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2013-2014版 高中物理 粤教版必修一 阶段质量检测+专题冲关:第四章 力与运动(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创新方案】2013-2014版 高中物理 粤教版必修一 阶段质量检测+专题冲关:第四章 力与运动(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广东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3-10-06 10:38:44

文档简介


1.(双选)如图4-6所示,人重600 N,木板重400 N,人与木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皆为0.2,现在人水平拉绳,使他与木板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则(  )
A.人拉绳的力是200 N 图4-6
B.人拉绳的力是100 N
C.人的脚给木板的摩擦力向右
D.人的脚给木板的摩擦力向左
解析:取人和木板作为一个整体,向右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f=μFN=μ(G1+G2)=200 N。由平衡条件得,两绳的拉力均为100 N。B正确。
再取木板研究,受到人的摩擦力f′=f-F拉=200 N-100 N=100 N,方向向右,C正确。
答案:BC
2.(双选)小车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球通过细绳与车顶相连。小球某时刻正处于如图4-7所示状态。设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为N,细绳对小球的拉力为T,关于此时刻小球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4-7
A.若小车向左运动,N可能为零
B.若小车向左运动,T可能为零
C.若小车向右运动,N不可能为零
D.若小车向右运动,T不可能为零
解析:小球相对于斜面静止时,与小车具有共同加速度,如图甲、乙所示,当小车向左的加速度最大时,T=0;当小车向右的加速度最大时,N=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合外力与合加速度方向相同,沿水平方向,但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没有直接关系,故选项A、B正确。
答案:AB
3.A、B两物体质量分别为m1、m2,如图4-8所示,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现用水平外力F推物体A,使A、B一起加速运动,求A对B的作用力为多大? 图4-8
解析: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整体法),水平方向只受一个外力F,
a=
以B为研究对象(隔离法),水平方向只有A对B的弹力FAB,
则FAB=m2a=F。
答案:F
4.如图4-9所示,质量为m的物块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斜面体的质量为M,斜面与物块间无摩擦,地面光滑,现对斜面体施加一个水平推力F,要使物块相对斜面体静止,力F应为多大?
图4-9
解析:先选取物块为研究对象,它受两个力:重力mg、支持力FN,且二力的合力水平向左,如图所示,由图可得:
ma=mgtan θ,
解得a=g tan θ,
再选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 (m+M)a=(m+M)gtan θ。
答案:(m+M)gtan θ
课件22张PPT。章末
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专题归纳例析阶段质量检测第四章专题冲关  专题一 用整体法和隔离法解动力学问题
  解决连接体的动力学问题,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比较方便。
  1.连接体
  连接体是指在所研究的问题中涉及的多个物体(它们具有相同的运动状态或相等的速度、加速度,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在一起,或用绳、杆联系在一起)组成的系统。  2.整体法
  把整个系统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分析的方法。不必考虑系统内力的影响,只考虑系统受到的外力,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此方法适用于系统中各部分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相同的情况。  3.隔离法
  把系统中的各个部分(或某一部分)隔离,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对象来分析的方法。此时系统的内力就有可能成为该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在分析时应加以注意,然后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此方法对于系统中各部分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或不相同的情况均适用。  4.整体法与隔离法的选用
  求各部分加速度相同的连接体的加速度或合力时,优先考虑“整体法”;如果还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再用“隔离法”;如果连接体中各部分的加速度不同,一般选用“隔离法”。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交替使用这两种方法,不应拘泥于固定的模式。  [例证1] 如图4-1所示,两个用细线相连的位于光滑水平面上的物块,质量分别为m1和m2,拉力F1和F2方向相反,与细线沿同一水平直线,且F1>F2。试求在两个物块运动过程中细线的拉力F的大小。图4-1
  专题二 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临界和极值问题
  (1)在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动力学问题时,常常讨论相互作用的物体是否会发生相对滑动,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会发生分离等。这类问题就是临界问题。
  (2)解决临界问题的关键是分析临界状态。例如两物体刚好要发生相对滑动时,接触面上必须出现最大静摩擦力;两个物体要发生分离,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弹力必定为零。  (3)解决临界问题的一般方法:
  ①极限法:题设中若出现“最大”“最小”“刚好”等这类词语时,一般就隐含着临界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时,常常是把物理问题(或物理过程)引向极端,进而使临界条件或临界点暴露出来,达到快速解决有关问题的目的。  ②假设法:有些物理问题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临界问题,也可能不出现临界问题,解答这类题,一般要用假设法。
  ③数学推理法:根据分析的物理过程列出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然后由数学表达式讨论出临界条件。图4-2
  [例证2] 如图4-2所示,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斜面体质量M=2 kg,倾角θ=30°,在它的光滑斜面上用平行于斜面的细线挂一个质量为m=0.5 kg的小球,g取10 m/s2,求:  (1)当斜面体和小球都静止时小球受到的各力及其大小;
  (2)如果用水平力作用在斜面体上使斜面体与小球一起运动,当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恰好为零时它们运动的加速度为多大?此时的水平力F如何?
  (3)如果用水平力作用在斜面体上使斜面体与小球一起运动,当线的拉力恰好为零时它们运动的加速度为多大?此时的水平力F′又如何?图4-3
图4-4
图4-5  [答案] (1)重力,5 N 绳的拉力,2.5 N 斜面的弹力,4.33 N (2)17.32 m/s2 43.3 N,方向水平向右
  (3)5.77 m/s2 14.43 N,方向水平向左点击下图片进入“专题冲关”点击下图片进入“阶段质量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选对的得5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力后可以改变运动状态,所以作用力可以改变惯性
B.快速行驶的汽车,刹车时困难,因而速度大时惯性大
C.满载货物的汽车比不载货时刹车困难,故满载时比空载时惯性大
D.推动原来静止的物体比推动原来滑动的物体要费力些,表明静止的物体的惯性大些
解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惯性大,故选项C对。
答案:C
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速度不断增大,表示物体必受外力作用
B.物体向着某个方向运动,则在这个方向上必受力的作用
C.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则其所受的合外力必为零
D.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该物体必不受外力作用
解析:当物体速度增大时,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故物体必受外力作用,A正确;物体向某个方向运动,在此方向上不一定受力的作用,故B错误;当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时,其速度方向可能发生变化,即运动状态可能变化,合外力不一定为零,故C错误;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合外力为零,并不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故D错误。
答案:A
3.如图1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抛(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物体对B物体的压力一定为零   图1
B.上升过程中A物体对B物体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C.下降过程中A物体对B物体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D.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物体对B物体的压力等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解析:A、B两物体抛出以后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A物体对B物体的压力一定为零,A选项正确。
答案:A
4.如图2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A和B之间用轻弹簧相连,在拉力F作用下,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某时刻突然撤去拉力F,此刻A和B的加速 图2
度分别为a1和a2,则(  )
A.a1=a2=0
B.a1=a,a2=0
C.a1=a,a2=a
D.a1=a,a2=-a
解析:突然撤去拉力F,以A为研究对象,由于在短时间内弹簧的弹力不会发生突变,所以A物体受力不变,其加速度a1=a,且弹簧弹力大小F′=m1a。撤去F后,弹簧对B的拉力即为其合力,所以-F′=m2a2,即a2=-a。综上可知D正确。
答案:D
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5.跳高运动员从地面起跳的瞬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B.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C.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
D.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解析:运动员起跳时,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向上,支持力大于重力;支持力和压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等大反向。
答案:AB
6.原来做匀速运动的升降机内,有一被伸长的弹簧拉住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A静止在地板上,如图3所示,现发现A突然被弹簧拉向右方,由此可判断,此时升降机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图3
A.加速上升       B.减速上升
C.加速下降 D.减速下降
解析:升降机匀速运动时,物体静止在升降机的地板上,说明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与弹簧的拉力平衡,物体突然被弹簧拉向右方,说明摩擦力减小,其原因只能是物体与地板间的正压力减小,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故升降机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即可能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
答案:BC
7.如图4所示,质量分别为m、M的物体用细绳连接,放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恒力F拉两个物体,使它们一起沿斜面向上加速运动,则中间绳的张力是(  )
A.Mg B.F-mg  图4
C.F D.F
解析:先对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M+m)g sin θ=(M+m)a。M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有
FM-Mg sin θ=Ma。
两式联立得FM=F。
答案:C
8.在A、B两地分别用竖直向上的力F拉质量分别为mA和mB的物体,得出的加速度a与F的关系图线如图5所示。由图分析可知
(  )
A.mA<mB  图5
B.两地重力加速度gA>gB
C.mA>mB
D.两地重力加速度gA=gB
解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mg=ma,所以a=F-g,其中直线的斜率表示物体质量的倒数,则mA<mB,A正确;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表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故有gA=gB,D正确。
答案:AD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6分。按题目要求作答,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9.(12分)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6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打上的点计算出。
(1)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________时,才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及盘中砝码的重力。
(2)一组同学在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时,保持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一定,改变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测出相应的  图6
加速度,采用图像法处理数据。为了比较容易地观测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应该做a与________的图像。
(3)乙、丙同学用同一装置做实验,画出了各自得到的a-图线如图7所示,两个同学做实验时的哪一个物理量取值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只有M与m满足M?m才能使绳对小车的拉力近    图7
似等于盘及盘中砝码的重力。
(2)由于a∝,所以a-图像应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数据处理时,常作出a与的图像。
(3)两小车及车上的砝码的总质量相等时,由图像知乙的加速度大,故乙的拉力F大(或乙中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大)。
答案:见解析
10.(12分)一根能承受最大拉力为528 N的绳索悬于窗口,质量为60 kg的消防队员借助这根绳子下滑到地面,他在下滑时必须控制自己握绳的力,使其下滑的加速度不能小于何值?(不计空气阻力)
解析:如果消防员下滑时握绳太紧或悬在空中,或匀速下滑,都会使绳子因拉力过大而断开,因此,消防队员握绳产生的摩擦力不能超过绳子所能承担的最大拉力Fmax。
对消防队员进行受力分析,消防队员受重力mg、绳子的摩擦力f,合力即为mg-f。
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f=ma。
但f最大为Fmax,所以有mg-Fmax=ma
得a== m/s2=1 m/s2,
即消防队员下滑的加速度不得小于1 m/s2。
答案:1 m/s2
11.(16分)如图8所示,小车内有一质量为M1=0.4 kg的小球用细线吊在车内的顶棚上,车厢内的地板上有一质量为M2=15 kg的木箱,当小车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37°,木箱与地板相对静止。(g=10 m/s2)求:
(1)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和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大小;  图8
(2)木箱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解析:(1)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可得M1gtan θ=M1a
所以a=gtan θ=7.5 m/s2
T== N=5.0 N
    
(2)对木箱受力分析如图乙可得
f=M2a=15×7.5 N=112.5 N
答案:(1)7.5 m/s2 5.0 N (2)112.5 N
12.(16分)如图9甲所示,固定光滑轻杆与地面成一定倾角,在杆上套有一个光滑小环,小环在沿杆方向的推力F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推力F与小环的速度v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9乙所示,取g=10 m/s2。求:
图9
(1)小环的质量m;
(2)轻杆与地面间的倾角α。
解析:(1)由F-t图像知,0~2 s内推力F1=5.5 N,由v-t图像知,在此时间段内小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a==0.5 m/s2 ①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1-mgsin α=ma ②
由F-t图像知,2 s以后推力F2=5 N,
由v-t图像知,此时间段内小环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有F2-mgsin α=0 ③
联立①②③并代入数据解得m=1 kg。
(2)将m=1 kg代入③式解得sin α=,故α=30°。
答案:(1)1 kg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