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声音的特性
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2节
2.3.2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例3 了解超声波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如超声雷达、金属探伤、医学检查等。
《2022课程标准》要求:
1. 物理观念
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目标
2. 科学思维
建构音调、响度、音色概念时,运用“比较-建构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提炼并学习比较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推理论证能力。
教学目标
3. 科学探究
学生设计控制变量实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以及展示各种声音的波形图,探究音色与发声体材料与结构的关系。
教学目标
4. 科学态度与责任
体会现实世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品质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材重难点
体会蚊子与牛声音的不同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整
首先让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并完成学案,如有补充和疑问记录下来,预备课上组内交流。
播放蚊子与牛的声音,让学生体会两种声音的不同。
提出问题:
1、蚊子与牛的声音谁的更尖细,谁的更低沉?
2、蚊子与牛谁的声音更大?
3、为什么我们能通过声音辨别蚊子与牛?
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整
活动一: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的长度,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再次拨动。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分一:音调
活动二:以不同的速度拨动同样的梳子,观察振动情况,聆听声音的变化。
结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控制变量法)
设计思路:通过实验比较,建构音调的概念,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分一:音调
自学教材32—33页,回答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分一:音调
对照知识树,查缺补漏
1、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物体振动的快慢用频率描述。
2、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
3、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音调就高;振动得慢,频率低,音调就低。
4、人耳对声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Hz到20000Hz。
5、超声波: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6、次声波: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分一:音调
500Hz
1000Hz
1500Hz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音调声音的波形,让学生初步了解波形图
完成学案反馈练习一。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分一:音调
如图,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用力大小 振幅 声音大小
轻敲
重敲
小
小
大
大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分二:响度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自学教材34—35页,回答问题
1.什么叫响度?
2.振幅是什么?
3.响度大小还与什么有关?
设计思路:运用比较法建构响度的概念,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最后通过比较法建构振幅的概念。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分二:响度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分二:响度
1、响度:声音的强弱
2、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3、响度还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观察波形图:
波形越高,声音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试比较甲、乙两音叉的响度的大小
振幅大
振幅小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分二:响度
完成学案反馈练习二
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梁祝》
比较乐器发出声音的不同,建构音色的概念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分三: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设计思路:通过比较建构音色,结合生活中常见乐器,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分三
完成学案反馈练习三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分三
合
教学过程——课堂小结
含义 决定因素 听感表现 相关问题
音调 声音的高低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音调高: 清脆、尖细 音调低: 粗犷、低沉 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
人听觉频率:
20 Hz~20000 Hz
超声波与次声波
响度 声音的强弱 (大小) 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响度大: 震耳欲聋 响度小: 轻声细语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还与距离的远近
有关。
音色 声音的特色 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 分辨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重要特征 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组内讨论:本节课研究中都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对本节课所学物理方法进行梳理,并加以强化。
补
教学过程
测
教学过程
完成学案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1、完成课本P37页1-4题,
2、自学学案超声波课后知识拓展。
3、选做作业:利用身边器材,自制变音口哨。
设计思路:完成课标中“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的要求;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作业布置
感 谢 聆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