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3届新高三入学摸底考历史试题(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2023届新高三入学摸底考历史试题(PDF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6 22:23:25

文档简介

江西省2023届新高三人学摸底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武王之弟康叔被分封在殷商残余势力很大的朝歌,其目的是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防止商朝遗民叛乱,故
选C项。朝歌在今河南,属于中原地区,故排除A、D两项。缓和社会矛盾多用在不同阶级之间,材料主要是西
周统治者与商朝传统政治势力的矛盾,故排除B项。
2.【答案】D
【解析】“枪、刈、耨、缚”作为新式的生产工具应用于耕作,能体现耕作技术的发展,故选D项。分封制度的瓦解
表现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等级秩序的破坏,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破坏,材料只涉及经济活动状况,不能体
现分封制度的瓦解,故排除A项。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仍然处于奴隶社会,尚未进入封建社会,未
实现社会制度的转型,且材料并不能体现“剥削”关系,故排除B、C两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历法很大程度服务于农事安排,材料中又有“因后者与实际天象农时更符
合”,可知《太初历》的编订反映了汉代农业水平的发展,故选B项。“社会风气”应表现在一般民众的追捧,材料
只能体现最高统治者对历法的重视,且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浓厚的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故排除A项。材料只
体现皇帝采纳,并没有体现皇帝在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更未体现“专制集权”政治模式推动科技发展,故排除C
项。材料属于理论探讨,但中国古代科技侧重于应用,总体对理论探讨较为忽视,不可谓“注重理论探讨”,故排
除D项。
4.【答案】A
【解析】材料所述现象体现了传统儒家伦理的影响,故选A项。对家庭伦理的强调未必发生在社会动乱时期,即
使是盛世,亦有重塑家庭伦理的必要,故排除B项。思辨化应在辩证思维上有所体现,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C
项。儒学居于正统地位应表现在官方对儒学的推崇,如将儒家经典列为教科书或者列为选拔官吏的标准,材料
只涉及译典,故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从题干“今新疆和阗”“凹凸花面中间千手眼大悲”“皆是外国之物像,非中华之威仪”等信息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文化风气开放和包容的史实,故D项正确。唐朝绘画以写实为主,且材料中的绘画属
于写实,没有体现追求意境,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体现整个唐朝“异域风情成为绘画主题”,故
排除B项。文化风气的包容开放事实上是建立在国力雄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的,故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南宋部分州府解试的解额较少、录取比例总体降低,可知政府意图优化官僚队伍,故B项正
确。“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应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流动,或士农工商之间的职业换动,或贵族平民之间
的流动,材料并没有体现:材料体现了录取比例总体在减小,录取难度总体在增加,与“流动性增强”不符,故A
项错误。南方成为经济和文化中心应有南北数据的对比,材料没有这种数据对比,故C项错误。材料与录取程
序无关,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材料中“商籍”是由商人主动倡导的,得到官员特别关照,得到朝廷承认和批准,商人有了“商籍”后可以
当地名额参加科考,说明商人诉求得到政府回应,体现商业影响力的提升,故C项正确。材料提及的“徽商”是
典型的地域商帮之一,在明清经济史上地位突出,但是材料本身并未凸显徽商的实力,故A项错误。材料中政府
批准了兴“商籍”的要求,体现了“抑商”政策有一定的变化,但是“逆转”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
误。材料只提及“商籍”诉求事宜,未体现“长途贩运”相关内涵,故D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通过《儒林外史》描述对象广泛,可知文学作品不同于现实,但又来自现实,故而“可用于研究历史事实”,
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对传统道德束缚的批判,不能明显地体现思想解放,故B项错误。小说只是文学作
品,不能在事实上“瓦解传统社会秩序”,“传统社会秩序瓦解”也不符合清朝的史实,故C项错误。文学作品一
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但是并不能“真实还原时代风貌”,故D项错误。
历史第1页(共6页)绝密★启用前
江西省2023届新高三入学摸底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n
1.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被封于卫,都朝歌。这里原是商王国的中心地区,殷商残余势力很大。封康叔
%
于此,主要是为了
A控制关中地区
B.缓和社会矛盾
C.保障政局稳定
D.加强南北联系
2.据《国语·齐语》记载,春秋时期的农民“挟其枪、刈、耨、缚,以旦暮从事于田野”。这一现象反映了
A.分封制度的瓦解
B.社会制度的转型
C.封建剥削的加重
D.耕作技术的发展
3.《太初历》编订时,出现了“盖天说”和“浑天说”之争。前者主张天上地下,天地等大。而后者认为天是
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地小。双方按自己的理论制定历法,因后者与实际天象农时更为符合,被汉武
n
帝采纳。这反映出当时
A.崇尚科学社会风气浓厚
B.传统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C.专制集权助推科学进步
D.自然科学注重理论探讨
4.在东晋的汉译佛典中,有时会添加原文里没有的“孝诸父母”之类的文字。如在佛学著作《善生经》中
译者擅自添加了“凡有所为,先白父母”“父母所谓,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等内容。这种现象
反映了东晋时期
A.儒家伦理的影响力
B.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C.外来宗教的思辨化
D.儒学居于正统地位
5.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乙僧(来自于阗,今新疆和阗)画云:“乙僧,今慈恩寺塔前功德,又凹凸花面中
间千手眼大悲,精妙之状不可名焉…画降魔像,千怪万状,实奇踪也。凡画功德、人物、花鸟皆是外国

之物像,非中华之威仪”(如图)。这反映了当时
尉迟乙僧“(龟兹)舞女”
A.绘画艺术追求意境
B.异域风情成为绘画主题
C.国家力量渐趋衰弱
D.文化风气较为开放包容
历史第1页(共6页)
6.下表是南宋部分州府解试赴试人数(终场者)及录取比例。据表可知,当时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解额
录取比例
资料来源
资州
庆元初
5000
32
156:1
《鹤山文集》
福州
开禧年间
18000
54
333:1
《漫塘集》
温州
开禧年间
8000
17
470:1
《万历温州府志》
严州
景定间
7000
18
388:1
《景定严州续志》
A.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B.政府意图优化官僚队伍
C.南方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D.科举制录取程序更规范
7.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两浙盐场在徽商吴宪、汪文演的倡导下,提出了仿河东、两淮例,兴“商籍”的
要求。这一要求得到了巡盐御史、徽商的同乡叶永盛的特别关照和支持,并在向朝廷申报后得到承认
和批准。此后,拥有“商籍”的商人可以当地名额参加科考。据此可知,当时
A.地域商帮实力雄厚
B.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商人影响力的提升
D.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8.“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敬梓之所描写者,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
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
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这说明清朝小说
A.可用于研究历史事实
B.思想解放推崇个性
C.瓦解了传统社会秩序
D.真实还原时代风貌
9.下图反映了
千美元
●一输出总额
一●一茶
一。一生丝
一●-丝织物●…杂货
20000
6
15000

10000
5000
06
0+
●一
1844
1845
1846
1847
1848
1849
1850(年)
1844一1850年英国在广州港的贸易输出总额
A.英国经济侵华脚步放缓
B.广州外贸地位下降
C.传统经济结构解体缓慢
D.中国纺织技术高超
10.1912一1913年,江苏省有185名县知事,在这185人中,72.4%的人拥有科举功名;不具有科举功名、
只受过新式教育者仅46人,占24.86%;其中75.1%的人有在前清为官或任差的经历,其他省份的情
况也大体类似。这说明
A.共和体制名存实亡
B.“中体西用”仍居主流
C.民主革命任重道远
D.维新变法阻力重重
11.某一时期,国民党反共宣传导致了“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问题
了”的情况。对此,毛泽东着重驳斥了“资产阶级专政论”“一次革命论”“一个主义论”等影响中国革
命前途的谬论。这些观点可以印证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准确性
B.《新民主主义论》的合理性
C.《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D.《论十大关系》的及时性
历史第2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