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共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共6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6 22:3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学习任务1: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回顾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标准,思考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一、选官制度
时期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发展趋势
西周至春秋
战国至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末
世官制
(世卿世禄制)
血缘
军功爵制
军功
察举制
品德、才能
九品中正制
一、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1.背景:
2.内容:
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地方大族名士操纵选官,严重干扰人才选拔。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一、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1.背景:
2.内容:
3.标准:
4.影响:
家世、德才→家世(西晋)
①将选官权收归中央,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选官只看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进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一、选官制度
时期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发展趋势
西周至春秋
战国至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末
世官制
(世卿世禄制)
血缘
军功爵制
军功
察举制
品德、才能
九品中正制
家世门第
一、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二)科举制
1.背景:
情境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及影响。
材料1:在士族的长期压抑下,这些下层士人始终地位卑下,他们既无悠久的家世可以炫耀,也无深厚的社会背景可以依恃,但他们入仕从政的愿望却十分强烈……士族长期垄断选举,明显地侵害了寒族的利益,然而仅就寒族来讲,他们无力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要完成这一变革,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依恃君主即皇权的力量。而要想君主来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其前提是这一变革必须符合君主自身的利益要求。所谓君主的利益,从根本上讲就是重建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陈秀宏《唐宋科举制度研究》
一、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二)科举制
1.背景:
2.发展历程:
士族没落,寒门地主势力上升,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知识拓展1:科举制在唐以后的发展历程
宋代:
(1)规范考试程序:①科举三级考试和三年一举制度;
② 进士一科取士;
③锁院制、别试、糊名法、誊录制
(2)放宽应举限制,“取士不问家世”;扩大科举录取名额
(3)科举成为选拔官员主要途径。
元代:确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程朱理
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明清:八股取士
一、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二)科举制
1.背景:
2.发展历程:
3.标准:考试成绩(才学)
4.影响:
士族没落,寒门地主势力上升,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情境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及影响。
材料2: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材料3:中国之士专尚制艺(八股文)。上以次求,下以次应,将一生有用之精神,尽销磨于八股五言中,舍是不遑涉猎。洎登第入官而后,上自国计民生,下至人情风俗,及兵、邢、钱、谷等事,非素所习;猝膺民社,措治无从,皆因仕、学两歧,以致言行不逮也。
——郑观应《易言 论考试》
一、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二)科举制
4.影响:
(1)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
(2)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3)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4)泽被东西:中古时期朝鲜、越南引入科举考试选
拔官员,并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5)后期禁锢人们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一、选官制度
时期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发展趋势
西周至春秋
战国至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末
世官制
(世卿世禄制)
血缘
军功爵制
军功
察举制
品德、才能
九品中正制
家世门第
科举制
考试成绩
(才学)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
2.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
3.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选官标准
2分钟整理内化,1分钟快速提问
学以致用
1.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此变化( )
A. 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 B. 反映世家大族不断衰落
C. 是推行科举考试的结果 D. 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隋朝时,科举制度形成。唐朝时,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 )
A. 按品德和家世选拔人才 B. 由中正官评定人才
C. 缩小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D. 更加的公开和公平
D
D
二、三省六部制
学习任务2: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秦汉到隋唐,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怎样的演变?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三省六部制
朝代 中央行政中枢制度 发展趋势
秦至汉初
汉武帝时期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三公九卿制
西汉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他们既能参与制定国家重要政令、辅佐皇帝总管全国政务;又能督察中央百官和地方二千石郡守、王国相,大大影响皇帝的集权。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秦:三公九卿制
二、三省六部制
朝代 中枢机构 发展趋势
秦至汉初
汉武帝时期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示意图
皇 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中朝
外朝
亲信近臣
二、三省六部制
朝代 中枢机构 发展趋势
秦至汉初
汉武帝时期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尚书台
皇帝
御史台
太尉
尚书台
司徒
司空
九卿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政归台阁(即尚书台),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传》
尚书令
左仆射 右仆射
常侍曹
尚书
掌公卿事
二千石曹
尚书
掌二千石事
户曹
尚书
掌吏民上书事
客曹
尚书
掌少数民族事
三公曹
尚书
掌刑狱事
东汉中枢机构
二、三省六部制
朝代 中枢机构 发展趋势
秦至汉初
汉武帝时期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尚书台
三省制
二、三省六部制
自尚书台侵夺了丞相的权力,变成了实际上的中枢机构之后,兼尚书事的重臣往往变成了事实上的丞相……朝代更迭后,新朝为了强化君权,特立机构中书省,将尚书台的权力分割出去一部分,专门负责起草诏书和掌机要,自然也就成了参与最高决策的核心机构。由于中书省设在宫苑,由皇帝的近侍顾问转成,所有王朝政令皆自所出,所以权威日重,人称“凤凰池”。进入晋朝以后,设立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有议论尚书奏事之职,在对尚书奏事说三道四的同时,由于其皇帝跟班的地位,所以还可以时常对皇帝的阙失提点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门下省的权力越来越大,渐渐地开始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书也发表批评意见,最后发展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不合适的诏书驳回重议,这就获得了“封驳权”,这就形成了对中书省的制约。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二、三省六部制
朝代 中枢机构 发展趋势
秦至汉初
汉武帝时期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尚书台
三省制
三省六部制
二、三省六部制
1.历程:(1)魏晋雏形。形成三省体制
(2)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隋唐完善。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2.职能:
三省六部制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三省六部制
门下省
草拟
审核
中书省
尚书省
执行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二、三省六部制
1.历程:(1)魏晋雏形。形成三省体制
(2)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隋唐完善。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2.职能: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3.特点:
4.意义:
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①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二、三省六部制
1.历程:
2.职能:
3.特点:
4.意义:
5.异化:政事堂
▲ 唐朝首都长安城
▲ 唐代三省位置图
情境2:阅读材料,分析政事堂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皇 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情境2:阅读材料,分析政事堂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2:唐初宰相多至一二十人,重大事务都由政事堂会议讨论,何以开元、天宝之际会形成李林甫、杨国忠擅权的局面?变乱制度的正是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宰相的宰相(或曰当国宰相、宰相之长),使宰相制度发生变化,终于使皇权跌落和三省制度变形,一方面皇帝不亲理朝政,另一方面又舍弃三省合议制原则,转而委用个别亲信宰相裁决政事。如委用得贤,固然无妨,一旦委用得奸,必然导致政局败坏。
——樊树志《国史概要》
二、三省六部制
1.历程:
2.职能:
3.特点:
4.意义:
5.异化:政事堂(中书门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
化趋势。
二、三省六部制
朝代 中枢机构 发展趋势
秦至汉初
汉武帝时期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尚书台
三省制
三省六部制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央官职的制度化、合法化
二、三省六部制
2分钟整理内化,1分钟快速提问
学以致用
1. 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 )
A.瓦解了三省制度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有利于科学决策
2. “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 )
A. 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 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
C. 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 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
B
A
三、赋税制度
(一)概念解释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向被统治者强制征收的实物或货币。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人头税
田亩税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汉书·高帝纪》
税谓收其田入也。 ——《汉书·食货志》
三、赋税制度
(一)概念解释
(二)汉至魏晋的赋税制度
1.汉代:
田赋: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田租)汉兴,按秦之敝,诸侯记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以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景时,令田租减半。 —《汉书·食货志》
三、赋税制度
(一)概念解释
(二)汉至魏晋的赋税制度
1.汉代:
田赋: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人头税:算赋、口赋
三、赋税制度
(一)概念解释
(二)汉至魏晋的赋税制度
1.汉代:
2.魏晋:
租调制
租(田亩税):粮食
调(人头税):帛或布
征税标准:户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调帛(或布)一匹、粟二石。民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婢八人,耕牛20头,亦出一夫一妇之调。 ——《魏书·食货志》
三、赋税制度
(一)概念解释
(二)汉至魏晋的赋税制度
(三)唐代的赋税
1.唐前期:
租庸调制
租(土地税):纳粟为租
庸(代役税):纳帛或布代役为庸
调(财产税):纳帛或布为调
三、赋税制度
(一)概念解释
(二)汉至魏晋的赋税制度
(三)唐代的赋税
1.唐前期:
租庸调制
(1)内容:
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纯(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
三、赋税制度
(一)概念解释
(二)汉至魏晋的赋税制度
(三)唐代的赋税
1.唐前期:
租庸调制
(1)内容:
(2)意义: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农民负担相对减轻,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三、赋税制度
2分钟整理内化,1分钟快速提问
三、赋税制度
(三)唐代的赋税
1.唐前期:
2.唐后期:两税法
租庸调制
(1)背景:
情境2:阅读材料,分析两税法产生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材料1: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
——《资治通鉴》卷226
三、赋税制度
(三)唐代的赋税
2.唐后期:两税法
(1)背景: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
三、赋税制度
(三)唐代的赋税
2.唐后期:两税法
(1)背景:
(2)实行:
(3)内容: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情境2:阅读材料,分析两税法产生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材料2: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 悉省。......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资治通鉴》卷226
①量入制出
②按人丁和财产收税
行商也要交税
④分夏秋两次收税
⑤取消租庸调、徭役
⑥按田亩缴纳地税
三、赋税制度
(三)唐代的赋税
2.唐后期:两税法
(1)背景:
(2)实行:
(3)内容: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①征税原则:“量出制入”;征税标准:以土地、财产为主
②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三、赋税制度
(三)唐代的赋税
2.唐后期:两税法
(4)特点:
①稳定性——两税法把赋役征收的对象由身丁变为以土地为主的资产。从此 "舍人税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广泛性——客户只要有资产,也要一律纳税,坐商和行商也得纳税,扩大了纳税面。
三、赋税制度
(三)唐代的赋税
2.唐后期:两税法
(5)影响:
积极影响:
①两税法简化收税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情境2:阅读材料,分析两税法产生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材料3: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 · 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材料4: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三、赋税制度
(三)唐代的赋税
2.唐后期:两税法
(5)影响:
局限性: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②不再抑制土地买卖,进一步加重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③无法真正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
三、赋税制度
2分钟整理内化,1分钟快速提问
学以致用
1.唐中期出现了“恣行吞并,莫惧竟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面对这种现实,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实行了(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B
思维导图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选官制度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更加公开公平
中央官制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皇权大大加强
赋税制度
从租调制到两税制
以财产来征税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结束语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承上启下、趋向完备的时期。隋唐统治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旧制,革弊创新,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极大地加强国家的控制能力,从而也使皇权进一步加强,这是隋唐国力鼎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为如此,隋唐的制度对赵宋以降的制度有深远影响。
——《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