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新初一现代文阅读复习卷(四)(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新初一现代文阅读复习卷(四)(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5 22:1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初一现代文阅读复习卷(四)(试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1.文中的“这段时光”指的是哪段时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挨”在文中的读音是______(ái āi),意思是______(A.遭受B.困难地度过)。
3.①观察图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我”做的四件事,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②这几件事的顺序可以打乱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空空落落”一词表面上写了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是在表达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
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5.给选文加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
6.选文中,“剧烈”一词写出了“我”__________的心情;“恐惧”一词写出了我__________的神态。
7.选文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对敌人进行了描写。“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他们”指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敌人的凶恶残忍。
8.选文写出了李大钊具有__________的精神和面对敌人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作者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来体现的。
阅读
中国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的渊源。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竞有四五十家。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在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9.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栩栩如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篇短文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__________、皮影制作、____________、广泛流传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作者详细描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_,略写其他,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11.根据短文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文引用《汉书》记载的故事,既说明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B.皮影的绘画也有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水、草、云等纹样为图案
C.皮影的高度比较统一,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
D.其他戏剧和皮影戏一样,在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
12.文中画线句中的“之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 )去了_____有( )的时候____( )枯了____有( )的时候____( )谢了____有( )的时候____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们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3.按原文填空,并在第一自然段的 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4.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无法挽留的无奈和惋惜
B.作者提出这个问题,并对此作出解答,因此,这个句子是疑问句
C.作者在文中深入思考日子一去不复返的原因,因此在文章开头提出了这个问题
D.作者借这样的问句,看似发问,实则已有答案,问句更能唤起读者对时间的思考
15.对画线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多的是,像汪洋大海
B.在时间的大海里,属于“我”的时间太少了,表现了作者的哀伤
C.过去的日子显得那么渺小,无声无息,消逝得那么快,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16.“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是因为__________。
阅读理解。
满架秋风扁豆花
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走过。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个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是浑然一体的。
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本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清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17.第七自然段“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中“那个姿势”指的是( )
A.与时光握手言欢 B.采摘扁豆
C.认真地在读一本书 D.坐在门外的扁豆花旁
18.作者写这篇短文的目的是( )
A.赞美扁豆花很漂亮 B.赞美老妇人爱读书
C.夸赞扁豆好吃 D.歌颂生命不息
19.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A.照应开头 B.呼应前文 C.总结全文 D.点明中心
20.“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儿歌里的中国
自从孩子出生,儿歌就成了家里的必备品。逗孩子,哄孩子,都离不开那些或欢快或悠扬的曲调。虽说对这些歌曲耳熟能详,但“六一”儿童节那天陪孩子在商场里玩,背景音乐播放的一首首儿歌却突然触劝了我的心弦。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在我的记忆里,《卖报歌》似乎就是这么几句歌词,活泼跳跃的旋律中并没有太多凄苦悲惨之意。然而,仔细再听一下:“走不好,滑一跤,满身的泥水惹人笑,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还有“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谁告,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一个面黄肌瘦、风餐露宿的小报童形象顿时映入脑海。一位在旧中国底层讨生活的孩子,经聂耳和安娥两位人民音乐家质朴却有力的刻画,在今天听来仍有许多感动。国家孱弱不堪,人民流离失所,生活苦难深重,但这个既天真又坚强的报童仍相信“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这一点光明是什么?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初心”吗?正是建立在对以童工为代表的被剥削和异化的无产阶级劳动者的深刻同情之上,马克思才发出了“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疾呼,立下了“解放全人类”的宏愿。共产党人努力使每一个中国人挺直腰杆“站起来”,正是那近乎绝望的生活中的一线光明!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首歌简直就是哄娃睡觉的神曲,然而我每次只会翻来覆去地唱这第一段。没想到第二段歌词的画风陡然一变:“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大工厂和新机器会让春天更美丽?但再想一想,这首歌描绘的是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场景。那时的中国人满怀一腔奋斗之志,那是一段理想昂扬、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代人的回忆,也是一代人的付出。
“地球爷爷已经很累,默默承受人类的罪。地球爷爷意冷心灰,每天流下伤心泪。地球爷爷小小心愿,还他一片纯净空间。地球爷爷深深渴望,希望地球是最美地方。我们是可爱的低碳贝贝,让爷爷心情变美不再受累。我们就是时尚的低碳贝贝,节能环保成为日常行为。我们就是热情的低碳贝贝,低碳生活人群迅速加倍。我们就是爱心的低碳贝贝,伸出双手使地球越来越美。”《低碳贝贝》的乐曲一出,美丽中国的未来似乎就在眼前。再多想一层,还不止中国,这首儿歌关心的可是地球爷爷!当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退出巴黎协定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举足轻重。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都蕴含在这浅白的儿歌中了。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中国的希望在孩子们身上,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也镶嵌在了儿歌里。儿歌虽然简单易懂,却折射出中国所经历的巨大变迁。儿歌里的中国。是一个历史的中国,一个现实的中国,也是一个不断地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都达到真正和谐的目标努力前进的中国。
21.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都蕴含在下列哪一首儿歌中?( )
A.《卖报歌》 B.《小燕子》 C.《地球爷爷》 D.《低碳贝贝》
22.《小燕子》描绘的是( )的场景。
A.旧中国底层孩子讨生活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C.美丽中国的未来 D.中国所经历的巨大变迁
23.这篇短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 B.打比方 C.列数字 D.作比较
24.为什么说“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也镶嵌在了儿歌里”?请根据文本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有人认为题目为“中国的儿歌”更合适,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根据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文段,完成练习。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26.作者通过细致的外貌描写,重点抓住头_____ 、眼_____ 、鼻_____ 、眉_____、头上 _____、腮上无多余的肉、脖子_____等特点突出了人物透出的精气神。
27.根据人物特点,给下面一段外貌描写补充上关键词。
这是一个艰难地行走在长征路上的小红军。一张_____的小脸上几乎看不到血色,高高凸起的颧骨与_____的两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身军装已经磨出了_____,两只脚由于穿着破草鞋,已经冻得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28.“见微知著”中“微”的意思是__________;“著”的意思是_______。这个词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①文中画“____”的句子中的“灵感”指的是( )
A.神异的灵应 B.创作的冲动 C.细腻的感觉 D.突然间得到的启发
②从这句话中可知,科学的灵感是凭借______________而获得的。这里采用华罗庚的话来说明观点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30.从文中可知,经由“偶然的机遇”发现真理,要具备 _______、________的条件。
课文理解。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①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②父亲取出一把小刀, 把表盖拨(bō bá) 开, 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dīng dìng) 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 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sì shì) 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 )被表盖保护着,( )被一层玻璃蒙着。③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3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2.用“\”画去加点字的错误的读音。
33.文中①句是_____描写,②句是_______描写,③句是_______描写。
34.为什么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
快乐读书吧。
一张纸条
上初中,我喜欢《格林童话》到了痴迷的地步。那时父母工资微薄,除了维持生活以外,根本没有剩余的钱去买一本既不能吃又不能穿的书。
平时,父母总是把钱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抽屉钥匙就放在写字台上。几经犹豫之后,我试着用钥匙打开了抽屉,从里面拿走了一张两元的纸币。第二天,我从书店里买回了梦寐以求的《格林童话》。几天过去了,风平浪静,父母似乎并没有发现我拿钱的事。
不久,书店里进了一批新书,其中《绿野仙踪》是我盼望已久的一本童话故事书。禁不住 “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当我再一次打开写字台抽屉时,却发现里面多了一张纸条:“峰儿,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会永远做一个好孩子。”戒很惭愧,取出纸条,悄悄地锁上了抽屉。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一张纸条,成了我一生的警示;一张纸条,给了我一生的尊严。
(有删改)
35.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梦寐以求:__________
(2)如法炮制:__________
36.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表现出“我”十分喜欢《格林童话》。
(2)“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类似的错误”在短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张纸条对“我”的教育极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指的是等待母亲买菜回来带“我”出去玩的这段时光。 2. ái B 3.①示例:跳房子 看天、看云彩走 找蚁穴 看画报
②不可以。这几件事是写了“我”从活泼到安静的过程,层层递进地写出了“我”无聊的心理。 4. 院子空间大,显得冷清 “我”空虚、失落的内心
【解析】1.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作答时,抓住本文的线索“盼望”以及本段的情节就能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完成本题需要对照本段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本段中的“我”是一个等待中的、无聊的男孩,一直在想办法打发无聊的时间,所以“挨”的意思是“困难地度过”,读音为“ái”。
3.本题考查整体感知和评价鉴赏的能力。完成本题需要想象情节画面,之后再还原画面文字。根据图片内容,阅读本段文字,不难概括出这四幅图所描述的事情。这四件事,起初“我”跳房子,是单纯的熟练的动作,不需要过多的思维;然后“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思维随着白云在动,有了变化;接着“我”拨动、寻找蚁穴,脑子里有了“寻找”的思考;最后“我”看着画报想象人物的各种信息和活动,此时的思维更加深入。由此可知,“我”的思维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我”的思维的变化,足以体现“我”内心的无聊,此时“我”需要用满满的思维打发无聊的时光,因此顺序不能换。
4.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本题要结合生活体验和文章情节来完成。文中“空空落落”是对院子的环境描写,突出了一个“空”字,这样院子大、冷冷清清的感觉就出来了。联系本文,此时的院子里只有一个小小的“我”独自打发着无聊的时光。这时的“空空落落”是“我”此时的心境的体现,既突出了“空虚”又突出了“失落”。
5.父亲被捕 6. 紧张 害怕 7. 语言 动作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 比喻 8. 临危不惧 坚贞不屈 语言 神态 动作
【解析】5.本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拟小标题要高度概括选文的内容,选文写了父亲被捕的事,所以小标题可以拟为“父亲被捕”。
6.本题主要考查在一定语境下,对于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需要理解词语的本身意思,再联系上下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本题联系上下文,“剧烈”一词写出了”我“紧张的心情;”恐怖“写出了”我“的害怕。
7.本题主要考查对关键句子的分析、鉴赏能力。首先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大致内容,思考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者描写方法,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联系上下文可知。“他们”是指“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敌人的可怕。
8.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首先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描写人物句子的大致内容,思考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本文段,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以及面对敌人的坚贞不屈。
9.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文中指布娃娃的影子倒映在地上,生动逼真。 10. 悠久历史 皮影表演 皮影制作 皮影表演 突出重点,让皮影戏这一民间戏剧深入心田,留下深刻印象 11.A 12.不能去掉。“之一”表示传到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除了皮影戏之外还有其他的,去掉后就改变了原来的意思,表达不够准确。
【解析】9.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解答此题要先弄清词语的本意,然后在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意思。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文中指布娃娃的影子倒映在地上,生动逼真。
1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短文可知:这篇短文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悠久历史、皮影制作、皮影表演、广泛流传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作者详细描写了皮影制作和皮影表演,略写其他,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重点,让皮影戏这一民间戏剧深入心田,留下深刻印象。
1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B.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
C.皮影的高度比较统一,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
D.其他戏剧和皮影戏一样,在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
12.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先解释加上词语句子的含义,然后说说去掉词语句子的含义。
不能去掉。“之一”表示传到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除了皮影戏之外还有其他的,去掉后就改变了原来的意思,表达不够准确。
13.燕子 再来 杨柳 再青 桃花 再谢 , ; , ; , 。 14.B 15.C 16.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自己却无所作为而感到慨叹、伤感
【解析】13.本题考查对课文的背诵、默写及标点符号的掌握情况。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写出了自然界荣枯轮回的景象,句子生动而优美。我们要多注意积累这样的语句,方便习作时运用。标点符号不仅表示语气的停顿,一定程度上它还起到表意和辅助表意的作用。答题时,我们先分析句子的意思,再根据语境加上恰当的标点。平时学习课文时,要养成关注标点的习惯。
14.这道题考查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我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这样反复追问?他是多么希望时间能去而复返啊!可那是不可能的。这句话里饱含作者对时光流去而无法挽回的无奈及对已逝日子的怀念之情。
15.这道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注意联系文章主题来理解。相对于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渺小的,“针尖上一滴水”和“大海”, 这两个鲜明的比喻,确是把两者的差距形容透了。但唯其渺小更应珍惜,因为稍一轻忽,便要消失在无垠的时间长流里渺无踪影,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 正由于此。因此C项符合主题,A项和B项理解有偏差。
16.这道题考查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先在选文中找出这句话,再阅读前文,可发现答案就在本自然段中。“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的意思是“因为时间匆匆流逝,而我一事无成”。再联系下文比喻句表达的意思,原因就清楚了。
17.C 18.D 19.D 20.人生秋至是欢喜,因为在人生的“斜风细雨”里,我们也可以像扁豆花一样,“满满地开着”,从容豁达,积极乐观。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17.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此段“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本书。”可知那个姿势指认真地在读一本书。
18.考查作者的写作目的。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能揭示主题的句子,例如文末“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可知。
19.考查结尾句的作用。文末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点明中心。歌颂生命不息。
20.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在解答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的内容。通过阅读后文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秋至是欢喜,因为在人生的“斜风细雨”里,我们也可以像扁豆花一样,“满满地开着”,从容豁达,积极乐观。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1.D 22.B 23.A 24.儿歌折射出中国所经历的巨大变迁。儿歌里的中国,是一个历史的中国,一个现实的中国,也是一个不断地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都达到真正和谐的目标努力前进的中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儿歌的喜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25.不赞同。短文主要写从儿歌中折射出中国的社会变迁,但中国的儿歌中并不都可以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因此用“儿歌里的中国”更贴合题意。
【解析】2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4自然段及“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都蕴含在这浅白的儿歌中了。” 可知。
2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第3自然段及“大工厂和新机器会让春天更美丽?但再想一想,这首歌描绘的是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场景。”可知。
23.考查说明方法。这篇短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列举了《卖报歌》《小燕子》《低碳贝贝》等儿歌。
24.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可知:儿歌折射出中国所经历的巨大变迁。儿歌里的中国,是一个历史的中国,一个现实的中国,也是一个不断地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都达到真正和谐的目标努力前进的中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儿歌的喜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25.考查对题目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赞同。短文主要写从儿歌中折射出中国的社会变迁,但中国的儿歌中并不都可以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因此用“儿歌里的中国”更贴合题意。
26. 不很大 圆 肉 短粗 亮 粗 27. 苍白 深陷 几个洞 又红又肿
【解析】26.本题考查对外貌描写的赏析、运用。首先要把句子多读几遍,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从句子中提炼、整理出外貌特点,把关键词写下来即可。
27.本题考查对外貌描写的赏析、运用。本题考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故事背景。长征是一段艰苦卓绝的过程,道路艰难盐折,天气多变,战士们缺衣少粮。小红军年龄小,体力弱,掉队后孤独无助。按照这样的故事背景想象人物面临的困难,结合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外貌描写补充。填写完成后,多读几遍,检验外貌描写是否符合故事情境和人物特点。
28. 细小,轻微 显著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或发展趋势 29. D 对生活细腻、敏锐的观察 引用名人名言,具有说服力 30. 善于独立思考 具有锲而不舍精神
【解析】28.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完成时要联系文中的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都是一些细小的现象被三位探索者敏锐地发觉,并从中探索出了本质。知道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9.本题考查形成解释和评价鉴赏的能力。
①结合课文可知,“灵感”是人们突然之间得到的启发。
②根据华罗庚的名言和上文可知,科学的灵感是凭借着对生活细腻、敏锐的观察才得到的,而引用华罗庚的名言更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具有说服力。
30.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细读选文最后一句话,抓住句中的关键短语完成本题。
31.不但 还 32.bá dìng sì 33. 语言 动作 心理活动 34.因为“我”实在是很想知道表里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响。
【解析】31.考查了关联词的运用以及对于原文的掌握,完成此类题目较简单,结合对课文的诵读填空即可。也可根据句意了解两个分句是递进的关系,选择关联词语“不但……还……”进行连接。
3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似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sì、 shì 。
sì:像;如同:~是而非。②副词。似乎;好像:~属可信。③胜过;超过:人民的生活一天好~一天。
shì:(似的)助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动词性词语的后面,表示和某种事物、情况相像:瓢泼~大雨。
33.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并填空回答问题。语段中①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这句话主要写了父亲让“我”看表时说的话,是“语言”描写;②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这句话是写父亲如何打开表盖,是“动作”描写;③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这句话写了“我”怎样看和怎样想。是“神态”和“心理”描写。
34.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并回答问题。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从句子中的“一 ……就 ……”这个连词可体会到:“我”对神秘的表有极大的兴趣,“我”时时刻刻念着要去打开表盖发现里面的秘密,去证实自己的猜测。
35. 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追切地期望着。 照着原有的办法做。 36. 痴迷 梦寐以求 不经允许拿父母的钱或拿别人的东西。 37.一张纸条,成了我一生的警示:一张纸条,给了我一生的尊严。
【解析】35.考查了解释词语的能力。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36.(1)考查了短文内容填空,细读短文,在短文中找出答案。
痴迷:极度迷恋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而不能自拔。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2)通读全文,从“我”两次从抽屉拿钱作答此题。即:不让父母知道,私自打开抽屉,拿父母的钱买书。
37.本题主要考查句子筛选能力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结合“一张纸条成了我一生的警示,一张纸条给了我一生的尊严。”可以看出这张纸条对“我”的教育极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