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课件第二课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课件第二课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6 14:1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结交朋友的千古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文言文二则
21
伯牙鼓琴
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作者简介
《列子》,道家学派著作,相传为列子所撰。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独立处世,善于修身养性。《列子》共八卷,内容形式多为神话、传说、寓言,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成语均出自其中。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知识链接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课文朗读


zāi
wēi

xián
我会写

汤(浩浩汤汤)
shāng
汤 (鱼汤)
tāng
多音字
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课文解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善哉
弹。

刚刚。

心志,情志。
好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巍巍
高大的样子。

像。
少选
一会儿,不久。
汤汤
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断绝。

值得。

…… 的人。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刚开始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高山,锺子期听了以后说:“这琴弹得真好啊,气势巍峨就像那高大的山!”一会儿,伯牙弹琴时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听了后又说:“这琴弹得真好呀,气势宽广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破琴,弄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会弹琴、锺子期会听?
伯牙志在太山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刚开始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高山,锺子期听了以后说:“这琴弹得真好啊,气势巍峨就像那高大的山!”
伯牙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琴艺绝伦,他肯定不止只在高山流水,想象:他还会只在哪里?
伯牙志在明月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伯牙志在春雨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潇潇乎若春雨。”
伯牙志在白雪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高山流水也罢,清风明月也罢,总之,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锺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種子期能真正理解,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在认识锺子期之前,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他一定得到了周围的人的称赞,想一想,他得到的都是怎样的称赞?
(琴技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琴音余音绕梁、荡气回肠)
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
(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
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他想:锺子期才是真正懂我音乐的人,他才是我的知音!)
他会对子期说:你是真正懂我的人,你才是我的知音呀!以后我们常在一起探讨音乐吧。
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3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破琴绝弦
锺子期—听—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死
知音难觅
结构图示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 与 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 、 的情感。
伯牙
锺子期
知音难觅
珍惜知音
课堂小结
俞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中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知识延伸
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大家有没有看到过相斗时的牛?它们的状态是怎样的?唐代画家戴嵩画过一幅与牛有关的画,作家苏轼还以此为内容写了一篇小短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书戴嵩画牛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作者简介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课文朗读


zhóu




jǐn
我会写
chù
蜀中
戴嵩
sōng
shǔ
拊掌

尾搐
谬矣
miù
问奴

问婢

玉轴
zhóu
曝晒

我会认

曝(曝晒)

曝 (曝光)
bào
多音字
唐代画家戴嵩非常善于画牛,笔下的牛无不栩栩如生,其中有一幅《斗牛图》传至宋代时,还引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文学家苏轼据此写下一篇文章,记录下这个小故事以及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课文解读
戴嵩(sōnɡ):唐代画家,画水牛尤为著名,《唐朝名画录》说他画牛能“穷其野性筋骨之妙”。传世作品有《斗牛图》《三牛图》《归牧图》等。
课文解读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题写。

处士
有才德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所宝
所珍藏的书画。
锦囊玉轴
用锦缎做画囊,用玉作画轴。
拊掌
拍手。

收缩。

大腿。

却。
掉尾
摇尾巴。
然之
认为他说得对。
译文:四川有个姓杜的处士,喜爱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几百件。其中一幅戴嵩的《牛》,(杜处士)尤其喜欢。他用玉作画轴,用锦囊将它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书画晾晒,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的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是画的斗牛啊!牛斗的时候,力量集中在角上,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耿忠的事应该去问农人,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
观点:
理由:
谬矣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
牧童:
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表现:
人物形象:
处士笑而然之
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同样是笑,牧童的“拊掌大笑”和杜处士的“笑而然之”有什么不同?
处士
谦虚、虚心地笑
牧童
嘲笑、讥笑
课文那句话揭示了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原文:
同理: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画牛当问牧民
道理:
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经验的劳动人民学习。
书戴嵩画牛
珍图——尤所爱 锦囊玉轴 常以自随
曝图——曝书画
笑图
牧童拊掌大笑
处士笑而然之
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
不迷信权威
因事求人
结构图示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 ,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 ,要从 ,
出发的道理。
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
迷信权威
客观事实
课堂小结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知识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