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2-4所示为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试分析各个时间段内物体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变化特点。
解析:开始计时时,物体沿与规定正方向的反方向运动,初速度v0=20 m/s,并且是匀减速的,到2 s末,速度减至0;2~4 s内物体沿正方向做匀加速运动,速度均匀增加到20 m/s。整个过程加速度恒定, 图2-4
大小为a== m/s2=10 m/s2,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
答案:0~2 s,以初速度v0=-20 m/s匀减速至0;2~4 s,速度均匀增加到20 m/s。整个过程加速度为正,恒为10 m/s2。
2.一物体自A点由静止开始做加速度为a1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到达某点后改为做加速度大小为a2的匀减速运动,到达B点时静止。已知A、B两点的距离为s,求物体由A点运动到B点的总时间为多少。
解析:设加速阶段的时间为t1,减速阶段的时间为t2,画出v-t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下的面积大小与位移大小相等的关系得:
s=vm(t1+t2)/2①
vm=a1t1②
vm=a2t2③
t=t1+t2④
由①②③解得vm =。由①④及vm解得t=。
答案:
3.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每秒打点50次的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如图2-5所示,选出A、B、C、D、E共5个计数点,每相邻两点间还有4个实验点(图中未画出),以A为起点量出的到各点的位移也标在图上。求:
图2-5
(1)AE段的平均速度;
(2)C点的瞬时速度vC;
(3)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解析:(1)AE段的平均速度=s/t。由题意知AE段位移s=7.6×10-2m,所用时间t=0.4 s,则= m/s=0.19 m/s。
(2)C点是这段时间的中点,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来说,C点的瞬时速度vC等于该段的平均速度,所以vC==0.19 m/s。
(3)由题图所示知s1=sAB=1.6×10-2 m,s2=sBC=(3. 4-1.6)×10-2 m=1.8×10-2 m,s3=sCD=(5.4-3.4)×10-2 m=2×10-2 m,s4=sDE= (7.6-5.4)×10-2 m=2.2×10-2 m,Δs=s2-s1=s3-s2=s4-s3=0.2×10-2 m,AB、BC、CD、DE各段位移所用时间T=0.1 s,由Δs=aT2可得a== m/s2=0.2 m/s2。
答案:(1)0. 19 m/s (2)0.19 m/s (3)0.2 m/s2
课件21张PPT。章末
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专题归纳例析阶段质量检测第二章专题冲关 专题一 利用图像法解题
根据题目中阐述的物理现象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将物理过程中各物理量遵循的规律,建立函数表达式,建立相应的坐标系,画出图像。
无论是s-t图像,还是v-t图像,图像只能描述直线运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只用一个坐标来表示位移或者速度。图像表示位移(或速度)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并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对s-t图像我们也可以假设物体在纵轴上运动。 由图像判断物体运动的一般步骤:
(1)首先明确纵轴的意义(是s还是v)。
(2)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向。对于s-t图像来说,通过比较相邻两时刻的位移来确定物体运动的方向。对于v-t图像来说,画在横轴上方的图像表示速度方向与所选正方向相同;画在横轴下方的图像表示速度方向与所选正方向相反。 (3)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从图像纵轴截距可以读出初始位置(s-t图像)或初速度(v-t图像),从图像的斜率可以读出物体运动的速度(s-t图像)或物体运动的加速度(v-t图像),其中,斜率的变化表示物体速度或加速度的变化。图2-1
[例证1] 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2-1所示,试分析:
(1)6 s内质点的运动情况;
(2)前3 s内质点的位移;
(3)速度的最大值。[答案] (1)见解析 (2)6 m (3)4 m/s 专题二 纸带问题的分析与处理
1.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s=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定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Δs=aT2,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图2-2
如图2-2所示,纸带上有六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s1、s2、s3、s4、s5、s6。
即由Δs=aT2可得: 由此可以看出,各段位移都用上了,有效地减小了偶然误差,所以利用纸带计算加速度时,应采用逐差法。 [例证2]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2-3所示,图中前几个点模糊,从A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则小车通过D点时速度是________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________ m/s2。(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是50 Hz)图2-3[答案] 1.436 2.02
点击下图片进入“专题冲关”点击下图片进入“阶段质量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选对的得5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某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s=t+t2(m),则当物体速度为5 m/s时,物体已运动的时间为( )
A.1 s B.2 s
C.4 s D.8 s
解析:由题意可知,物体的初速度v0=1 m/s,加速度a=2 m/s2,故由vt=v0+at可得t==2 s。选项B对。
答案:B
2.动物跳跃时将腿部弯曲然后伸直加速跳起。下表是袋鼠与跳蚤跳跃时的垂直高度。若不计空气阻力,则袋鼠跃起离地的瞬时速率约是跳蚤的多少倍( )
跳跃的垂直高度(米)
袋鼠
2.5
跳蚤
0.1
A.1 000 B.25
C.5 D.1
解析:由v2=2gh,可得v=,h1=2.5 m,h2=0.1 m,代入得v1∶v2=5∶1。
答案:C
3.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5 m/s,方向向东,第5 s末的速度为10 m/s,方向向西,则第几秒开始物体向西运动( )
A.第2 s初 B.第4 s初
C.第8 s末 D.第10 s末
解析:物体先向东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然后再向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速度为零时,物体开始向西运动。则由a=,得a= m/s2=-5 m/s2,
由vt=v0+at得,当vt=0时,t=-=- s=3 s,即3 s末(或4 s初)物体开始向西运动,故B正确。
答案:B
4.长为5 m的竖直杆下端距离一竖直隧道口5 m,若这个隧道长也为5 m,让这根杆自由下落,它通过隧道的时间为(g取10 m/s2)( )
A. s B.(-1) s
C.(+1) s D.(+1) s
解析:设竖直杆下端到隧道口上端所用时间为t1,竖直杆上端到隧道口下端所用时间为t2,则
t1= = s=1 s,
t2= = s= s。
所以Δt=t2-t1=(-1) s。
答案:B
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5.在实验中得到小车做直线运动的s-t图像如图1所示。由图可以确定小车在AC段和DE段的运动分别为( )
图1
A.AC段是匀速运动 B.DE段是匀加速运动
C.AC段是加速运动 D.DE段是匀速运动
解析:AC段不是倾斜直线,故A错;DE段是倾斜直线,做匀速运动,故B错D对;AC段的曲线斜率(速度)越来越大,故C对。
答案:CD
6.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同一时刻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速度图像如图2所示,由此可以判断( )
A.前10 s内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后10 s内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小
B.前10 s内甲在乙前,后10 s内乙在甲前 图2
C.20 s末两车相距最远
D.相遇前,在10 s末两车相距最远
解析:由图可知前10 s内,v甲>v乙,后10 s内v甲<v乙,故A对。当两者速度相同时相距最远,故D对。当两者位移相同时相遇,而相遇之前一直是甲在前,乙在后,故B、C错。
答案:AD
7.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沿同一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它们的初速度大小不同,而加速度大小相同,则在运动过程中( )
A.两物体速度之差保持不变
B.两物体的速度之差与时间成正比
C.两物体的位移之差与时间成正比
D.两物体的位移之差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解析:设初速度分别为v1、v2,则vA=v1+at,vB=v2+at,sA=v1t+ at2,sB=v2t+ at2,故两物体速度之差vA-vB=v1-v2;两物体的位移之差sA-sB=(v1-v2) t。综上所述可知A、C对,B、D错。
答案:AC
8.如图3所示是两个从同一地点出发且沿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A和B的速度图像,由图可知( )
A.物体A先做匀速直线运动,t1秒后处于静止状态
B.物体B做的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图3
C.t2秒时,A、B两物体相遇
D.t2秒时,A、B速度相等,A在B前面,仍未被B追上,但此后总要被追上的
解析:由题图可知,物体A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1秒后做匀速直线运动,选项A错误。物体B做的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选项B正确。t2秒时,A、B两物体的速度相等,但位移不相同,所以不相遇,选项C错误。t2秒时,A、B速度相等,A在B前面,仍未被B追上,由于B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此后B总要追上A,选项D正确。
答案:BD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6分。按题目要求作答,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9.(14分)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4所示,在纸带上选择6个计数点A、B、C、D、E、F,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各点到A点的距离依次是2.0 cm、5.0 cm、9.0 cm、14.0 cm、20.0 cm。
图4
(1)根据学过的知识可以求出小车在B点的速度为vB=________m/s,C、E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2)以打B点为计时起点,建立v-t坐标系如图5所示,请在图中作出小车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
图5
(3)根据图线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________m/s2。
解析:(1)由题意知,打点间隔为0.02 s,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 s,则vB== m/s=0.25 m/s,CE= m/s=0.45 m/s。
(2)vC==0.35 m/s
vD=CE=0.45 m/s
vE==0.55 m/s
描点作图如图所示。
(3)由图像可知a== m/s2=1 m/s2。
答案:(1)0.25 0.45 m/s (2)见解析 (3)1
10.(12分)某市规定,汽车在学校门前马路上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40 km/h。一辆汽车在校门前马路上遇紧急情况刹车,由于车轮抱死,滑行时在马路上留下一道笔直的车痕,交警测量了车痕长度为9 m,又从监控资料上确定了该车从刹车到停止的时间为1.5 s,立即判断出这辆车有没有违章超速。这是为什么?
解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均匀变化的特点,由刹车后的滑行距离(车痕长度)和滑行时间,可以算出滑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6 m/s
又==,从而算出初速度v0。
所以v0=2=12 m/s=43.2 km/h>40 km/h
可知此车超速了。
答案:见解析
11.(14分)高速公路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由于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速度很大,雾天曾出现过几十辆车追尾连续相撞的事故。假设有一轿车在某高速公路的正常行驶速度为120 km/h,轿车刹车时产生的最大加速度大小为8 m/s2,如果某天有大雾,能见度(观察者与能看见的最远目标间的距离)约为37 m,设司机的反应时间为0.6 s,为了安全行驶,轿车行驶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解析:在反应时间内车速不变,汽车继续做匀速运动,刹车后匀减速至停止,设最大安全车速为vm,
由运动学规律得0.6vm+≤37,
所以vm≤20 m/s,即最大速度为72 km/h。
答案:72 km/h
12.(16分)在上海“金贸大厦”成功地举行了高楼跳伞表演。来自不同国家的16名跳伞爱好者进行了单人跳、双人跳及组合跳的精彩表演。他们从345 m的“金贸大厦”观景平台上跳下,在距地面120 m处打开伞包。假设打开伞包前后两个过程,跳伞爱好者的运动均可看成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且始末速度均为零。若某跳伞爱好者在11.5 s内完成跳伞表演,则:
(1)该跳伞爱好者在跳伞的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2)该跳伞爱好者在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是多少?
解析:(1)设跳伞爱好者在跳伞过程中最大速度为vmax,则有s=t,
解得vmax==60 m/s;
(2)由题意知,加速过程中的位移h=225 m,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vmax2=2ah
解得a==8 m/s2。
答案:(1)60 m/s (2)8 m/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