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
【课题】七上第三章 海陆分布(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及其界线。(重难点)
3.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记图习惯,初步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和记图方法。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交流、比较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大地球仪、七大洲拼图、泡沫地垫做的大地球仪的“套”(课前仿照地球仪大小用小刀切割去一个圆)各6套;标有大洲名称的卡片、空白七大洲分布图、PPT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传“球”游戏导入:
展示地球仪,指着蓝色区域问同学“这表示什么?”,指其它颜色区域问:“这又表示什么呢?”
然后将“球”从支架上拆下,老师传“球”给第一位学生。
最后分别统计按住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进行比较。
讲述:所以,人们常说比陆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我们今天就来探讨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学生观察,回答蓝色区域表示海洋;其它颜色的区域表示陆地。
学生接住“球”后,观察左手大拇指按的是陆地还是海洋,然后再传“球”给第二位学生,同样方式在班级内传递,所有同学均记住左手大拇指按的是陆地还是海洋。
结论:地球表层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传“球”游戏通过让每个同学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感悟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事实,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导入新课。
学
案
导
学
教师要求学生以《地理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为依据,先自学本课知识,并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1)在书上标注知识点; (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
(3)标记疑难问题。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学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
(1)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在课本上标出;
(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
(3)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标记,以待解决。
本课知识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以有所接触。和之前的地球、地图知识相比,学生会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使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信心。
重
难
点
突
破
一、七分海洋 三分陆地
读课本第42页图3—1—1
海陆面积比例示意图,观察海洋和陆地分别占了多少比例?
所以,概略地说,地球表层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补充:人身的水份亦约有百分之七十的比例,所以人体有“小宇宙”之称,和外界大宇宙是相应的。
讲述: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难怪人类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我们给地球取错了名字,因为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水球”。请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做积极评价。
指导学生读图3—1—2地球表层的海陆分布图
第一步:先比较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海陆分布
提问:通过观察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北半球和南半球,哪个陆地面积大?
追问:北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呢?
通过南北半球海陆比例数据,计算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是多少?
第二步:比较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
第三步:比较陆半球、水半球海陆分布图
点拨:让学生根据比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的分析方法,进一步观察分析东西半球和水陆半球的海陆分布。
第四步:议一议,如何描述地球表层海陆分布特点。
将全班分成6组,每组一个大地球仪和一个“球套”。
提示学生先分工,指定“套”地球仪的同学,然后其他同学观察并记录。
学生先读图,回答:海洋占了地球表层的71%,陆地占了29%。
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文字,和自己的观点进行对照。
学生倾听。
学生七嘴八舌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知错就改,是应该叫“水球”;
生2:当时起名时,不知道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生3:“地球”和“水球”都行,一个大名一个小名;
生4:如果叫“水球”的话,容易和太阳系中的水星混淆,所以还是叫地球;
……
活动1:观察三组半球的海陆分布状况,比较各半球中海陆面积的大小。说一说,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更大。
学生先读图,自己说结论,然后小组内互帮互学。
生答:北半球陆地面积大。
学生通过读南北半球海陆面积的数据统计图、进行比较,然后回答:北半球陆地占39%,海洋占61%,很明显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学生拿出草稿纸来计算:
陆地:=29%
海洋:=71%
东西半球相比,东半球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在陆半球中,陆地面积更大。占地球表面的48%,但是仍然小于海洋面积,通过计算全球海陆比例均为海洋占71%,陆地占29%.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整合答案。
地球表层“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洋彼此相通,连为一体;陆地被海洋分隔成大小不等的陆块。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活动2:“套”地球仪,比面积。
学生分组活动,用“球套”把地球仪任意平均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观察并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
让学生学会阅读饼状图。
完成课标要求,同时让学生体验“图文转换”的学习方法。
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
这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无所谓对错,目的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打开,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让学生学会读图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通过计算,进一步验证全球海陆比例。
通过对不同的半球划分方法中海陆的比较,强化学生对全球海陆分布大势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
让学生感悟和体验“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
地球表层的海洋彼此相通,陆地则被海洋分隔成大小不等的许多块。
二、七大洲
1、理解有关概念:大陆、岛屿、半岛、大洲
要求学生读课本44页文字并参考课本封面插图,理解地理概念。
然后,教师通过板图来检测学生对地理概念是否理解。
2、七大洲
第一步:“看”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3—1—3,在图中找到七大洲。
提问:哪些大洲的陆地是相连的,哪些大洲仅有狭窄的分界线?
指导学生读课本45页图3—1—5,找出亚欧洲界、亚非洲界、南北美洲洲界。
然后,在图上记忆三组大洲的洲界。
接着,让学生前面指图练习。
最后,要求学生在《地理助学》42页空白的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上,填写七大洲的名称,并在图上标注三组大洲的洲界。
第二步:“描”
要求学生依次描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0°经线,描画时,注意观察分别穿过哪些大洲。
要求学生边描画重要经纬线,边读出穿过的大洲,然后再找同学在大屏幕上识别这些大洲。
第三步:“拼”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图比赛。
点拨:注意七大洲与重要经纬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拼图。
过渡:同学们拼图拼得很快,下面我们做个游戏,游戏前先思考以下问题:①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②说出七大洲大小排列顺序;③位置最靠南的大洲;④全部在北半球的大洲;⑤全部在南半球的大洲;⑥跨经度最广的大洲;⑦没有热带分布的大洲。
先让学生读大洲分布图,把七个问题认真思考后,再进行游戏。
规则:教师把七大洲卡片随意发放到同学手中,拿到卡片的同学在教师提问之后,要迅速站起来说:“我是*洲,我在这里”
第四步:“画”
先请同学观察七大洲的轮廓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来认识大洲的轮廓。
评价: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
讲述:同学看着南美洲象鸡腿,老师看着它象一个倒置的三角形。假如其他大洲的轮廓也用几何图形来形容各是怎样的呢?观察后请在课本第44页图3—1—4上各大洲的旁边写上大洲名字,并用铅笔试着画出各个大洲的几何图形。
点拨:各大洲轮廓基本为北宽南窄的倒三角形。
请同学拿出一张纸,先画出赤道,然后依次画出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然后用几何图形的形式画出各大洲分布图。
点拨:除南极洲外,其余六大洲基本呈南北对应分布。
教师巡视查阅后,引导学生对照课本第48页图3—1—8,找出自己图中的问题进行修正。然后选几幅画得较好的让学生传阅,给予鼓励。并投影展示同学作品。(如下:)
学生读书、读图,理解地理概念。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大洲: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先思考,然后依次回答:
A:大陆 比如:亚欧大陆、南极大陆等;
B:半岛 比如:阿拉伯半岛、山东半岛等;
C:岛屿 比如:钓鱼岛、台湾岛等;
活动3:“看”、“描”、“拼”、“画”学习七大洲。
学生在图中找到七大洲,并在图上记忆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
亚洲、欧洲的大陆部分是相连的,亚洲与非洲、南美洲和北美洲有狭窄的分界线。
亚欧洲界: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非洲界: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洲界:巴拿马运河。
形式多样:指图的学生当老师,其他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说大洲或洲界,让指图的学生在图上指出,如此反复练习。
学生认真填图。
学生先描赤道,读出赤道穿过的大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欧洲;
然后描画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北美洲、欧洲、亚洲;
接着描画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
再描北极圈和南极圈,分别穿过北美洲、欧洲、亚洲;南极圈穿过南极洲;
最后描画0°经线,穿过的大洲有:欧洲、非洲、南极洲。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图比赛。(评出拼得又快又对的小组)
游戏:“我是*洲,我在这里”
游戏前,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先读图3—1—3,依据教师出示的问题,认真读图,并通过小组讨论,互帮互学,把每一个问题都在图上找到答案,然后遵循游戏规则进行游戏,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哪个同学把自己的位置弄错了。比如:第一个问题: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那么持这些大洲卡片的同学必须站起来大声说“我是*洲,我在这里”,然后把卡片展示给大家,看是否正确。然后将卡片转移给同桌,再回答第二个问题……
学生观察、想象各大洲轮廓,然后七嘴八舌表达自己的想象:
生1:亚洲象猪八戒的耙头;
生2:南美洲象鸡腿;
生3:非洲像一把手枪,旁边还有一颗子弹;
……
不少同学开始点头、赞许。
学生观察,小组内展开讨论。
学生辨识七大洲轮廓后,填写各大洲的名称。
并用铅笔试着画出各个大洲的几何图形。
全班同学积极动手参与。
学生拿出纸按照教师要求画出重要纬线。
学生用几何图形的形式画出各大洲分布图。
学生进行对照,修正。
学生通过读书、读图,了解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板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初步树立地理学科图文转换的意识。
教学生学会读图和在地图上记忆地理事物的方法。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读图、记图、忆图和填图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大洲的分布,同时也引入了学生评价机制。
学生在描画的过程中其穿过的大洲一目了然,学生在回答重要纬线穿过的大洲时,一是对各大洲的名称和分布进行反复练习;二是对各大洲的经纬位置印象深刻。
通过拼图,掌握各大洲相对位置关系,在游戏中学习地理知识。
学生边玩游戏,边回答问题,在兴趣高昂的状态下学习,轻松而又愉悦,七大洲的相关知识在游戏中得到巩固。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大胆发言的胆量。
培养学生的全方位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大洲轮廓的识辨能力。
明确大洲分布特点,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定位能力。
通过对照,自我修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画图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绘图,让学生对七大洲的相对位置和分布了解的非常清楚。
承转
很复杂的大洲分布图,被同学寥寥数笔画了出来,还有一种更简单的画法,想不想知道? ——“一笔画世界”
教师通过板图在黑板上画,让学生观察并学着画。
学生边看边画。
学生很感兴趣,在不断画图中掌握大洲分布。
知
识
建
构
通过构建思维导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梳理,形成知识体系,一目了然,提升地理思维品质。
【当堂达标】
1.地球表层概略地说是 , 。
2.陆地主要集中在南北半球中的 半球,东西半球中的 半球。
3.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 大陆。
4.北美洲和南美洲在 半球,合称 ,以 为分界线。
5.我们居住的星球之所以叫地球,你认为理由应该是 ( )
A.地球表面71%是海洋 B.地球表面29%是陆地
C.人们生活在陆地上 D.海洋对我们的影响太小
6.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 )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乌拉尔河 D.大高加索山脉
7.下列四个大洲中,表示南美洲的是 ( )
8.读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出上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大洲名称:① ;④ ;⑥ ;⑦ 。我国位于 洲。
(2)将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洋的名称填写在下列的空格内。
A ,B , D ,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 ,介于五大洲之间的大洋是 和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
(3)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 ,同为一个大陆的大洲是____ 和 。
(4)就东西半球来说,陆地主要分布在 半球,就南北半球来说,陆地主要分布在 半球。
(5)③⑤大洲的分界线为 。①②大洲的分界线为 。
【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虽然量大,但与《地球》和《地图》相比,难度大大降低,再加上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对海陆分布和七大洲名称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应该没有困难。针对课标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自己认为可取的是注重营造教学情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不仅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强调一下:七年级学生非常善于表现自己,他们对到前面指图、练图活动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让他们当老师考同学时,更是热情高涨。
不足:对于亚非洲界和南北美洲洲界,学习时如果能对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历史问题补充些材料更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