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活动,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表征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2.举例说明种群的“J”型增长、“S”型增长、波动等数量变化情况。
3.阐明环境容纳量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本节聚焦】1.怎样建构种群增长的模型?
2.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导入】问题探讨:我们的手上难免沾染细菌。细菌的繁殖速率很快,因而我们要经常洗手。假设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 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讨论:
第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答:设细菌初始数量为N0,第一次分裂产生的细菌为第一代,数量为N0x2,第n代的数量为Nn= N0×2n。
2.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答:2216个
3.在一个培养瓶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这个公式描述的趋势增长吗?如何验证你的观点?
根据假设计算出1个细菌在不同时间产生后代的数量,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表格略)
思考:数学公式与曲线图各有什么优缺点?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数学公式和曲线图是比较常见的数学模型表现形式。
【过渡】上述是对理想条件下细菌数量增长的推测。自然界中种群数量能出现类似增长吗?
{思考与讨论}分析自然界种群增长的实例
资料1 1859年,一位来到澳大利亚定居的英国人在他的农场中放生了24只野兔。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个世纪之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竟超过6亿只。漫山遍野的野兔不仅与牛羊争食牧草,还啃树皮,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后来,人们引入了黏液瘤病毒才使野兔的数量得到控制。
资料2 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某地一个岛屿。1937-1942年,这个种群增长如图所示。
讨论:1.这两个资料中种群增长有什么共同点
答:种群数量增长迅猛,且呈无限增长趋势。
2.种群出现这种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答:食物充足,缺少天敌等。
3.这种种群增长的趋势能不能一直持续下去?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二、种群的“J”型增长】
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J”形增长。
【过渡】怎样用数学公式表示“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
“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数学模型:Nt=N0λt(指数函数)
3.各参数的意义:N0表示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 Nt表示t年后种群的数量,λ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小结:种群的“J”型增长】
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2、发生时期:新物种迁入的开始阶段、实验条件下
3、种群J型增长方式的数学模型是:
Nt=N0λt
4、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入-1)。
增长速率呈指数函数增长(“J”型曲线的斜率)。
【过渡】如果遇到资源、空间等方面的限制,种群还会呈“J”形增长吗?
【三、种群的“S”型增长】
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在0.5 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反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S”形增长。
在自然界,当一种生物进入一个条件适宜的新分布地时,初始阶段会出现较快增长,但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这就导致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出生率升高至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增长就会停止,种群数量有可能稳定在一定水平,我们把这一水平称为K。
“S”形增长的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它们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也趋于激烈,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增长停滞,可能稳定在一定水平。
2.数学模型:(公式略)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3.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6.对K值的理解:
①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当环境遭受
破坏时,K值变化是_____;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_____。
②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 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
①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
②但对于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处在波动状态的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如蝗灾、鼠灾、赤潮等。
③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
④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
【探究 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注意:(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
答:振荡的目的: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分布均匀,以减少误差。另外,取样时间需一致,且应做到随机取样(每天同一时间取样,或者每隔相同一段时间取样。)
(2)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答:稀释适当倍数。
(3)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怎样计数
答:只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酵母菌,一般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随堂练习】
一、概念检测
1.在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是有规律的, 又是复杂多样的。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
(1)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形增长。( )
(2)种群的“S”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 ( )
(3)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 )
2.对一个生物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取决于环境条件。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对甲乙两地的蝮蛇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B.对生活在冻原的旅鼠来说,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
C.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会升高,出生率不变
D.对生活在同一个湖泊中的鲢鱼和鲤鱼来说,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二、拓展应用
1.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分别会在什么条件下出现?你能举出教材以外的例子 加以说明吗?
【答案】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形增长。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它们的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形增长。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S”形增长。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形增长的特点。
2.假设你承包了一个鱼塘,正在因投放多少鱼苗而困惑:投放后密度过大,鱼竞争加剧, 死亡率会升高;投放后密度过小,水体的资源和 空间不能充分利用。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请査阅有关的书籍或网站。
【提示】同样大小的池塘,对不同种类的鱼来说,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可以根据欲养殖的鱼的种类,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人,了解单位面积水面应放养的鱼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