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备课先锋】第5课 秋天的怀念 第2课时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备课先锋】第5课 秋天的怀念 第2课时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5 12:06:45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秋天的怀念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读“三次看花”,理解“我”的情感变化。
2.读“细节”,感受母亲坚忍无私的爱。
3.读“怀念”,体悟“好好儿活”的内涵。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秋天的怀念》,领悟文章内涵,获得生命的感悟和思想的启迪,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言运用︰培养学生主动积累“侍弄、憔悴、喜出望外”等重点词语,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审美创造∶品读文章质朴深沉的语言,抓住文章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和母亲的经历和感受,真正体悟到母爱的伟大,学会理解母亲,感恩母亲。
课文一共写到三次看花,在文中勾画相关句子,完成表格。
次数
母亲/妹妹
“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新课讲解
1.作者为什么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
(1)“看花”是全文的线索,母亲爱花,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2)“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母亲想让“我”走出绝望的生活状态,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3)“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表现了“我”的生活态度发生了转变。
自暴自弃
接受现实
积极面对

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述的?试做分析。
明线:看花
暗线:“我的态度变化”
强烈反对
勉强接受
理解怀念
3.[真题模拟]如何理解第1段中的最后一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答题思路](1)结合关键字词,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2)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的语境或者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分析其深层含义;(3)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从人物的情感、态度、形象等方面入手。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语言描写,“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母亲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她自已正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另一方面,她不希望看到儿子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她要鼓励儿子坚强地活下去。
考点: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
4.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通过说话用词方面的敏感,表现了母亲的细心。“悄悄地”,再次强调了母亲的小心翼翼。这些都体现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
[细节描写]
小贴士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某个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为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与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5.课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可以参考下列细节,也可以自己再找一些。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悄悄
偷偷
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
可以看出母亲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儿子
担忧着儿子,怕有过激行为
6.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痛心焦急
克制着自己的悲情
努力地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
7.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细心
唯恐飘零的落叶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
绝症对身体的折磨
儿子的痛苦对心理的折磨
表现出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的关怀与渴望
8.母亲提议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这一提议有什么深刻含义?
表现:“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心情:“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母亲提议秋天去看菊花,是想让“我”从菊花顽强无畏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启示,希望“我”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境,顽强地活下去。
9.分角色朗读我与母亲的对话,注意体会“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的不同心情。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第1段
“不,我不去!”
“我可活什么劲儿!”
“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强忍悲痛、好语相慰
“我”:极端痛苦、绝望、暴躁
第3段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好吧,就明天”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喜出望外、激动难耐
“我”:勉强应付
10.结合全文,理解第6段中两个“艰难”的不同含义。
第一个“艰难”:呼吸困难。
第二个“艰难”:承受着身患绝症的痛苦,用自己全部的爱甚至生命去唤醒儿子重生的过程的艰辛,及对未成年的女儿的牵挂。
11.结尾处的“好好儿活”在文中有何用意?
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好好儿活”,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内容上表现了“我”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是母爱使“我”走出封闭的自己,是母爱让“我”重拾生活的热情,让“我”懂得了儿女是否好好生活,是母亲最惦记的。只有“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怀念。
12.如何理解“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通过“砸玻璃”和“摔东西”两个细节,具体写我双腿瘫痪之后内心的痛苦和暴怒无常,并用“我”的暴怒无常来衬托母亲的坚韧顽强。
13.“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景物描写,突出“我”内心的痛苦、无 望、孤独的心情。
14.文中有几处插叙,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什么含义?
第一处:“母亲喜欢花……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说明: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为照顾儿子放弃照顾花,这是一个深爱儿子的母亲。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睡不了觉。”
说明: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哪步田地;
②反映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15.文章最后写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母亲活着的时候曾经多次要带“我”去看花,几乎都遭拒绝,而在母亲去世后“我”却与妹妹一同去看花,其中包含着“我”对没有体会到母亲的关爱和良苦用心的懊悔,也包含着“我”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无尽的缅怀。
16.课文结尾处写到北海不同颜色的菊花,你认为有什么深意?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写出了秋天的美,也写了母爱的美,写出了“我”不再自卑,能像菊花那样坚强!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我对生命的渴望,不放弃生命,和对母亲的思念。                                    
16.课文结尾处写到北海不同颜色的菊花,你认为有什么深意?
课文小结
这篇散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突出表现了母亲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怀,以及正确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憾,勇敢地“好好儿活”的决心。
板书设计
妹妹推“我”去赏花
“我”与妹妹懂母心
母亲央求去北海看花
母亲病危临终牵挂
相约看花多牵挂
隐瞒病情悄抚慰
秋天的怀念
伟大的母爱
深切的怀念
北海看花懂母心
双腿瘫痪,暴怒无常
母亲病重隐瞒病情
写作特色
1.巧用对比和反复,凸显主题。
对比和反复是本文的亮点,文中“我”的暴怒与母亲的体贴形成对比,“我”对生活的绝望与母亲对生活充满信心形成对比,通过对比更能表现出“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以及母亲对“我”的深沉伟大的爱。“好好儿活”反复出现既是母亲无尽的嘱托,又是“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
2.景物描写,情景交融。
文章先写“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这一情景,将自己“独自坐在屋里”时失落的心情展示得淋漓尽致;最后详写“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通过对开得绚丽烂漫的菊花的描写,赞扬了母亲如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文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疼爱及母爱的无私、深沉。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个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的心理;再如“那就赶紧准备准备”这个语言描写,可见母亲当时急切、高兴的心情,其目的是想让“我”早点走出阴影,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4.张弛有度,富有节奏。
文章第①段先写了一个激烈的场面,第②段的情绪陡然一落;第③段又是一个略微轻松的变奏;第④段作为独句段,紧承上文,让前文的情绪戛然而止;第⑤、⑥段用最简洁的叙述,讲出心中最深最痛、不堪回首、不愿提及的诀别;第⑦段则是在痛定之后,细赏菊花,泼墨描写,回味反思,意味悠长。不难发现,作者对于哪些事情详写,哪些事情略写是有分寸的,文章的张弛节奏与作者内心的情感状态,达到了和谐一致。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史铁生在文中没有直抒胸臆,而是抓取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来写母爱,含蓄感人。请你写一段话,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你的老师。
◆写作指导
真:细节描写必须符合生活真实,不要虚张夸大。
小:细节描写应从小处入手,如一个背影、一个动作等。
精:细节描写要精选典型,能表现主题。
神:细节描写要能抓住人物特征,使人如见其人。
国学经典
(1)原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译文:树希望静止不摇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
(2)原文:往而不可追者,年也;
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韩婴《韩诗外传》
译文:过去了就再也追不回来的是岁月;逝去了就再也见不到的是亲人。
记述中国古代史实、传闻的著作。由360条趣闻逸事、道德说教、伦 理规
范及实际忠告等组成。
谢谢观看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