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
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
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满足人类的消费需要。
(2)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又被排到环境中
(3)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一方面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I
II
A
B
C
D
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
人类社会
环境
物质与能量
废弃物
A表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 物质 和 能量 ;
B表示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又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C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D表示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
超过环境承受能力
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素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
对于人类排放的废齐物,自然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清除的作用。但是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环境产生的原因:
(1)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
自身的净化能力
思考:1. 图中所示的环境污染可能有哪些?
2. 你周围有哪些环境污染?造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
海洋污染
噪音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自工业革命以后,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特别是20世纪环境污染“急性发作”,引发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环境公害事件,从而引起了世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1943年
1948年
1952年
1953-1961年
1955年
1968年
1931-1975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废气,造成数千人中毒,约60人死亡。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主要污染源为工业生产和生活取暖燃煤排放的废气,最严重的一次5天内死亡约4000人。
1930年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主要污染源为汽车排放的尾气,导致约400人死亡。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主要污染源为工业的废气,小镇43%的居民患病,约20人死亡。
日本熊本县水俣病事件
污染源为工业的含汞废水,导致2200多人患病,1000多人死亡。
日本四日哮喘病事件
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废气,患者500多人,死亡36人。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含镉废水,确诊患者258人,死亡200多人。
日本米糠油事件
因食用米糠油受污染,导致1000多人受害,死亡15人。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人类对环境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得到环境对人类的相应反馈。例如,人们过度垦荒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这种状况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甚至使人类陷入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中(图54)。
课堂活动
1.推测驱使人们垦荒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图示垦荒方式有哪些?分别对环境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人类对环境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得到环境对人类的相应反馈。例如,人们过度垦荒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这种状况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甚至使人类陷入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中(图54)。
课堂活动
3.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但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垦越贫穷。请讲讲其中的道理。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3)自然资源枯竭:森林锐减、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
(1)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
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垃圾污染
噪声污染
水污染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大气污染
含义:指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放的污染物导致大气质量下降的现象。
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
环境污染
水污染
含义:水体因某些有害物质的大量进入,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环境污染
土壤污染
含义: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自净能力,从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功能失调、质量下降的现象。
环境污染
海洋污染
含义:海洋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导致损害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降低海洋环境质量的现象。
特点:污染源多、持续性强、扩散面广、难以控制等特点。
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恶化,
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乱砍滥伐,森林面积减少,导致森林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吸烟滞尘等生态功能下降
生态破坏
土地盐碱化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因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过分升高时,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上升至地表附近而蒸发,使土壤和地下水中所含盐分随毛细管水上升而积聚于土壤表层,形成次生盐渍化。
生态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含义: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物种的数量是衡量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基本标志
生态破坏
(3)自然资源枯竭: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短缺
矿产资源短缺
能源短缺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土地资源短缺
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类不合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退化、荒漠化等;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自然资源枯竭
水资源资源短缺
人口增加和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人均用水量增多;水污染;工农业和生活用水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
自然资源枯竭
矿产资源过度开采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能源需求量增大;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
自然资源枯竭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2.环境问题表现的地区差异
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的废弃物,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广大乡村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城市和乡村不同
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环境影响
城市
环境污染
图 巴黎市中心垃圾
广大乡村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在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
乡村
生态破坏
图 乡村湿地景观遭到破坏
发达国家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快,承受着双重压力。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2.环境问题表现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
三、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NASA科学家们利用全球6300多个站点,包括气象站,南极以及海上船舶和浮标的数据做出的证明全球变暖的可视化图
自19世纪末以来,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46%,这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
三、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1)成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
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②大面积破坏森林使其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减弱
(2)主要危害:
①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
②冰川消融、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
a.风暴潮和洪涝灾害加剧 b.沿海低地被淹没
c.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d.地下水水质变咸
③威胁人类健康
④灾害事件增多
(3)应对措施:
(一)根本措施: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
①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a.开发新能源,使用清洁能源 b.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c.大力发展低耗、低排量产业
②增加温室气体吸引
a.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 b.防止森林火灾,保护森林
(二)适应措施:调整生产生活方式适应气候变化
①培育耐旱农作物品种 ②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
③加固沿海低地海岸堤岸
三、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北极海冰减少
2018年全球的森林大火
海平面上升
三、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2.臭氧层破坏
三、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2.臭氧层破坏
(1)成因:
①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强烈、太阳紫外线强烈破坏臭氧层
②人为原因:使用冰箱、空调和化工生产释放氟氯烃化合
物破坏臭氧层
(2)主要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上升
③破坏农、林、牧、副、渔业
④加剧全球变暖
三、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2.臭氧层破坏
(3)防治措施:
①加强国际合作
②节能减排,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③积极研发新型的制冷系统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中国的酸雨主要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全球酸雨分布区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共25张PPT)
三、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3.酸雨危害
三、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3.酸雨危害
(1)成因:
①燃烧煤炭产生的硫氧化合物与水汽形成弱硫酸
②汽车尾气排放中的碳氧化合物与水汽形成弱硝酸
(2)主要危害:
①破坏生态环境
②腐蚀基础设施
③影响农业生产
④引起国际纠纷
三、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3.酸雨危害
(3)防治措施:
(一)根本措施: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碳氧化合物的排放
(二)具体措施:
①加强国际合作
②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进行清洁生产
③利用新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④对硫氧化合物和碳氧化合物进行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