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七上第四章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课型】活动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造成的生产和生活差异。
2.举例说明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举例说明家乡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4.了解人类与气候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气候对衣、食、住、行及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的树立。
【教学模式】“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当点拨”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精当点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
准备
专题
研究
【教师活动】 教师分配小组,说明学习要求和学习任务,让学习小组自由选择学习任务,多余的任务实行小组竞学,在课件上做好链接,以便于学生的和课堂的讲授。
展示学习任务
任务1(饮食组):气候与饮食习惯
任务2(服饰组):气候与日常服饰
任务3(民居组):气候与民居建筑
任务4(身心健康组):气候与人们身心健康
任务5(农业生产组):气候与农业生产
任务6(交通组):气候与交通运输
指导、帮助和跟进各小组学生进行专题探究
【学生活动】 根据老师分配的专题探究任务,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专题探究活动;并设计出展示探究成果的方式和素材。
在课前准备中就生活中的学生容易感受到的自然地理现象与所学书本知识找到桥梁和纽带联系起来,一方面实现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小组之间的竞学意识。
创设
情境
引入
新课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1】多种水果图片
师:同学们都吃过哪些水果?它们的产地在哪里?
生: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
师:香蕉、菠萝、哈密瓜、桔子等果树能不能种植在我们这里?
生:有的说“不能种植在我们这里”;有的说“能种植在我们这里”。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谁说的对呢?
生:想。
师:让我们共同走进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板书1】活动课: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通过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说一说”,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并且产生不同的观点,更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定向
示标
明确
任务
【教师活动】
【课件展示2】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造成的生产和生活差异。
2.举例说明,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举例说明家乡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4.了解人类与气候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生:朗读教师出示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过渡
老师组织各小组代表(或组长)抽签决定展示探究成果的“出场”顺序,以其中一班顺序为例:饮食组——民居组——身心健康组——农业生产组——服饰组——交通组
(四个小组先选择,每组的必做任务完成后再选择其他的任务进行学习,可以多再做额外的奖励)
个别小组能够积极的展示,但是有的班级和小组比较害羞。
展示
成果
交流
评价
【教师活动】 老师是学生中的一员,走到学生们中间参与学生们的学习,有时是“听众”,有时是 “看客”,有时是“评论员”,还有时是“刁难者”;浏览各小组展示的成果发现问题做到“胸有成竹”;聆听小组代表的交流,适时给予“精当点拨”和充分的肯定与评价;调控课堂的进度与气氛。
【学生活动】各小组在自主学习完成之后,小组学生(人数不定)到各自的自主展示区域展示汇报学习情况(内容可以是学习成果也可以是生成的问题;展示形式各小组根据自己的任务可随意表达),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去发现问题(可以是本组的,也可以是其他小组的),并由小组代表给我们交流本组学习情况(包括内容的记忆的方式、问题的分析理解、补充说明、问题的深入、学科的渗透、时事问题的联系等等)。在展示环节上其他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议或意见。
各组必做的任务完成后,再完成多余的学习任务
交流成果包括:内容的记忆的方式、问题的分析理解、补充说明、问题的深入、学科的渗透、时事问题的联系等等,既能传递学习方法,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合
作
探
究
(一)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3】饮食组:气候与饮食习惯
生:我国南方属湿润地区,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因而南方人爱吃大米;北方是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北方人喜欢吃面食。
生:西北和青藏高原气候适合牧草生长,以畜牧业为主,羊肉、牛肉和奶制品成为主食。
师:湖南、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居民有喜食辣椒的习惯,为什么?
生:湖南、四川、重庆、贵州等地气候潮湿,而辣椒恰恰有祛风去湿、散寒健脾等功效。
师:想一想,我们的家乡有哪些饮食习惯与当地的气候有关系?
生:交九喝鸭汤、鸡汤;大伏喝羊肉汤过“伏羊节”;
【板书1】气候影响饮食习惯
利用直观生动的图片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并大胆表述或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语言表达能力。
在活动中体会气候与饮食习惯的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注意观察、敢于质疑和发现问题。体会学习有用的地理重要性。
合
作
探
究
(二)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4】民居组:气候与民居建筑
生:北方冬季长而严寒,北京四合院便矮小紧凑,密闭程度高,取暖效果较好;
我国南方夏季长而炎热,江南水乡民居多高大宽敞,通风散热条件好;
生活在北极圈的因纽特人则可以用雪块建造房屋,这种半球形冰屋仅开一扇小门,四壁高悬毛皮防止散热,保暖性能很好;
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全年炎热、降水丰沛,所以傣家竹楼没有墙,悬于地面之上,便于通风散热;
黄土高原的居民,常以窑洞为房屋,因为土是不良导热体,温度变化小,有冬暖夏凉的特殊优势;
干旱地区的房顶,则以平顶为主,方便晾晒东西;墙体很厚,窗户较小,便于保温和隔热,抵挡风沙。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5】我国民居的门大多都朝向什么方向?为什么?我国北方和南方,楼间距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呢?
生:观察图片仔细思考相关问题,交流合作思考回答问题;
我国民居大多数门朝南,因为我国在北半球(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是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子便于采取阳光;北方的楼间距要大于南方地区,因为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南方。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6】欧洲墙壁厚度的变化
生:阅读教材P84图4—5—7欧洲部分城市1月平均气温,交流合作。欧洲民居墙壁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渐增厚,因为欧洲冬季气温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渐降低,所以欧洲民居墙壁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渐增厚。
【板书2】气候影响民居建筑
利用直观生动的图片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并大胆表述或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语言表达能力。
在活动中体会气候与民居建筑的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注意观察、敢于质疑和发现问题。体会学习有用的地理重要性。
合
作
探
究
(三)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7】身心健康组:非洲的干旱
1968年~1973年非洲干旱是非洲人民的一次大灾难,使得乍得、尼日尔、埃塞俄比亚的牲口损失70%~90%,仅在埃塞俄比亚的沃洛省就饿死20万人。2006年3月在肯尼亚东北部,几名儿童在简陋的棚屋里玩耍。由于持续的干旱,这里约350万人正遭受着饥饿的折磨。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8】身心健康组:孟加拉国的水灾
在世界各国中,孟加拉国的水患最为严重。1960~1970年,13次热带风暴席卷了沿岸地带。从1950年到1988年该国发生了25起严重的水灾,1970年水灾造成30万人死亡。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9】身心健康组:四川、重庆人非常喜欢吃辣椒是因为四川盆地气候终年湿热,麻辣食品有利于预防风湿关节病。
【板书3】气候影响人民身心健康
利用直观生动的图片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并大胆表述或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语言表达能力。
在活动中体会气候与人们身心健康的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注意观察、敢于质疑和发现问题。体会学习有用的地理重要性。
合
作
探
究
(四)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10】农业生产组:
两幅图片上农业生产的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气候是决定各地农产品不同的主要因素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11】农业生产组:南橘北枳
晏子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生:搜集展示“农谚”
一月小寒接大寒,薯窖保温防腐烂。
立春雨水二月间,顶凌压麦种大蒜。
三月惊蛰又春分,整地保墒抓关键。
四月清明和谷雨,种瓜点豆又种棉。
五月立夏到小满,查苗补苗浇麦田。
芒种夏至六月天,除草防雹麦开镰。
小暑大暑七月间,追肥授粉种菜园。
立秋处暑八月天,防治病虫管好棉。
九月白露又秋分,秋收种麦夺高产。
十月寒露和霜降,秋耕进行打场连。
立冬小雪十一月,备草砍菜冻水灌。
大雪冬至十二月,总结全年好经验。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12】山东的小明同学与海南的小丽同学约定:明年春天,互赠友谊之树,把各自家乡的果树(山东小明赠送苹果树;海南小丽赠送香蕉树)移栽到对方的家乡。参考“友情提示”你认为可行吗?理由是什么?
生:交流合作探究完成问题;不可行,因为海南是热带季风气候利于喜高温和水分的香蕉生长,反而不利于温带的苹果树生长;山东是温带季风气候不利于热带的香蕉生长。
【板书4】气候影响农业生产
利用直观生动的图片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并大胆表述或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语言表达能力。
在活动中体会气候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
通过谚语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注意观察、敢于质疑和发现问题。体会学习有用的地理重要性。
合
作
探
究
(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13】服饰组:四季服装
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一年四季所穿的服装的变化。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14】服饰组:气候与各地传统服饰有何关系?
生:观察图片仔细思考相关问题,交流合作思考回答问题;
因纽特人生活在长冬无夏,他们猎取毛皮兽,将又厚又暖和的毛皮剥下来,制成御寒衣物;
青藏高原日较差大,藏族同胞便创造出独特的穿衣方式:夜间很冷,藏民为了防寒紧裹皮袄;白天日照强烈,天气暖和,人们便把皮袄解开,只穿一只袖子,甚至甩掉两只袖子,把皮袄束在腰间;
阿拉伯的气候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极其的炎热。所以,阿拉伯的服装,也就是白色长袍,是选用质地非常好的丝布制成,具有通风的效果,十分凉爽;白色能反射太阳光达到祛热降署的作用,以此来帮助适应酷热的气候;
生活在终年炎热地区的居民则单衣薄裤就已足够,有些原始部落几乎全身裸露。
【板书5】气候影响日常服饰
通过图片的展示和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的回答,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气候对日常服饰的影响。
通过图片的展示和欣赏回答,使学生认识和体会,不同地区的居民服饰各异,从而认识到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造成的民族服饰差异。
合
作
探
究
(六)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15】交通组:气候影响交通运输
生:观察图片仔细思考相关问题,交流合作思考回答问题:
由于水城威尼斯等地区降水丰沛,河湖密布,运输主要靠舟楫;
在草原广阔地区,气候适合牧草生长,以畜牧业为主,则以马运输为主;
因纽特人生活在长冬无夏地区,常年冰雪覆盖,以狗拉雪橇为主要运输方式;
在干旱沙漠地带,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16】交通组:气候影响现代交通运输
生:观察图片仔细思考相关问题,交流合作思考回答问题;
回答:影响现代交通运输的气候原因有:雾、大雪、冻雨、台风、暴雨等。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17】
1.以“气候”和“交通运输”为关键词,百度搜索相关信息,从中举例说说灾害性天气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你知道哪些灾害性天气,外出时我们如何避免灾害性天气的侵袭?
生:以“气候”和“交通运输”为关键词,百度搜索相关信息,从中举例说说灾害性天气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畅谈、交流。
‘、
【板书6】气候影响交通运输
通过图片的展示和欣赏回答,使学生认识和体会,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方式各异,从而认识到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造成的交通运输的差异。
利用直观生动的图片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并大胆表述或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百度搜索和畅谈活动使学生认识和体会,灾害性天气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并畅谈灾害性天气及如何避免灾害性天气的侵袭,提高和增强灾害自救技能。
当堂
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要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积极投入行动行列。
板书
设计
气候与日常服饰
气候与饮食习惯
气候与民居建筑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气候与交通运输
气候与人们身心健康
气候与农业生产
投影区
教学
反思
1.本节课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参与度较高,活动效果较好,同时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合作及分析归纳能力。
2.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有用的地理,便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
3.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供了大量丰富和鲜明的图片,使学生真实感受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4.由于对气候理解不是很深刻和分区地理没有学习,对教师补充的材料较多不知道,需要教师给予讲解,因此今后我们使用的时候教师一定做好充分的准备,所选用图片要附有简练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