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6 14:1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时作业
1.重点字词
(1)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__
(2)有朋自远方来 ______________
(3)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
(5)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_______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______________
(7)传不习乎 ______________
(8)四十而不惑 ______________
(9)不逾矩 ______________
(10)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
(11)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
(12)人不堪其忧 ______________
(13)曲肱而枕之 ______________
(14)子在川上曰 ______________
(15)三军可夺帅也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6)博学而笃志 ______________
(17)切问而近思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2)不亦君子乎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3)可以为师矣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3.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活用情况: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
活用情况: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
(3)传不习乎
活用情况: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
(4)温故而知新
①活用情况: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
②活用情况: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活用情况: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
(6)饭疏食,饮水
活用情况: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
4.一词多义
(1)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__________
②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
(2)而
①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
(3)知
①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__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__________
(4)乐
①不亦乐乎 __________
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________
5.句子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6.《〈论语〉十二章》
(1)文中阐述了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看法,即要按时温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人交往,我们应该有君子风范。即使不被别人理解,也不要心存怨恨。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学而》中,曾子强调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为人处世,提升道德修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待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十二章》中阐明只要善于学习,人生处处有老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文中有许多充满辩证思维的名句,例如《论语·为政》中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阐述“学”与“思”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7.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不逾矩 矩:_______
②人不堪其忧 堪:_______
③匹夫不可夺志也 夺: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
B.选文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孔子认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D.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
(4)下列对语句的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⑥学而时习之。
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⑧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③④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⑥/④⑤⑦⑧⑨
D.①②③⑤/④⑥⑦⑧⑨
(5)《〈论语〉十二章》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章?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的切身体会。
8.阅读下面两段节选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既加冠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②,尝趋③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④。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⑤。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⑥,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⑦,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⑧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⑨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释】①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②游:交游。③趋:快步走。④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⑤稍降辞色: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⑥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⑦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⑧俟(sì):等待。⑨卒:终于。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有我师焉 焉:于此,在其中
B.末尝稍降辞色 辞色:言语和脸色
C.三十而立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D.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不善者而改之 益慕圣贤之道
B.不逾矩 老翁逾墙走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卒获有所闻
D.可以为师矣 俯身倾耳以请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文中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乙】文作者是明初文学家宋濂,他家贫嗜学,乐以忘忧。
B.【甲】文认为一个人应当立志勤奋学习,提出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乙】文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他求学的艰难。在求学意志和求学态度上,两文是相同的。
C.【甲】文采用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含义深远。【乙】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循循善诱,体现了真挚诚恳的感情。
D.“天命”指上天的意旨。“耳顺”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因此“加冠”表示年已二十。“生”是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9.文言文阅读。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1)请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
②吾日三省吾身 省:________
③不逾矩 逾:________
④门人益亲 益: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弟子孰为好学?
(3)甲文段中,点明求学应该谦虚的句子是:________。乙文段中,颜回好学的具体表现为: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4)甲、乙两文段中,孔子分别赞扬了颜回怎样的品质?
10.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题。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②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选自《凿壁借光》)
【注】①逮:及,到达。②邑人:同乡。③文不识:一个人的名字。④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
②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
③衡乃与其佣作_____________
④资给以书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3)语段(一)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4)读了语段(一)(二)后,关于学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1)按时
(2)从
(3)了解 生气,恼怒
(4)有才德的人
(5)自我检查、反省
(6)诚信
(7)传授,课文中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8)迷惑,疑惑
(9)越过
(10)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1)疑惑
(12)能忍受
(13)弯曲胳膊
(14)河边
(15)军队 改变
(16)坚定
(17)恳切地发问求教 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2.(1)志同道合的人 朋友
(2)有才德的人 人格高尚的人
(3)可以凭借 表示可能或能够
3.(1)名词作状语 按时
(2)名词作状语 每天
(3)动词作名词 课文中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①形容词作名词 学过的知识
②形容词作名词 新的理解和体会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
(6)名词作动词 吃
4.(1)①替 ②成为,做
(2)①连词,表转折,却 ②连词,表顺承,不译
(3)①了解 ②懂得
(4)①愉快,快乐 ②以……为快乐
5.(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2)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3)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了)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4)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
(5)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它)做老师了。”
(6)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7)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寓贵,对我而言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8)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9)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10)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6.(1)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3)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5)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6)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7)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8)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7.答案:(1)①法度 ②能忍受 ③改变
(2)①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②广泛地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A
(4)B
(5)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章。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就像读《论语》,即使你过目不忘,学到的也只是别人的东西。只思考而不学习,则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我们如果能够参考前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则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8.(1)C(2)B(3)A
(4)①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②(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9.答案:(1)①生气,恼怒
②自我检查、反省
③越过
④更加
(2)①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②(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迁怒,不贰过
(4)安贫乐道和勤奋好学。
10.(1)①同“悦”,愉快②疑惑③于是,就④供给
(2)①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②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对着烛光来读。
(3)不能。“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才符合认知规律。
(4)①语段(一)告诉我们学习要时常温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②语段(二)告诉我们只要刻苦学习,就能学有所成,而能否学有所成与学习环境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