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分层题2022—2023学年人教化学九上
一、选择题。
1、亚硝酸钠是一种工业用盐,人若误食会中毒。下列选项中给出了亚硝酸钠的部分性质,则有关亚硝酸钠性质归类的判断错误的是( )
A.亚硝酸钠有咸味——物理性质 B.亚硝酸钠受热易分解——物理性质
C.亚硝酸钠为白色固体——物理性质 D.亚硝酸钠有毒——化学性质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
A.有气体放出 B.有颜色改变 C.有新物质生成 D.有沉淀产生
3、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化学性质决定的( )
A.黄铜用于电缆 B.氢气用于燃料 C.石墨用于电刷 D.冰水用于降温
4、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主要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蜡烛燃烧 B.光合作用 C.冰川融化 D.燃放烟花
5、下列是蜡烛燃烧实验中对相关现象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
B.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碳化变黑
C.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燃烧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雪碧”中含有某种气体,打开“雪碧”瓶,把从其中逸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验证了从“雪碧”中逸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水蒸气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实验用剩的药品直接放回原试剂瓶
B.没有说明用量,取用液体药品的体积一般为1-2mL
C.用天平称量时,药品放在右盘
D.将吸取液体后的胶头滴管平放或倒置,以防液体流出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9、(双选)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刻舟求剑 B.水滴石穿 C.花香四溢 D.钻木取火
10、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的操作如下:量筒放平,仰视读数为19毫升,倒出一部分液体,又俯视读数12毫升。这位同学取出液体的实际体积为( )毫升。
A.等于7 B.大于7 C.小于7 D.无法判断
11、下列仪器不能直接加热的是( )
A.燃烧匙 B.试管 C.蒸发皿 D.烧杯
1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食物腐烂 B.玻璃破碎 C.车胎爆炸 D.冰雪融化
13、化学实验中有一种加热方法叫“热水浴”(如图).对这种加热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试管内试剂受热温度不超过100℃
B.试管内试剂受热比较均匀(与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相比)
C.试管底部不能接触到烧杯底部
D.用此方法加热烧杯就不需要用石棉网了
14、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地方。
B.用容积为 15ml 的试管盛液体加热时,最多可盛放 10ml 液体。
C.取用固体药品,若没说明用量,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D.仪器清洗干净的标志是:仪器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15、下列仪器 ①滴管 ②漏斗 ③托盘天平 ④分液漏斗 ⑤燃烧匙,在实验室中常用于分离物质的是( )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二、填空题。
16、国际卫生组织把苯定为强烈致癌物质。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苯的性质:
(1)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为证明某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小红同学把杯口向下使杯子浸没在盛水的盆里,她将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吗?请简述操作方法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完成下面两小题。
(1) 观察如图量筒(局部)中液体的读数是 。
(2) 如果面对刻度仰视,量筒中液体的读数比液体实际体积(选填“偏大”或“偏小”) ;如果面对刻度俯视,量筒中液体读数比液体实际体积 。
19、钠是一种金属单质,有关信息如下:
①银白色的金属;②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③钠很软,可以用刀切开;④常温下,钠与氧气、水等均能快速反应;⑤钠在高温高压时可以和氢气发生反应生成氢化钠(NaH)。
(1)上述信息中,属于钠的物理性质的是 (选填序号)。
(2)物质的性质可以决定其保存方法。在实验室里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决定该保存方法的性质是 。
20、通过阅读下面二氧化碳的内容,回答问题。
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能使清石灰水变浑浊。点燃镁条,将其伸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发光,冒黑烟,还生成白色固体,变成了氧化镁和碳。固体二氧化碳可以用于人工降雨。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____;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____;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现象____。
21、写出下列各仪器的名称。
(1) 。 (2) 。
(3) 。 (4) 。
22、将下列叙述中正确的选项序号填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②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③化学变化一定伴有颜色的变化
④不加热就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⑤在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发生物理变化
⑥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⑦物质燃烧时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⑧化学变化后一定有其他物质生成.
23、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
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
(1)吸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活塞B_____(填“打开”或“关闭”)。
(2)人呼气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_____
(3)Ⅰ瓶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
三、实验题。
24、许多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着发光、放热等现象。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化学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如图),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 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讨论】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 ,蜡烛燃烧为 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管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解释与结论】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分层题2022—2023学年人教化学九上
一、选择题。
1、亚硝酸钠是一种工业用盐,人若误食会中毒。下列选项中给出了亚硝酸钠的部分性质,则有关亚硝酸钠性质归类的判断错误的是( )
A.亚硝酸钠有咸味——物理性质 B.亚硝酸钠受热易分解——物理性质
C.亚硝酸钠为白色固体——物理性质 D.亚硝酸钠有毒——化学性质
【答案】B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
A.有气体放出 B.有颜色改变 C.有新物质生成 D.有沉淀产生
【答案】C
3、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化学性质决定的( )
A.黄铜用于电缆 B.氢气用于燃料 C.石墨用于电刷 D.冰水用于降温
【答案】B
4、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主要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蜡烛燃烧 B.光合作用 C.冰川融化 D.燃放烟花
【答案】C
5、下列是蜡烛燃烧实验中对相关现象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
B.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碳化变黑
C.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燃烧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C
6、“雪碧”中含有某种气体,打开“雪碧”瓶,把从其中逸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验证了从“雪碧”中逸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水蒸气
【答案】B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实验用剩的药品直接放回原试剂瓶
B.没有说明用量,取用液体药品的体积一般为1-2mL
C.用天平称量时,药品放在右盘
D.将吸取液体后的胶头滴管平放或倒置,以防液体流出
【答案】B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9、(双选)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刻舟求剑 B.水滴石穿 C.花香四溢 D.钻木取火
【答案】BD
10、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的操作如下:量筒放平,仰视读数为19毫升,倒出一部分液体,又俯视读数12毫升。这位同学取出液体的实际体积为( )毫升。
A.等于7 B.大于7 C.小于7 D.无法判断
【答案】B
11、下列仪器不能直接加热的是( )
A.燃烧匙 B.试管 C.蒸发皿 D.烧杯
【答案】D
1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食物腐烂 B.玻璃破碎 C.车胎爆炸 D.冰雪融化
【答案】A
13、化学实验中有一种加热方法叫“热水浴”(如图).对这种加热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试管内试剂受热温度不超过100℃
B.试管内试剂受热比较均匀(与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相比)
C.试管底部不能接触到烧杯底部
D.用此方法加热烧杯就不需要用石棉网了
【答案】D
14、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地方。
B.用容积为 15ml 的试管盛液体加热时,最多可盛放 10ml 液体。
C.取用固体药品,若没说明用量,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D.仪器清洗干净的标志是:仪器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答案】B
*15、下列仪器 ①滴管 ②漏斗 ③托盘天平 ④分液漏斗 ⑤燃烧匙,在实验室中常用于分离物质的是( )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答案】A
二、填空题。
16、国际卫生组织把苯定为强烈致癌物质。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苯的性质:
(1)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2)一定条件下,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7、为证明某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小红同学把杯口向下使杯子浸没在盛水的盆里,她将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吗?请简述操作方法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能(或很吃力才能)将杯子扣到水底下,手一松开,杯子便倒,飘在水面。 在空杯口扎上一个瘪的气球,再将杯子底部放在温度稍高一点的水中,会看到气球逐渐膨胀。
18、完成下面两小题。
(1) 观察如图量筒(局部)中液体的读数是 。
(2) 如果面对刻度仰视,量筒中液体的读数比液体实际体积(选填“偏大”或“偏小”) ;如果面对刻度俯视,量筒中液体读数比液体实际体积 。
【答案】(1)41 (2) 偏小;偏大
19、钠是一种金属单质,有关信息如下:
①银白色的金属;②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③钠很软,可以用刀切开;④常温下,钠与氧气、水等均能快速反应;⑤钠在高温高压时可以和氢气发生反应生成氢化钠(NaH)。
(1)上述信息中,属于钠的物理性质的是 (选填序号)。
(2)物质的性质可以决定其保存方法。在实验室里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决定该保存方法的性质是 。
【答案】(1)①②③
(2)常温下钠与氧气、水反应,且钠的密度比煤油大
20、通过阅读下面二氧化碳的内容,回答问题。
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能使清石灰水变浑浊。点燃镁条,将其伸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发光,冒黑烟,还生成白色固体,变成了氧化镁和碳。固体二氧化碳可以用于人工降雨。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____;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____;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现象____。
【答案】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
能使清石灰水变浑浊 发光,冒黑烟,还生成白色固体
21、写出下列各仪器的名称。
(1) 。 (2) 。
(3) 。 (4) 。
【答案】 (1) 试管 (2) 烧杯 (3) 漏斗 (4) 量筒
22、将下列叙述中正确的选项序号填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②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③化学变化一定伴有颜色的变化
④不加热就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⑤在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发生物理变化
⑥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⑦物质燃烧时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⑧化学变化后一定有其他物质生成.
【答案】⑤⑥⑦⑧
23、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
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
(1)吸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活塞B_____(填“打开”或“关闭”)。
(2)人呼气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_____
(3)Ⅰ瓶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
【答案】打开 关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三、实验题。
24、许多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着发光、放热等现象。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化学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如图),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 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讨论】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 ,蜡烛燃烧为 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管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解释与结论】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答案】(1)发热或发烫 水 化学 (2)发热或发烫 物理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