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 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 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5 16:0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李 凭 箜 篌 引
李贺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 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新课导入
知人论世,
走进诗人
01
(1)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最后因抑郁而死,年仅27岁。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2)、作品 《李凭箜篌引》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02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品读诗歌
03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描写音乐关键是化抽象为具体,李贺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1、合作探究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第一层:(1~4句)李凭出场;
诗人避开了叙事性的交代和直说,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江娥”句,写优美的弦歌声一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湘夫人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手法:侧面烘托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第二层(5~6句):描写音乐
①正面写乐声,写出乐音的丰富。
或激越或柔和,时悲切时欢快。
②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都“以声类声”,但又可以唤起形象感。
第三层(7~14句):描写效果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十二门:借指长安。
“融”: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紫皇:一语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音乐由人间传到仙界,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天界。
侧面描写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具体描写音乐,由强到弱,从悲戚转为欢快,再转为冷清,给人以清空之感,仿佛整个长安城只有美妙的旋律在回荡。 “高秋”“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的意境——广袤。
分析小结
音乐流程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乐声传到天上,想象大胆超奇。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逗”字将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老鱼”和“瘦蛟”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吴质不眠、露湿寒兔,从侧面反映了李凭箜篌演奏的缠绵动听、余韵无穷。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现实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天上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神山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宫
音乐效果
写描面侧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李凭箜篌引
正面
侧面
玉碎 凤凰叫
清脆和缓
芙蓉泣 香兰笑
惨淡清丽
娥女悲愁 浮云凝滞
皇帝感动 气象万千
女娲入迷 石破天惊
神妪折服 鱼龙起舞
吴刚不眠 玉兔忘归
想象奇特
意象丰富
大胆夸张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小结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礼记·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左传》:“诗以言志。”
《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思考探究: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呈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灵世界呢?
从对意象内涵以及作者身世、性格、写作背景的分析可知,这首诗除描写音乐外,还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和知音难觅的苦闷,全诗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
所以,这首描摹音乐的诗,其实是作者人生的真实写照,蕴涵了诗人坎坷多难的人生感慨。
诗人选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音乐?这些意象有什么共性特征?
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你能发现诗人潜藏在意象背后的感受和情感吗?
比较阅读:清人方扶南把它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比较这两首诗内容和表达技巧两个方面的异同。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前十句正面描写音乐,运用比喻把飘忽多变的乐声转化为绘形绘色的视觉形象,准确表现了乐曲蕴含的情境。
后八句写听琴感受,既对复杂多变的琴声起侧面烘托作用,又含蓄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共鸣。
课文 《听颖师弹琴》 《李凭箜篌引》
内容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表达 技巧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1、写音乐及感受;2、总体先写音乐再引出乐师;3、都写到了凤凰叫声;
1、开门见山先写音乐,再引出作者,无时间、地点、乐器材质。2、直接描摹音乐的文字占一半多。3、音乐节奏曲折多变,折射出作者起伏多变的人生。4、无论写音乐还是写感受,处处寄托诗人情感。5、押韵。
1、乐器材质--时间--乐声--乐师--地点。
2、直接描摹音乐的文字仅两句。
3、音乐节奏平缓低沉,暗示出作者波澜不惊、怀才不遇的人生。
4、全诗没有直抒胸臆,情感表达较为含蓄。
5、不押韵。
1、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2、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现实感受和神仙鬼怪)。
3、修辞:比喻、通感、夸张、衬托。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平分秋色来描摹音乐。
2、既有间接抒情,又有直抒胸臆。
3、对比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4、欲扬先抑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1、以侧面烘托为主要描摹音乐。
2、无直接抒情,仅通过描摹音乐间接抒情。
3、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摹音乐。
“长安城—长安城门—天宫—女娲—神山—广寒宫”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①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②比喻。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③用典。运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余响入霜钟”也是用典,写琴音与钟声交响,兼寓知音之意。
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