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6 22:36:05

文档简介

射洪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4【答案】A【解析】材料可见随着时代发展,部落数量逐渐减少,语言方言也由多变少,秦代实现“书同文”,这说明中国文化在发展中差异性逐渐降低,一致性增强,这是国家统一趋势加强的表现,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表现四周地区对中原文化的态度,秦代走向统一的语言方言也主要是行政力量而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无法得知华夏认同观念是否有所发展,排除B项;铁犁牛耕使用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材料中变化情况从黄帝时代开始、夏代和西周均有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可以看出部落数量在变少,但无法得知诸侯之间的等级秩序有何变化,排除D项。
2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周幽王擅自废立储君,引发贵族内斗,最终与诸侯及周边少数民族作战失败而被杀,贵族内部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故选A项;周幽王立伯服为储君,申侯拥立宜臼,伯服和宜臼都是周幽王的儿子,这表明当时五位继承还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诸侯竞争,故排除C项;在分封制的基础上,西周未实现中央集权,故排除D项。
26【答案】B【解析】材料中前两则文献史料都指出秦之暴虐,第三则实物史料却显示出秦在治理国家过程中有“仁慈”的一面,这说明历史记录可能存在偏颇,在历史研究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史料进行考辨最终得出历史真相,故选B项;有些历史事实经过研究是可以得出定论的,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历史解释确实带有主观性色彩,但材料中第三则史料是秦代规则的相关记录,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C项;考古材料需要和文献史料互相印证,仅靠考古材料无法得知历史全貌,排除D项。
27【答案】B【解析】由材料“政府明令禁止杀牛,重惩盗牛”、“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可知汉代牛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受到政府的保护,以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普及”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保护农业生产与抑制土地兼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材料无法得出缓解土地兼并的措施,排除C项;材料只能体现出“重农”,无法体现出“抑商”,排除D项。
28【答案】A【解析】材料可见唐代法律对孝顺父母、祖父母有着严格的行为规范,即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也将面临法律的惩罚,这是两个规范相统一的表现,故选A项;材料仅能看出立法环节,无法判断司法环节的判决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仅能看出关于伦理纲常相关内容的立法,无法判断伦理纲常是否是整体立法的基本原则,排除C项;材料可知孝老敬亲成为法律规范,无法判断社会情况,排除D项。
29【答案】D【解析】由材料“官方标准契约来规范土地买卖与租佃关系”、“官契与私契等多种形式”可知宋代不抑兼并的举措顺应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通过官方标准、官契与私契等多种形式等规范土地买卖、转让的现实需要,说明当时土地转让的频繁,故选D项;租佃关系、租佃契约的出现,加重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A项;土地买卖不属于商品经济范畴,土地买卖现象比较普遍,并非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排除B项;“完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30【答案】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巡抚本为朝廷临时派出的监察官,但后来演变为正式的地方行政军政机关,目的是防范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刺史、巡抚都是中央对地方进行监察的重要职位,并未体现出随意性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与地方分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皇权独尊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1【答案】D【解析】由材料“江南所需的粮食的一半是从湖广、江西及皖南运来”、“朕知江浙粮米历来仰给于湖广”可知湖广地区为主要的产粮区,供应江浙等地,结合所学,江浙地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说明经济区域分工加强,故选D项;材料不能得出商品粮运输的方式,排除A项;“衰退”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普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32【答案】B【解析】由材料“突破了以往以山川为纲要、以中原为核心的九州书写体系”、“以当朝行政区划为纲的疆域书写体系,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可知乾隆年间的地理志,改变了以往以中原为核心的地理观念,而是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有利于加强国家认同,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国家的版图,排除A项;“统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仅只提及地理志的编写,无法得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
33【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进化论在中国得到传播主要是在甲午战争之后,A项时间不对,因此排除A项;魏源是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不属于维新派,因此B项错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是材料主要强调法令制度要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排除C项;材料强调法令制度要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体现出对鸦片战争之后时局的反思,因此选D选项。
34答案】A【解析】材料可知,在陈启源发展事业过程中,曾遇到“缫丝厂被政府下令关闭”进而受阻的情况,这说明民族工业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支持,故选A项;材料中仅是个例,无法判断当时整个中国的工业体系情况,排除B项;材料仅是陈启源个例,无法判断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情况,排除C项;官僚资本压迫民族工业主要发生于抗日战争期间,排除D项。
35【答案】B【解析】由材料“及早变法求才”、“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可知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在甲午战后,面对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也提出变法革新的主张,故选B项;李鸿章张之洞并未接受维新变法的思想,排除A项;维新变法标志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主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1.【答案】(25分)
(1)历史背景:政局稳定,农业经济繁荣;明清两朝税制改革(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推行摊丁人亩);马铃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统治者奖励垦荒的政策;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社会问题:生活资料短缺,物价上涨;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兼并严重;劳动力大量闲置,社会动荡;生产不足,贫困人口增加。(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变化:由“鼓励”性人口政策转变为计划生育政策。(2分)
积极影响:遏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利于国家建设资金的积累,推动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家庭生活负担,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每点2分,任答四点得8分)
(3)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或人口的适度增长有利于社会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适时调整人口政策。(每点2分,两点得3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历史背景,结合明清大一统的时代特征可知政局稳定,农业经济繁荣;结合明清时期的税收制度改革可知明清两朝税制改革(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推行摊丁人亩);结合明清时期经济的特点可知马铃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据材料一“朱元璋在黄河流域采取鼓励垦荒政策”可知统治者奖励垦荒的政策;结合传统宗法思想可知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 第二小问社会问题,据材料一“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米、布等基本生活资料短缺,物价上涨”可知生活资料短缺,物价上涨;据材料一“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可知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兼并严重;据材料一“社会中除了勤力有业有生计者,还有比之前增长数十倍的游手好闲之徒”可知劳动力大量闲置,社会动荡;生产不足,贫困人口增加。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开始调整人口政策,1973年7月国务院创立‘全国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可知由“鼓励”性人口政策转变为计划生育政策。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据材料二“人口增长速度降低,新生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可知遏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据材料二“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可知促进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据材料二“国家用于教育、医疗行业的资金或资源增多,家庭开支和抚养费相应减少,满足人们对关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可知有利于国家建设资金的积累,推动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家庭生活负担,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3)结合明清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人口的变化,分析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知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或人口的适度增长有利于社会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适时调整人口政策。
42【答案】
示例一
论题:茶马古道维系大一统王朝的大动脉。(2分)
论述:对于古代的中原王朝而言,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所需的骡马常常供不应求。受气候变化、民族迁徙等因素影响,中原王朝对长城以北、以西的牧区控制不甚稳定。我国滇藏地区以及东南亚、南亚等地盛产良马,对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有较大需求,资源禀赋的差异促进了互补性的茶马互市的兴起。这条国际性商路续写了南方丝绸之路的辉煌,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非洲、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对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具有政治上的战略意义。茶马古道贸易带动了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边疆、中国与邻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也为大一统王朝减轻民众兵役和徭役负担提供了物质支撑。(10分)
示例二
论题:“厚往薄来”思想束缚着中国古代外贸的发展。(2分)
论述:中国古代的封建政府历来具有“厚往薄来”的思想。封建统治者往往自诩“天朝上国”,故在官方主导的对外贸易中,常常不遵守等价交换原则,用大量贵重的物品去交易外来的廉价物品,以换取周边小国前来朝贡的“忠诚”。自隋唐以来,瓷器就成为中国外销的主要产品之一,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瓷器贸易一度给国家带来大量收入,政府设立市舶司等机构加强管理。明朝时,倭寇一度猖獗,政府推行海禁政策,将对外贸易纳入政府管制,加之“厚往薄来”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严重压缩了对外贸易的规模和利润受到严重压缩,这制约了中国外贸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市场发展的时代浪潮。(10分)
示例三
论题:鸦片战争后的通商口岸贸易具有两面性。(2分)
论述:通商口岸既是列强对华侵略的见证,也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近代化的窗口,口岸贸易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作用。《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标志着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破产,列强在中国设立租界,通过领事官员裁决涉外案件,甚至把持海关大权……这些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列强还在通商口岸倾销商品、投资建厂、招募和掠夺华工,使中国经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在通商口岸,西方消费文化的流行冲击了传统价值观念。与此同时,基于列强经商、修船等需要,一批早期民族工业在通商口岸兴起;坐电车、读报纸、发电报(打电话)等生活方式经由通商口岸被国人所认知;在通商口岸,西方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和政治理论广泛传播;租界的存在给革命政党的活动提供了便利。(10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解析】本题考查商路与文化交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明确时空定位,本题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和中国近代的对外交往;其次,审清答案要件,本题答案须包括论题和论述两个部分;再次,明确答题要求,论题须能体现材料中的一则或几则信息,论述须有可靠的史实依据;最后,注意语言表述的简明和准确。
45【答案】
(1)内容:鼓励民间婚嫁;允许丧偶再婚;将婚嫁状况纳入地方官员考核。(4分,答出两点即可)
背景:隋末唐初,社会动荡,人口锐减,经济残破;民族交融不断加强;均田制的持续推行和基层秩序的重建。(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2)影响:促进了唐朝人口的增加,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伦理观念,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贵族妇女的生活境况;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创造了重要条件。(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唐太宗婚嫁制度改革,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关于“内容”,依据材料“劝勉民间嫁娶诏”“申以媒媾,令其好合”“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即可从政策取向、官员考核等角度进行“概括”;关于“背景”,依据材料“唐源流出于夷狄”“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并结合隋末唐初的社会状况,即可从社会动荡、民族交融、唐初制度构建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关于“影响”,依据材料“公主再嫁者达二十三人”“全国户数接近380万户”“粮食价格……跌至……”并结合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即可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观念嬗变、妇女地位、贞观之治等方面进行简析。
46【答案】
(1)原因:日本海军骄傲自大,狂妄轻敌;情报战的失败;作战计划的错误;作战指挥的失误;与美国综合国力的差距;作战观念的落后。(一点2分,四点8分)
(2)影响:①日本海军遭到严重打击;②鼓舞了美国战斗部队的士气;③制止了日本向东扩张;④恢复了太平洋上美日海军实力的均势;⑤消除了日本对美国西海岸的威胁;⑥日本丧失太平洋战场战略主动权/结束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⑦战局出现有利于盟军的转折/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①-⑤每点2分,⑥、⑦每点3分;最多7分)
【解析】
(1)根据材料“在偷袭珍珠港之后,日本海军上下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可知日本海军骄傲自大,狂妄轻敌;根据材料“而在这次海战中爆发前,美军就了解了日本海军的作战计划和作战部署”可知情报战的失败;根据材料“交战前日军把舰队分成5个相隔甚远的编队,分散了占绝对优势的兵力”可知作战计划的错误;根据材料“山本五十六……自动放弃了对战役的指导”可知作战指挥的失误;除去之外,日本与美国综合国力的差距,日本军官的作战观念落后。
(2)可以从对日本、对美国、对整个二战局势三个方面进行作答。对日本方面而言,根据材料“日本方面四艘巨型航空母舰被美国舰载飞机击沉,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可知日本海军遭到严重打击,根据材料“从此,日本海军一蹶不振”可知日本丧失太平洋战场战略主动权;就美国方面而言,鼓舞了美国战斗部队的士气,制止了日本向东扩张,恢复了太平洋上美日海军实力的均势,消除了日本对美国西海岸的威胁;就整个二战局势来说,根据材料“日本海军一蹶不振,影响整个太平洋战局”可知使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
47.【答案】
(1)贡献:领导创建平民教育组织机构,编写平民教育资料和刊物;创办“国难教育社”,追求教育救国;倡导并践行民主教育理念。(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原因:中国传统家国观念和民本思想的熏陶;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人民群众的觉醒和受教育需求的释放;爱国知识分子和进步党派的支持和帮助;中国社会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9分,答出四点给8分,五点给9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关于“贡献”,依据材料“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26所平民学校”“《平民千字课》”“《平民丛书》《平民周刊》”“晓庄学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国难教育社”“育才学校”“民主教育之组织……为民主的学习而会议”,即可从平民教育运动、国难教育活动、民主教育理念等方面作答。第(2)问,关于“原因”,依据材料“旧式学堂接受启蒙”“赴美留学”,并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状况,即可从个人成长、人民群众需求、思想潮流、革命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射洪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
文综历史部分
24.下表为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情况,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反映了(  )
时代 部落 语言方言
黄帝 万国 万语
夏代 诸侯三千 地域性方言
西周 诸侯八百 若干方言区域形成
春秋战国 列国几十 秦代“书同文”
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25.据《竹书纪年》记载,西周末年,幽王宠幸褒姒,废太子宜臼及其母申后,立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申后之父西申侯联合缯国等诸侯和犬戎,与王军战,幽王和伯服均被杀,西周灭亡。西申侯等诸侯共尊宜臼为周王,即周平王。该事件表明当时(  )
A.贵族等级秩序败坏 B.宗法制已不被认可
C.诸侯竞争愈演愈烈 D.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26.下表是关于秦朝国家治理的相关记载
《过秦论》 (西汉贾谊) 《史记·秦始皇本纪》 (西汉司马迁) 《秦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
比较表格中材料,得出的认识是(  )
A.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 B.历史真伪需进行史料的考辨
C.历史解释带有强烈主观性色彩 D.考古材料更能反映历史全貌
27.西汉初年,政府明令禁止杀牛,重惩盗牛。东汉末年,“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以上举措(  )
A.折射出牛耕在全国普及 B.适应了农业发展的要求
C.可以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D.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导向
28.《唐律疏议》规定:“谓告言、胃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纹;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徒三年;供养有缺,徒二年;居父母丧,身自嫁娶、作乐、释服从吉,徒三年;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流二千里;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29.宋代推行“官方标准契约”来规范土地买卖与租佃关系。土地的典当与买卖,有“活卖”(可赎回)与“绝卖”(不可赎回),“官契”与“私契”等多种形式。这可用来说明宋代(  )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商品经济较为繁荣
C.经济法律体系完善 D.土地转让较为频繁
30.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称中,汉朝“刺史”之“刺”,本为临时派出刺探信息,后来“刺史”演变为州牧:清朝“巡抚”原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演变为省级常设军政机关。这表明古代
A. 地方行政机构演变具有随意性 B. 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C. 临时委派官员能宣示皇权独尊 D. 中央强化监察以防范地方割据
31.明后期苏州官员黄希宪说:“吴中五方杂处,日食甚繁……吴所产米原不足供本地之用。”江南所需的粮食的一半是从湖广、江西及皖南运来。清雍正帝在朱批中也说:“朕知江浙粮米历来仰给于湖广。”由此可知当时(  )
A.商品粮运输主要依赖运河 B.江南农业发展衰退
C.美洲高产农作物普遍种植 D.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32.清乾隆年间朝廷编撰《皇朝通志》,其中地理志突破了以往以山川为纲要、以中原为核心的九州书写体系,采用以当朝行政区划为纲的疆域书写体系,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这种地理志书写体系的变化(  )
A.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 B.服务于国家认同的需要
C.反映了地方行政制度的统一 D.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33.魏源认为,历史进化是一种客观必然趋势。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历史自身发展的法则。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也无穷极不变之法。由此可知魏源(  )
A.深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B.主张变法维新
C.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D.对时局有所反思
34.下表是民族实业家陈启源的生平简介。据此可知(  )
1834年 生于以“农桑为业”的家庭
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 出洋谋生,经营纱绸,获利颇丰,却未尝废农桑之心,在考察外国机器之学时受到启发,拟回国仿制,改变家乡手工缫丝的落后状况。
1873年 在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1881年 缫丝厂被政府下令关闭,后被迫将工厂迁到澳门(几年后迁回)。
20世纪初 广东全省机器缫丝厂达数百家,有女工十几万人。
A.民族工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B.逐渐形成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D.官僚资本压迫导致缫丝厂曲折发展
35.甲午战争后,李鸿章上书光绪帝:“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张之洞也认为:“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这反映出(  )
A.李鸿章张之洞接受维新变法思想 B.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有新发展
C.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变法图强思想成为思想界主流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在黄河流域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建立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约4.322亿,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米、布等基本生活资料短缺,物价上涨,原来一人可以养活十人,而今却不可能了。“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社会中除了勤力有业有生计者,还有比之前增长数十倍的游手好闲之徒。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社会问题,提出了调剂人口的思想,但没有被重视。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鼓励”性的人口生育政策成为主导,我国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鼓励”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引发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中央决策者的关注。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开始调整人口政策,1973年7月国务院创立“全国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人口增长速度降低,新生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国家投入新增人口的资金比例相应减少,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国家用于教育、医疗行业的资金或资源增多,家庭开支和抚养费相应减少,满足人们对关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摘编自马红鸽、贺晓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历史背景,并指出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到70年代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积极影响。(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的对外贸易源远流长。表6所示是某课题组提交的研究报告中所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事件中的三例”及其概况。
表6
对外贸易事件 概况
茶马古道贸易 以中国西南地区为起点,以马帮为主体的民间国际贸易;茶马古道贸易因中国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而兴,从唐及清不断发展,在二战中后期达到最大规模
出口外销瓷贸易 始于8世纪末,五代到宋初出现第一次高潮,宋元到明初不断发展,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的200余年被视为黄金时期,瓷器运销欧美
鸦片战争后的通商 口岸贸易 从1842年到1930年,包括通过不平等条约的被迫开放的口岸和自行开放的口岸有100余个。加上列强租借地和非法窃据的地区,口岸贸易遍及10余省,尤以沿海、沿江的口岸为重
围绕“中国历史上的对外贸易”,从表中提取一项或几项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4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文帝“诏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颁布“劝勉民间嫁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已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令其好合。”唐太宗还明确规定:“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附殿失。”“故(唐朝)公主再嫁者达二十三人……太宗女六。”对此,朱熹指出:“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据统计,“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全国户数接近380万户。与此同时,粮食价格从贞观八年(634年)、九年(635年)的斗米四五钱,跌至贞观十五年(641年)的斗米两钱。
——摘编自孙顺华《唐朝妇女观之嬗变与社会政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婚嫁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婚嫁制度改革的影响。(6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2年6月初,日本向美国海军发动攻势,两军在太平洋上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较量,这就是著名的中途岛战役。
在偷袭珍珠港之后,日本海军上下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于中途岛海战的作战计划制定仓促,漏洞百出。而在这次海战中爆发前,美军就了解了日本海军的作战计划和作战部署。交战前日军把舰队分成5个相隔甚远的编队,分散了占绝对优势的兵力。作战中,山本五十六大将亲自率战列舰队出战,为保持无线电静默,自动放弃了对战役的指导。最终日本方面四艘巨型航空母舰被美国舰载飞机击沉,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从此,日本海军一蹶不振,影响整个太平洋战局。
——摘编自渊田美津雄,奥宫正武《中途岛海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途岛海战日本失败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途岛海战的影响。(7分)
47.【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在旧式学堂接受启蒙。1914年,陶行知赴美留学;1917年归国,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在陶行知等人的努力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不久,仅南京一地就出现了126所平民学校。他还组织编写了《平民千字课》,编辑出版了《平民丛书》《平民周刊》等。1927年3月,陶行知等人在南京北郊创办晓庄学校,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办学思想。1928年8月,晓庄学校已有8所中心小学、6所中心幼稚园、3所民众学校等。1936年年初,陶行知被推为“国难教育社”社长。1939年7月,在重庆附近创办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1944年10月,陶行知提出“(育才)校务会议是民主教育之组织……是为民主的学习而会议”。1946年7月,陶行知因病逝世。毛泽东写下挽联:“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摘编自《先生》(纪录片)
(1)根据材料,指出陶行知作为“人民教育家”的主要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陶行知能够成为“人民教育家”的原因。(9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