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活动课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活动课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10-06 15:3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活动课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对造成的生产和生活的差异。
举例说明,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举例说明家乡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了解人类与气候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活动重点】
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活动难点】
1.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2.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
资料搜集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课件】
多媒体课件 资料搜集导学案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涉及到课前相关资料的搜集工作,这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大难题: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搜集资料、不知道搜集哪方面资料、搜集到资料时又该如何分类和研究等等。所以,考虑到这些情况,应该给七年级学生提供一个有关资料搜集的活动提纲,使学生有纲可依,也为学生今后从事此类搜集资料工作提供了一个蓝本,体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设计主线】
课前,学生按《指导学案》搜集资料
课堂中,进行活动指导,形成探究结论,提升地理能力:
由宋祖英歌曲视频《辣妹子》切入本课------<共同探究>“一、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饮食”----<分组探究>“气候对传统服饰、民居建筑、身心健康的影响”------<共同探究>“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三、气候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全课总结,知识建构>-----<巩固练习>-----<能力拓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
播放宋祖英歌曲视频《辣妹子》:大家知道这段欢快火辣的歌曲表现的是我国哪个地方的生活场景吗?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点拨)我国西南地区的居民特别能吃、爱吃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饮食现象的出现呢,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究《气候和我们的生产生活》这个话题,带领大家揭开谜底。
<板书课题 展示目标>: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指出读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对造成的生产和生活的差异。
2.举例说明,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举例说明家乡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4.了解人类与气候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切入活动] 首先,我们来探究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展示探究标题和美食图片]一、气候对日常生活影响(共同探究与分组探究相结合)
[过渡语]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先从吃说起。不同地区,饮食各具特色。以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饮食为例,来探究饮食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共同探究部分)认识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1、饮食
在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人们的传统饮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存在很大差别。按表格要求搜集资料,填充表格内容,完成探究互动题目。
主 食 饮食偏好
北方地区 面食为主(馒头、面条、饼、饺子等) 咸、辣
南方地区 大米及其制品(米饭、米糕、米团、米线等) 麻辣甜
学生探究问题:1.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居民的主食有何差异?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教师点拨] 提供资料: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和降水量的区别、耕地类型及适合生长的粮食作物
学生得出出北方和南方地区主食差异是由气候因素间接影响导致的。
学生探究问题:2、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饮食偏好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教师点拨] 引出成语“蜀犬吠日”,说明西南地区气候状况。以点带面,分析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居民爱吃辣椒的原因:
(四川盆地空气潮湿,群山环绕,水汽不易散开,天空多云雾。那里的狗不常见到太阳,见到太阳后就觉得“奇怪”,就要对着太阳叫。因此,蜀中有“蜀犬吠日” 和“天无三日晴”之说。因为空气湿度大,人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因此当地居民多喜吃辣。我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
学生探究问题:3、我们的家乡枣庄,四季饮食差异很大,如下表所示,议一议,这又与我们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枣 庄四季饮食 夏季 秋季 冬季 春季
多冷食、水果 多温补类食物 辛辣、炖菜、火锅、粥汤 多清淡祛火食物
[教师点拨] 出示枣庄气候直方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枣庄春暖气温回升快,降水少,比较干燥,所以多吃清淡祛火类食物,夏热、秋凉、冬寒,因此出现季节的饮食差异。
[探究结论] 受气候影响,不同地区饮食有差别;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饮食也有差别
(分组探究部分)认识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2.传统服饰;3.民居建筑;4.身心健康
探究活动分组: A组:气候与传统服饰 B组:气候与民居建筑 C组:气候与身心健康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A组:(2.气候与传统服饰)
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传统服饰图片(代表性的图片):阿拉伯服饰(阿拉伯地区),因纽特服饰(北极),藏族服饰(青藏高原)
学生探究问题:他们的服饰各有什么特点?与当地气候有什么关系?
[教师点拨] 由学生说见解。教师再以阿拉伯服饰为例引导点拨(薄、轻、颜色浅,可抵挡热带沙漠太阳的强烈照射。)
[探究结论] 传统服饰与气候的关系是:受气候影响,不同地区,服装薄厚、颜色、材料、款式有很大差别。
B组:(3.气候与民居建筑)
学生探究问题:(1)探究课本P83页第2题,结合P84页图“4-5-7欧洲部分城市1月平均气温”和文字材料,说说欧洲民居墙壁厚度的变化与气候的关系?
[教师点拨] 气温高的地方,墙壁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
学生探究问题:(2)气温高的地方,墙壁一定薄、门窗一定大吗?试举例说明。
[教师点拨](教师以“也门民居”为特例引导学生探究:热带沙漠气候区民居墙壁厚窗户小的好处)
学生探究问题:(3)搜集世界不同地区房顶图片,对比差别,说说与气候有什么关系?(选取代表性图片:俄罗斯建筑、甘肃西部民居、江南地区民居)
学生分析:降水多少和降水形式影响房顶结构。
[探究结论] 民居建筑与气候的关系是: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不同地区,建筑结构相差很大
C组:(4.气候与身心健康)
【读课本P84页第3题,交流见解:】
学生探究问题:(1)观察你周围的人群,除了“感冒”之外,哪些疾病还与气候有关?自己的邻居或亲人有没有这样的病症,什么时候容易发作?
[教师点拨] (学生先自由说)出示几种常见的与气候有关的疾病: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风湿病、哮喘等,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疾病受气候中哪些因素的影响,从而认识气候与健康的关系
学生探究问题:(2)气候除了能影响或危及生命健康之外,能否影响人们的心情?
长时间的阴天或雨天,人们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时间炎热或干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阳光明媚、风儿和煦的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探究问题:(3)针对气候对人们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我们如何能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认识加强锻炼的重要性,是为了更好的适应气候,应对不时的气候剧烈变化
[探究结论] 身心健康与气候的关系是:气候能给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我们要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
[过渡衔接] 气候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它对人们的生产活动也会带来很大影响,尤其是农业生产。我国不同地区的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与气候有关的农业谚语。大家知道我们这儿有哪些农业谚语?
[展示探究标题] 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共同探究)
[学生自由说农谚] 如“数九歌”等
[教师展示、学生齐读本地农谚]
[教师讲解] 这些农谚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农业生产会存在很大差别。我们以中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为例来对比农业生产的差异。
学生探究问题:(1)按表格搜集的资料内容,对比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差异,说说与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有什么关系?
作物熟制和土地类型 代表作物
东北地区 一年一熟 (旱地) 春小麦、大豆等
华北地区 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旱地) 冬小麦、玉米等
南方地区 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 (水田) 水稻、油菜等
[教师依图点拨]
学生探究问题:(2)课本P85第2题小明和小丽的的对话,结合“友情提示”内容,你认为这种做法可行吗?理由是什么?(自然状态下不可行。因为植物的生长特性是与当地的水热条件相适应的)
学生探究问题:(3)农业生产,最怕遇到气象灾害。你知道的气象灾害有哪些?如何来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危害?
[学生交流、发言] 常见的气象灾害:
干旱 洪涝 暴雪 台风 冰雹 冻害
[教师提问] 本地区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是哪类?我们是如何预防和减轻其带来的危害的?
[教师点拨] 干旱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修建水库、打机井、人工降雨;节约用水 、防治水污染;
跨流域调水(图示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等
[探究结论] 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是:受气候影响,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差别很大;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生产活动也有差别。针对气象灾害,要有防灾减灾措施!
[过渡衔接] 气候除了影响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展示探究标题] 三、气候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共同探究)
学生探究问题:(1)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影响交通运输的常见灾害性天气有哪些?
学生探究问题:(2)说说家乡有哪些灾害性天气?外出活动时如何避免灾害性天气的侵袭?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学生说出避免下列灾害性天气时侵袭的办法。
<全课总结,提炼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气候息息相关。不同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是长期适应气候环境的结果。这也告诉人们:在自然界里,人们要想生活得更美好、更久远,就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大显身手>:
一、选择题
1.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
A.大面积的植树造林 B.使用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C.家庭电器的大量使用 D.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学肥料
2.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
①生活方面②农业生产方面③水利建设方面④城市建设方面⑤海陆空交通方面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我国有些地方居民住房多为竹木结构的“高脚楼”,由此判断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A.炎热干燥  B.寒冷干燥   C.炎热多雨   D.日照强烈
4.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下列环境适合小麦生长的是(   )
A.温热的水田         B.温凉干爽的旱地  
C.阴冷潮湿的沼泽       D.亚热带的淡水湖泊
5.下列气象灾害最容易出现在枣庄地区的是( )
A.雪灾  B.洪涝  C.沙尘暴  D.干旱
6.阿拉伯人喜欢穿白色的长袍、戴白色头巾,这与当地气候有一定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起到保湿作用  B.主要起到防雨作用
C.主要起到遮阳作用  D.主要起到防风作用
二.阅读以下文字材料,体味地理知识的趣味。
人类身高的地域差异主要是“高纬高于低纬”。大家知道,东北人的身材较高,而且块头也大。这是因为高大身材单位体积对应的表面积小,利于御寒。因此大自然筛选出了一批高大的东北人。同样的道理,身材矮小的人单位体积对应的表面积大,利于散热,这也就是生活在低纬度的人身材矮小的原因。按照这个道理,我国海南岛的人应该身材最为矮小,但事实是四川人、贵州人最矮,为什么呢?万物生长靠太阳,四川、贵州的光照都少,首先骨骼发育不良,再加上食物以营养比较低的大米为主,而且又因气温较高而消耗比较多,所以四川、贵州人身高最低。
  有意思的是,人类食物的营养价值也是高纬高于低纬的,如蒙古高原的主食以肉和奶为主,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食以小麦和杂粮为主,长江中下游的主食以稻米为主,岭南和东南亚地区的主食以稻米和薯类为主。
  最后从人的生长素分泌来说,生长素的分泌有两个特点,一是晚上睡熟了生长素才会分泌,二是深夜一两点分泌最旺盛。低纬度地区终年炎热,晚上一两点还难以入睡,生长素分泌较少。高纬度地区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中国人的特征:北高南低,北胖南瘦,北白南黑,这些基本上都和地理环境有关。
  欧洲多海洋性气候,地面常年湿漉漉的,贵妇人的长裤脚经常被打湿,因而有人发明了高跟鞋。
  ●为什么大理那么热人却戴帽子?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服饰
  先说帽子和头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最有意思的是大体处在同一纬度带上的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的帽子和头巾的变化。陕北地区,男人用一条羊肚子毛巾包头,打结在前额头;到山西、河北南部男人把羊肚子毛巾包在头上,在后面系结;到了山东沿海,女同志把一块方巾对折,内套一截铁扎片或封存箱带,使头巾在额前挺括,伸出一段距离,系结在嘴巴下面。
  陕北地表缺乏植被,冬春风速很大,人们用羊肚子毛巾包头,是为了防止尘土弄脏了头发和御寒。山西中南部,人们用毛巾包头系结在脑后,比较宽松舒适,是因为晋中南多盆地,风沙小一些,气温稍高的缘故。冀中南、鲁西北位于太行山脉与鲁中南山地丘陵西北角之间的狭窄地区,是冬夏季风的通道,“狭管效应”使这里风速较大,尘土较多,故这里的人们也用毛巾包头且系结在脑后。
  山东沿海女人头巾的功能是防晒、防风、防沙。沿海地区大气较洁净,太阳辐射强,女人的头巾可以遮住阳光保护脸部。濒海地带多海陆风,女人包上头巾,以免风吹乱了头发,也可以防止沙尘弄脏了头发。
  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大理。“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是该地的四大胜景。下关又名“风城”,风大来自于山“海”的组合。洱海呈南北走向,西面是苍山,东面是穷山,下关位于洱海的南面。长达40公里的洱海的“狭管效应”,加之湖面阻力很小,使得洱海及岸边的风速很大,其中的下关最甚。大理的气候四季如春,按理说人们不用戴帽子或头巾御寒,但因风大,男子多用白布包头,而女子的头围则护住了最易受冷的额头,更是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特征。
  再说袍子、鞋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身穿长袍,足蹬靴子是草原民族的服饰特色。高寒大风地区的人穿上袍子,再系上腰带,上下空气不易对流,十分保暖。最有意思的是藏族人穿袍子露出一只胳膊,这是因为高原昼夜温差太大所致。相反,日本人的和服、东南亚的纱笼、阿拉伯人的黑袍确是因为宽松散热所致。
  穿靴子不仅是御寒和上下马利索,更重要的是靴子适应穿行在戈壁、沙漠上,有利于保护腿脚。木屐是为多雨地湿而备,在日本和中国的南方尤其多见,在塑料鞋没有出现之前,浴室内均备有木板鞋,典型的木鞋则出现在低地之国的荷兰。欧洲多海洋性气候,地面常年湿漉漉的,贵妇人的长裤脚经常被打湿而显得不雅,因而有人发明了高跟鞋。
  最后说说裙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裙子是典型的炎热气候和天气的产物。地理环境丰富多彩的地方,裙子十分艳丽。中国广西、泰国等地的女人经常要涉河而过,故多穿筒裙,边向河中走,边往上卷裙子,过了河中心之后又逐渐放下来,十分有趣。
教学反思:
优点: 1 、课前,部分学生搜集的资料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如一些服饰、建筑、灾害性天气方面的文字和图片子资料。课上,很多学生参与探究,积极性很高,有兴趣,有收获,感觉学的充实。
2、点拨有耐心,如:学生回答气象灾害时说道“下雨”,这是表达出现了错误,其本意是持续性强降水会可能带来洪涝灾害。我继续追问:一般性降水会形成灾害吗?学生便会往这方面靠拢。所以教师的引导很重要。
3 探究形式多样:有共同探究,有分组探究,之中包含小组内探究,让学生充分活动、探讨,体现了活动课的特点,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不足: 1、 从课前搜集资料的完善程度看出,七年级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即使有老师给的学案提示,仍有很多学生资料搜集的不够完善,所以课上共同探讨就出现了部分学生困惑现象。
2、本节课中,有的探究问题留给学生的时间短,导致探究不透彻,在形成结论时学生回答不上来,需要教师点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