妈的唠叨声中,我才发现:原
来,我一直幸福着!⑩⑩点明主题,深化中心。 名师点评:小作者抓住早上、中午、晚上三个特定的时间段,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再现了一个爱唠叨的妈妈形象。而小作者欲扬先抑,从开始的烦妈妈唠叨至最后感受幸福,更凸显了妈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