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2.2 众多的人口(提高训练)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我国已完成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下图示意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部分数据统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10-2020年间( )
A.0-14岁人口数量减少 B.15-59岁人口比重增加
C.60岁以上人口比重增加 D.全国人口增长超过1亿
2.为应对人口变化产生的社会问题,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①全面开放生育政策②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③适当延缓退休年龄④鼓励人口迁入大城市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答案】1.C 2.C
【解析】1.结合表中的数据来看,2020年比2010年人口总数增多,全国人口增长约14.12亿-13.40亿=0.72亿,D错误。10年间人口总数增多,0-14岁人口比重上升,数量增多,A错误。我国15-59岁的人口比重下降,B错误。我国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比重进一步上升,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C正确。故选C。
2.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为缓解人口老龄化,我们必须健全养老保障体系,②正确;适当延迟退休年龄,以缓解劳动力不足现象,③正确;要合理实施生育政策,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可能会导致人口与资源环境不相适应,①错误;鼓励人口流入大城市只是人口的迁移,对缓解我国整体的人口老龄化关系不大,④错误。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故选C。
【点睛】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图示意我国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对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两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正确的是( )
A.少儿人口比重增加最快 B.少儿人口数量明显减少
C.青壮年人口比重有所增加 D.老年人口比重增加明显
4.据此推测我国即将崛起的行业有( )
A.养老保健 B.户外探险 C.婴幼保育 D.汽车制造
【答案】3.D 4.A
【解析】3.由图表可知,我国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相比,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由16.6%增加到17.95%,增加了1.35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由13.26%增加到18.7%,增加了5.44个百分点,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数量均有增加,但是老年人口比重增加明显,故A、B错误,D正确;青壮年人口比重由70.14%减少到63.35%,C错误,故选D。
4.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及以上,即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由图表可知,我国目前处在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增加,医疗保健和养老产业即将崛起,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劳动力减少、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2021年5月11日,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这有助于全面摸清人口总量、结构和分布等状况。根据材料,完成下面5-6小题。
各年龄段构成 0~15 15~69岁 60岁以上
17.84% 64.03% 18.13%
城乡人口对比 城镇 乡村
60.60% 39.40%
根据表格可知,我国( )
A.老龄人口比例最少 B.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
C.乡村人口数量极少 D.城镇人口大于乡村人口
6.下列省区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B.C. D.
【答案】5.D 6.D
【解析】5.读表格可知,我国0~15岁的儿童比例最少,A错误。我国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大,劳动力相对充足,B错误。我国的乡村人口占比39.40%,人口近5.6亿,数量巨大,C错误。我国的城镇化人口比重已经超过60%,乡村仅占近40%,说明城镇人口大于乡村人口,D正确。故选D。
6.读图,①是四川省,②是云南省,③是陕西省,④是青海省,我国人口分布是东多西少。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黑河--腾冲一线以西,海拔高,气温低,大气稀薄,缺氧,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密度最小,D正确。故选D。
【点睛】我国的人口分布界线:黑河--腾冲一线,该线以东人口稠密,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3%,而人口占总人口的94%以上;该线以西人口稀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而人口仅占总人口的6%以下。
2011年以来,我国先后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的调整,下图示意1986-2016年我国人口总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关于1986-2016年我国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B.人口数量缓慢下降
C.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D.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8.2011年以来,我国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大幅度增加入口数量 B.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C.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D.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答案】7.D 8.B
【解析】7.读图可得,20世纪自70年代初期,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国大约少生了约4亿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人口增幅逐渐下降。读图可知,1987 2015年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或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说明人口数量增长缓慢,但是人口数量还在增加,故ABC错误,答案选D。
8.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出现劳动力减少、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其目的就是为应对当前出现的人口问题,逐步调整完善现行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主要靠发展教育等,要合理增加入口数量,增加入口自然增长率。故ACD错误,答案选B。
【点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中国人口快速增长。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总人口为13.7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读“中国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我国的人口地理界线是( )
A.大兴安岭—太行山一线 B.秦岭—淮河一线
C.巫山—雪峰山一线 D.黑河—腾冲一线
10.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是( )
A.山区人口稠密,平原人口稀疏 B.内陆人口稠密,沿海人口稀疏
C.农村人口稠密,城市人口稀疏 D.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1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域是( )
A.福建、台湾 B.北京、上海 C.湖北、湖南 D.西藏、青海
【答案】9.D 10.D 11.D
【解析】9.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大致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一致,AC不符合题意;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B不符合题意;图中黑河和腾冲一线是我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该线以东地区人口稠密,以西地区人口稀少,D符合题意。故选D。
10.我国山区人口稀疏,平原人口稠密,故A错误;我国内陆人口稀疏,沿海人口稠密,故B错误;我国农村人口稀疏,城市人口稠密,故C错误;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故D正确。故选D。
11.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一般来说,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的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故选D。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一般来说,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多(稠密),西部地区人口少(稀疏)。我国东部面积占43% ,而人口占全国的94% 。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省区,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人口仅占全国的5% ,江苏、山东、河南、台湾人口密度高达500人/平方千米以上。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东南、西北部面积和人口分布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南部地区地多人少 B.东南部地区面积更大
C.西北部地区地广人稀 D.东南、西北部人口面积比例比较均匀
13.我国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由( )提出的
A.胡焕庸 B.李四光 C.竺可桢 D.吴传钧
14.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 )
A.2倍多 B.3倍多 C.4倍多 D.5倍多
【答案】12.C 13.A 14.B
【解析】12.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一般来说,以黑龙江省的黑河-云南省的腾冲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多(稠密),西部地区人口少(稀疏) ;此线以东人口稠密,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43%,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4%,此线以西人口稀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只占总人口的6%。故选C。
13.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了一条著名的人口地理界线是黑河-腾冲线,以该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故选A。
14.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总人口为13.7亿,我国的人口密度为142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为42人/平方千米,因此我国平均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故选B。
【点睛】根据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总人口为14.11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5.下面的省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
A.新疆 B.西藏 C.宁夏 D.浙江
【答案】15.D
【解析】15.我国人口的分布特征是以黑龙江省的黑河--云南省的腾冲一线为界,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新疆、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西藏位于西南地区,浙江位于东部沿海,故新疆、西藏、宁夏的人口密度小,人口稀疏,ABC错误;而浙江地区人口稠密,人口密度大,故D符合题意,故选D。
二、解答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口增长图
材料二 中国近三次人口普查总数
(1)读材料一分析,1949年以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________(快或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_________(填“加快”或“减缓”)。
(2)读材料一,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_______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5。
(3)读材料二,从1990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在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但是人口增幅是在_______(填“加快”或“减缓”),这是因为我国政府把实行_________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2016年,全国各省区又纷纷出台全面二孩政策,这是应对人口_________现象。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人口的增长应该与__________发展和资源、环境相适应。
【答案】16.(1)慢 加快
(2)13.7
(3)增加 减缓 计划生育 老龄化
(4)社会经济
【解析】16.本题以我国人口增长图和普查人口资料为材料,主要考查我国人口基本国情、人口问题、人口政策等知识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战争的影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2)由图可以看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13.7亿;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3)从1990 年到2010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人口增长率得到有效地控制,人口增幅是在减缓,但我国人口总数在增加;同时,我国人口现状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为缓解人口老龄化现象,自2016年开始,全国各省区又纷纷出台全面二孩政策。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人口的增长既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适应。
17.读“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和“中国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从1949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增加了________亿,1949年以前和以后的人口增长特点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为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政府把________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2)从“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江西省的人口密度约为________人/平方千米。我国人口分布________(均匀/不均匀),大致以A________-B________一线为界,东部人口________,西部人口________。
(3)造成我国人口东西分布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东部居民“多子多福”传统观念强 B.西部的人口都迁移到了东部
C.西部计划生育落实的好 D.东部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
【答案】17.(1)7.98 缓慢 迅速 计划生育
(2)100~300 不均匀 黑河 腾冲 稠密 稀疏
(3)D
【解析】17.本题以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和中国人口分布图为材料,考查了中国人口的现状及人口分布的相关问题及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1)从1949年到2010年,我国增加的人口数=13.4-5.42=7.98亿。从“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中可以看出,1949年以前人口增长缓慢,1949年以后人口增长迅速,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婴儿的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人口迅速增长;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2)我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一般来说,以黑龙江省的黑河——云南省的腾冲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少稀疏;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可知,江西省的人口密度约为100~300人/平方千米。
(3)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一般来说,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城镇多,所以人口稠密;而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崎岖,气候干旱,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城镇少,所以人口稀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2.2 众多的人口(提高训练)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我国已完成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下图示意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部分数据统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10-2020年间( )
A.0-14岁人口数量减少 B.15-59岁人口比重增加
C.60岁以上人口比重增加 D.全国人口增长超过1亿
2.为应对人口变化产生的社会问题,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①全面开放生育政策②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③适当延缓退休年龄④鼓励人口迁入大城市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图示意我国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对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两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正确的是( )
A.少儿人口比重增加最快 B.少儿人口数量明显减少
C.青壮年人口比重有所增加 D.老年人口比重增加明显
4.据此推测我国即将崛起的行业有( )
A.养老保健 B.户外探险 C.婴幼保育 D.汽车制造
2021年5月11日,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这有助于全面摸清人口总量、结构和分布等状况。根据材料,完成下面5-6小题。
各年龄段构成 0~15 15~69岁 60岁以上
17.84% 64.03% 18.13%
城乡人口对比 城镇 乡村
60.60% 39.40%
根据表格可知,我国( )
A.老龄人口比例最少 B.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
C.乡村人口数量极少 D.城镇人口大于乡村人口
6.下列省区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B.C. D.
2011年以来,我国先后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的调整,下图示意1986-2016年我国人口总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关于1986-2016年我国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B.人口数量缓慢下降
C.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D.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8.2011年以来,我国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大幅度增加入口数量 B.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C.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D.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读“中国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我国的人口地理界线是( )
A.大兴安岭—太行山一线 B.秦岭—淮河一线
C.巫山—雪峰山一线 D.黑河—腾冲一线
10.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是( )
A.山区人口稠密,平原人口稀疏 B.内陆人口稠密,沿海人口稀疏
C.农村人口稠密,城市人口稀疏 D.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1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域是( )
A.福建、台湾 B.北京、上海 C.湖北、湖南 D.西藏、青海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东南、西北部面积和人口分布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南部地区地多人少 B.东南部地区面积更大
C.西北部地区地广人稀 D.东南、西北部人口面积比例比较均匀
13.我国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由( )提出的
A.胡焕庸 B.李四光 C.竺可桢 D.吴传钧
14.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 )
A.2倍多 B.3倍多 C.4倍多 D.5倍多
15.下面的省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
A.新疆 B.西藏 C.宁夏 D.浙江
二、解答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口增长图
材料二 中国近三次人口普查总数
(1)读材料一分析,1949年以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________(快或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_________(填“加快”或“减缓”)。
(2)读材料一,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_______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5。
(3)读材料二,从1990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在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但是人口增幅是在_______(填“加快”或“减缓”),这是因为我国政府把实行_________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2016年,全国各省区又纷纷出台全面二孩政策,这是应对人口_________现象。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人口的增长应该与__________发展和资源、环境相适应。
17.读“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和“中国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从1949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增加了________亿,1949年以前和以后的人口增长特点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为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政府把________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2)从“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江西省的人口密度约为________人/平方千米。我国人口分布________(均匀/不均匀),大致以A________-B________一线为界,东部人口________,西部人口________。
(3)造成我国人口东西分布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东部居民“多子多福”传统观念强 B.西部的人口都迁移到了东部
C.西部计划生育落实的好 D.东部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