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导入新课
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春秋时期大国晋国哪里去了?韩、赵、魏是怎么来的?“田氏代齐”又是怎么回事?
春秋后期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都江堰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习目标
前221年
前771年
1895
前475年
前476年
西周灭亡
前356年
前256年
前770年
秦灭东周
平王东迁
商鞅变法
秦朝建立
东周
战国
春秋
铁制农具
牛耕出现
小知识:
“战国”源自于西汉刘向整理修订的《战国策》而得名。
战国时期,一般认为始于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的形成
韩赵魏
三家分晋
韩赵魏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春秋后期形势图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地理位置:
东、南、西、北、上、中、下
维系周王朝统治的各种制度完全崩溃。
2.疯狂的兼并战争
交战双方:齐国PK魏国
双方统帅:孙膑、庞涓
典故:围魏救赵
交战双方:齐国PK魏国
双方统帅:孙膑、庞涓
典故:减灶诱敌
交战双方:秦国PK赵国
双方统帅:白起、赵括
典故:纸上谈兵
战争特点:
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作战时间长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 离娄上》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渴望获得政治权利
各诸侯国统治者
渴望在兼并
战争中获胜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二、商鞅变法
1.变法背景
变法改革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秦孝公
商鞅变法
齐威王
邹忌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风起云涌的变法浪潮
最彻底
最成功
2.变法准备
(大臣)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反驳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因循礼者不足多。"
①目的:
②时间:
前356年
秦孝公、商鞅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商鞅变法概况
③人物:
商鞅出生于卫国,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功被秦国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在魏相手下做过官。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投奔秦国。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得到秦孝公的赏识,任命他主持变法。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他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
方向 内容 作用
政治 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功者授予爵位和土地
4.商鞅变法内容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有利于新兴地主通过军功参政,也壮大了秦国的军事力量。
耕
战
富国强兵
阅读下列史料,指出它们分别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 共) 三十县。”
——《史记·商君列传》
①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奴 )。
——《史记·商君列传》
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邢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⑤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5.商鞅变法影响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 秦策一》
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经过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 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引导探究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都江堰的修建
①时间:
②修建者:
秦国蜀守李冰
成都附近岷江中游
公元前256年
③地点:
④主体工程:
⑤功能:
防洪、灌溉、水运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⑥影响:
“(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 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 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时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时间支持者:
前356年,秦孝公
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意义: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都江堰
修建:
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作用:
防洪、灌溉、水运
意义: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本课小结
牛刀小试
1.战国时期,社会风云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西端的是( )
A.秦国 B.魏国 C.齐国 D.楚国
2.战国中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的历史现象,其中的“一强”是指( )
A.楚 B.吴 C.秦 D.越
3.“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
A.颂扬汤武功德 B.批评商朝暴政 C.强调以礼治国 D.宣扬变法图强
4.小明在自主学习时,关于某一历史事件收集到如下材料: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与材料所涉事件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秦孝公与商鞅 B.唐太宗与魏征 C.宋高宗与岳飞 D.明成祖与郑和
A
C
D
A
5.《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统一度量衡 B.奖励耕织 C.废除井田制 D.按功授爵
6.《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材料反映的是( )
A.奖励耕战 B.重农抑商 C.轻徭薄赋 D.以农养战
7.据《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主要得益于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 )
A.驰道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D
A
B
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