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从诗歌形式、内容情感和手法上分析诗歌。
2、进一步学习知人论世,理解写作背景对诗歌创作有重要影响。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新诗的格律诗,通过本诗的诗歌形式,学会分析自由诗和格律诗的不同。
初步让学生掌握如何从行文思路和情感脉络上分析诗歌。
复习咏物诗主要的艺术手法。
继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写作背景支架,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与《沁园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进行比较阅读、群文阅读。
【思维导图】
一、诗歌格式
1 【个人体验情境】
初读感知,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相比,《红烛》读起来感觉如何?
明确:
(1)比较琅琅上口,有部分句子有押韵。
(2)诗句相对比较整齐。
【活动目的】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交流、表达读诗的第一感受。
2【学科体验、社会认知情境】
这说明闻一多在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讲究?试从资料中梳理答案。
梳理:
(1)戴着镣铐跳舞
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三美原则”
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2)新诗发展的格式变化
自由诗:容易散漫
格律诗:容易机械
因需要而灵活选择诗体的新诗
【活动目的】学会筛选资料,知人论世。
二、内容鉴赏与探究
1与前面两首诗相比,本诗的意象又有何特别之处?
中心意象:单一而集中 红烛
《沁园春》写景诗——多意象
《立在地球边上》想象诗——多意象
《红烛》咏物诗——中心意象
【活动目的】比较分析不同诗歌中,作者如何选用意象
2围绕中心意象,作者怎么描写和抒情?
红烛 手法 作者 手法
颜色:红 描写 联想:热烈的诗心 直接抒情
动作:燃烧 描写 拟人 困惑:谁制蜡、谁点火、为何放光 领悟:自然的方法 赞美:牺牲是为了照亮别人和世界
动作:流泪 描写 拟人 困惑:为何流泪 领悟:残风侵袭 安慰:牺牲带来慰藉与快乐 歌颂: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活动目的】从分析中了解本诗的写作思路(或行文脉络)。
3你能否画个图来解释作者的情感变化?
思路1 可用波浪线形式
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
思路2圈形结构(见教师教学用书P32)
【活动目的】学会梳理情感脉络。
注意行文脉络、情感脉络之类的行文思路成为高考的热点。
4咏物诗最常见的手法是托物言志,你觉得本诗所言之志是什么?从哪里去找答案?
思路:找情感的由来往往是知人论世。
这首诗是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的序诗,反映了青年时期的闻一多的真实思想感情。作者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的时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他们开始觉醒,可又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与方法,他们苦闷、彷徨。但是,他们心中燃起的烈火却从未熄灭过。
还可联系闻一多的一生重大事迹来进行理解。
附:闻一多诗两首
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切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爱国的心
我心头有一幅旌旆
没有风时自然摇摆;
我这幅抖颤的心旌
上面有五样的色彩。
这心腹里海棠叶形,
是中华版图底缩本;
谁能偷去伊的版图
谁能偷得去我的心
这个志,就是爱国之志。为国奉献,不怕牺牲之志。
【活动目的】学会从写作背景,探究作者之志,让学生明白,青春与祖国是连在一起的。
*5、与郭沫若相比,诗人的爱国之志的抒发方式有不同吗?
以郭沫若爆发式的激情不同,闻一多的情感较为收敛,这与其所提倡的“理性节制情感”有关。新月诗派反对在诗歌中感情的过分泛滥,主张理性节制感情——不论是抒发个人感情的自我表现,还是对社会黑暗的直接揭露,都在应该节制之列。
【活动目的】这里的对比并没有优劣之分,须知诗歌创作受时代影响,也与个人喜好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