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9.竹节人
作者简介:
范锡林,笔名雪凌,江苏靖江人。著有专集《避邪铜钱》《秘道》《小巷三杰》《血经》等20多种及《范锡林少年大传奇》(五卷),已发表小说、童话、散文300多万字,并有若干作品翻译介绍到日本。
积累字词:
风靡(mǐ) 豁(huō) 开
叉(chǎ) 开 窦(dòu )尔敦
俨(yǎn)然 咚锵(qiāng)
颓(tuí) 然 悻(xìng)悻然
解释词语:
①俨然:形容很像。
②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③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④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⑤赫然:显著盛大的样子。
⑥鏖战:激烈的战斗。
⑦悻悻然:怨恨失落的样子。
整体感知: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竹节人》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迷上
了斗竹节人的游戏,在文中,作者既写了做竹节人的方
法,又介绍了斗竹节人的玩法,尤其回忆了上课时偷玩
竹节人,被老师发现后没收了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
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
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2):概述“我们”当时迷上了竹节人。
第二部分(3-17):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以及玩法,突出了斗竹节人给“我”的童年带来的快乐。
第三部分(18-29):写“我”上课时偷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后没收了竹节人,下课后,“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竟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
研读第一部分:
请学生大声读课文第1至2自然段,想想:从第一部分里,能知道哪些信息?这样的开头有什么好处呢?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了下文。
研读第二部分:
默读第3~17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怎样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的呢?
把毛笔竹竿锯成寸把长一截,
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
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
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
根纳鞋底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
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
个崩裂,前功尽弃。
研读第二部分: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斗竹节人的游戏非常好玩?
1.斗竹节人的“古战场”有趣。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
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研读第二部分:
2.竹节人的样子有趣。
静立不动的样子: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呆头呆脑的傻样子
动起来的样子:手舞之、身摆之、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
倦,也永不会倒下
研读第二部分:
3.竹节人的装饰有趣。
在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孙悟空的
金箍棒;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
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
铁丝系一缕红丝线做一柄蛇矛;还有同学别出心裁,给那
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擦雕就的脑袋,做了一顶纸盔甲。
研读第三部分:
默读第18~29自然段,想一想,围绕着竹节人发生了怎样的趣事呢?
研读第三部分:
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和同学们对玩竹节人的痴迷?
(1)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黒脑袋,攒着观看,还跺脚拍手,咋
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而作鸟兽散。
(2)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作屏风,跟同桌在
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3)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
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品析语言:
本文具有夸张色彩,同时语言幽默,耐人寻味,暗含言外之意。试结合句子品析?
(组内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班内总结)
(1)第5自然段,裂缝像“长江黄河”。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借用这个比喻想要表达这个豁口很大,其实也是通过大词小用来极力表现课桌的破旧,有幽默的效果。
(2)虎视眈眈 大步流星 怒气冲冲老师“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似乎表现出的是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但这些夸张的描写与后文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和活泼亲切的形象。
(3)如第22段“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中的“赫赫伟绩”“鏖战犹酣”是大词小用,语言幽默,表现游戏时间之长,次数之多,突出这个游戏的优点、吸引力与乐趣,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童年时期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之情。
主题思想:
小小的竹节人,是作者美美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
拓展延伸:
说一段介绍玩具或讲述玩具带给你乐趣的往事。
布置作业:
小练笔:用夸张与幽默的语言,写一件童年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