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一课一练”:1.4常见的碱(1)【word,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一课一练”:1.4常见的碱(1)【word,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05 19:4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关于氢氧化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氢氧化钠易潮解,要密封保存
B. 放入水中放出大量热的白色固体一定是氢氧化钠
C. 实验室里称量氢氧化钠时可以将氢氧化钠放在纸上称量
D. 不小心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氢氧化钠进行中和,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
2.下列关于Ca(OH)2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微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B.能与酸反应,可用于降低土壤的酸性
C.可与CuSO4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波尔多液,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其澄清溶液可用来检验CO2,与CO2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
3.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钾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是( )。
A. 都能电离出金属离子 B. 都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
C. 都能使指示剂变色D. 都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常见的碱,关于它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他们都能用来中和酸性土壤 B. 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阳离子不同
C. 他们与任何酸反应时均无明显现象D. 他们都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也能吸收一氧化碳
5.科学研究中常用图象来表示两个量(x,y)之间的关系,以使研究的对象直观明了.在某温度下.将少量氧化钙加入到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图甲表示整个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图乙表示氢氧化钙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小阳同学依据观察思考,作出了如图丙所示的图象,此图反映了该过程中( )
A. 溶质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B. 溶剂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C. 溶质的溶解度与时间的关系D.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时间的关系
6.能用于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物质是( )
A.HCl B.KNO3 C.K2CO3 D.FeCl3
7.下列选项中所列物质均不会和NaOH溶液反应的一组是( )
A.HNO3、NO、SO2、HCl、KCl
B.KNO3、NaCl、NH4Cl、NO2、SO2
C.KOH、BaCl2、KCl、NaNO3
D.K2CO3、K2SO4、CuCl2、NaNO3
8.物质性质决定它的用途,还决定了它的保存方法。固体NaOH具有以下性质:①白色片状固体②有腐蚀性③易吸收水分而潮解④易溶于水,溶解放热⑤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实验室中必须将它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
A.①② B.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9.下列选项中可以确定某物质属于碱的是( )
A.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B.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C.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D.能跟酸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
10.下列关于酸和碱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其溶液中含有金属离子
B.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C.澄清石灰水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D.氢氧化钠不能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11.下列有关NaOH的实验方案中, 正确的是( )
A.用NaOH固体干燥CO2气体 B.用酚酞溶液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
C.用CaCl2溶液除去NaOH溶液中的少量Na2CO3 D.用熟石灰和纯碱为原料制取NaOH
12.实验操作或方法正确的是 ( )
A. 称量NaOH固体 B. 稀释浓硫酸
C. 测溶液pH D. 除去H2中的HCl
13.已知硝酸盐易溶于水。对于反应:X+C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类型可能是中和反应 B. X 和 Y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 18
C. X 可能是 CuCl2 或 Fe2(SO4)3 D. Y 可能是 CaCl2 或 Ca(NO3)2
14.关于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一定量的稀盐酸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pH 不断减小,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B.将一定量的盐酸与 pH=12 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 pH=7,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C.将一定量的稀盐酸滴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仍为红色,说明两者不反应
D.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稀盐酸中,放出热量,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15.为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王新兴同学设计的下列方案最不可行的是( )
A.B. C. D.
16.根据碱的四条化学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X代表一类物质,则X为酸,请写出符合性质③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2)碱溶液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都含有________.
17.制作“叶脉书签”需用到10%的氢氧化钠溶液。现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
(1)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需称量氢氧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g。
(2)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除了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烧杯、胶头滴管、试剂瓶外,还需要________。
(3)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左盘放砝码
B.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C.将准确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D.将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4)若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水的密度为1g/cm3)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2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配制时应选用________mL(选填“10”或“50”)的量筒量取水。
18.鉴别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提出问题】如何鉴别这两种无色溶液?
【实验方案】小琪等几位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C组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填字母)。
(3)D组实验中变浑浊的原溶液是
19.Ca(OH)2和NaOH溶液都能与CO2反应。为研究Ca(OH)2和NaOH两种溶质的溶液中,哪种溶液吸收CO2气体效果更好的问题,某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以下研究:
⑴设计方案:如图装置,用针筒分别向两只容积相同、装满CO2的甲乙集气瓶中注入等质量的两种溶液,比较CO2气体的吸收情况。
⑵方案论证:
①论证发现,该实验中影响CO2气体吸收的自变量有两个。为探究题中的问题,必须使另一个自变量保持相同,该变量是________。
②吸收CO2气体的效果难以直接观测,本实验是通过观察________来感知的。
⑶进行实验:用修正好的方案实验,振荡后看到的情形分别如图A和B。
⑷得出结论:根据他们的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⑸反思评价:在平时学习中老师强调,实验时吸收CO2要用NaOH溶液,检验CO2用Ca(OH)2溶液,他们通过计算、反思溶质的性质后,明白了不用Ca(OH)2溶液吸收CO2的道理,其原因是________。
20.某兴趣小组同学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为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图所示.实验现象为:甲:试管内液面上升;乙:鸡蛋掉入瓶内.
(1)小王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________.
(2)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小明同学针对小余的质疑,利用甲装置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补做的实验是________.
(3)小余同学认为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来证明甲、乙装置中的CO2和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少量甲或乙中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内________(写出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从而证明了CO2和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答案及解析
1.【答案】 A
【解析】A、根据氢氧化钠易潮解分析;
B、根据氧化钙与水反应也会放热分析;
C、根据具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称量时要放玻璃器皿中分析;
D、根据浓硫酸沾皮肤上的处理方法分析。
【解答】A、 氢氧化钠易潮解,要密封保存 ,符合题意;
B、 放入水中放出大量热的白色固体不一定是氢氧化钠,也可能是氧化钙 ,符合题意;
C、 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且易潮解,实验室里称量氢氧化钠时可以将氢氧化钠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不符合题意;
D、 不小心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碳酸氢钠溶液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D
【解析】根据氢氧化钙的性质及用途分析,其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总质量增加,但溶液质量减小。
A、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钙呈碱性, 能与酸反应,可用于降低土壤的酸性 ,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钙能与硫酸铜反应,是波尔多液的成分之一 ,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溶液质量减小 ,符合题意;
3.【答案】 B
【解析】根据碱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分析。
【解答】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钾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氢氧根离子;
故选B。
4.【答案】B
【解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钠是强碱,有腐蚀性,不能用来中和酸性土壤,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阳离子不同 ,符合题意;
C、酸碱发生反应时会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不能与碱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 A
【解析】根据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放热,溶剂中水会减小,溶质减小,氢氧化钙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分析。
【解答】 A、将少量氧化钙加入到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溶液温度升高,饱和溶液中水减少和溶解度减小,溶质会析出,溶质的质量会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温度慢慢恢复后,溶解度又增大,溶质又会增加,但不会增加到原来的质量,符合题意;
B、溶剂质量会随氧化钙与水反应而减小,但不会再增加,不符合题意;
C、溶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然后再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且增到与反应前相等数值,不符合题意;
D、溶质质量分数会会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然后再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且增到与反应前相等数值,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C
【解析】A.盐酸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B.硝酸钾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钾与氢氧化钠不反应,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白色碳酸钙沉淀,能鉴别,符合题意;
D.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产生红褐色沉淀,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7.【答案】C
【解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分析,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能与酸或盐发生复分解反应,解答时需利用复分解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A、HNO3、SO2、HCl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不符合题意;
B、NH4Cl、NO2、SO2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不符合题意;
C、KOH、BaCl2、KCl、NaNO3 都不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符合题意;
D、CuCl2 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不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将氢氧化钠密封保存,可以防止它与外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也可防止它吸收外面空气中的水蒸气热潮解,故B正确,而A、C、D错误。
9.【答案】C
【解析】碳酸钠虽然是盐,但是它的盐溶液显弱碱性,既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故A、B错误;
碱是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故C正确;
金属氧化物能跟酸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故D错误。
10.【答案】A
【解析】A、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其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符合题意;
B、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吸收空气中水蒸气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不符合题意;
C、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后会产生浑浊现象,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能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不符合题意;
11.【答案】D
【解析】A.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不能用NaOH固体干燥CO2气体,故A错误;
B.氢氧化钠变质,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不能用酚酞溶液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故B错误;
C.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在除去碳酸钠的同时,带入新的杂质氯化钠,故C错误;
D.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因此可以用熟石灰和纯碱为原料制取NaOH,故D正确。
12.【答案】 D
【解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应该放在玻璃容器内进行称量,故A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B错误;
C.测溶液的pH值时,应该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进行比较,故C错误;
D.氢气不与氢氧化钠反应,而氯化氢与氢氧化钠反应,因此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去到氯化氢气体,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 D
【解析】根据中和反应定义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分析。
【解答】A.中和反应为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而不可能生成碱,不符合题意;
B.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即为氢氧化铜和氢氧化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98-74=24,不符合题意;
C.氯化铜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钙,不能是硫酸铁,不符合题意;
D.若X为氯化铜或硝酸铜,则Y为氯化钙或硝酸钙,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答案】 B
【解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的性质和反应规律判断。
【解答】A.将一定量的稀盐酸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也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被稀释,引起pH不断减小,故A错误;
B.将一定量的盐酸与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7,说明溶液不显碱性了,也就是说氢氧化钠被反应了,故B正确;
C.如果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如果氢氧化钠过量,滴入酚酞,溶液仍为红色,故C错误;
D.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稀盐酸中,温度升高并不能证明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的,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能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B。
15.【答案】C
【解析】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发生,但可以借助容器内气压的变化来反映,据此分析即可。
A.U形管内液面原来是相平的;当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瓶内压强减小,那么左侧液面上升,故A不合题意;
B.当烧瓶内喷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二氧化碳与它反应使烧瓶内气压减小,这时烧杯内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烧瓶形成喷泉,故B不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与试管中的氢氧化钠反应后,没有任何现象发生,故C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与左边锥形瓶内的氢氧化钠反应后,就不能使右边锥形瓶内的氢氧化钙溶液生成沉淀,故C不合题意。
16.【答案】(1)NaOH+HCl=NaCl+H2O (2)OH-
【解析】(1)根据碱的通性推断X的物质种类,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碱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构成,因为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所以碱会表现出相似的化学性质。
【解答】(1)根据碱的通性可知,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2)碱溶液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都含有OH-。
17.【答案】 (1)5(2)玻璃棒(3)D(4)25;50
【解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2)根据溶液的配制过程确定需要的仪器;
(3)根据溶液的配制过程分析判断;
(4)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以此为等量关系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即可。用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得到水的质量,进而得到水的体积,然后与量筒的量程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50g×10%=5g。
(2)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托盘天平由于称量药品、药匙用于取出药品、量筒量取水、烧杯用于溶液的配制、胶头滴管用于调节量筒内液体的体积、试剂瓶用于盛放药品,还需要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3)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该把砝码放在右盘,氢氧化钠放在左边;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固体,会腐蚀纸和托盘,应该放在小烧杯中称量;将准确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溶解,而不能在量筒内溶解。
(4)设需2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x×20%=50g×10%,
解得:x=25g。
需要水的质量为50g-25g=25g,
相当于25mL的水,因此应选用50mL的量筒。
18.【答案】Ca(OH)2+Na2CO3===CaCO3↓+2NaOH AB Ca(OH)2溶液
【解析】[实验方案] A方案都反应,但都无现象,故不能鉴别; B方案都变成红色,故不能鉴别;而C和D都能出现不同的现象,因此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B ;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而和氢氧化钠反应物现象,故D组实验中变浑浊的原溶液是石灰水;
19.【答案】 溶质的质量分数;气球的大小;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钙比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弱
【解析】根据对比实验设计的要求及对比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在设计对比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唯一性,且能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结论。
【解答】(2)因所用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是溶液,两物质种类不同,则溶质质量分数必须相同,才能进行对比实验;本实验可通过气球的大小程度来判断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情况;
(4)由露天示可知,氢氧化钙溶液装置中的气球的体积比氢氧化钠装置中的大,说明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钙比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 ;
(5)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弱,所以吸收二氧化碳时常用氢氧化钠溶液。
故答案为:溶质的质量分数;气球的大小;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钙比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弱 。
20.【答案】 (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压强减小
(2)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清水,其它相同
(3)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或滴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合理即可)
【解析】(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封闭装置内的气压会减小,甲中的试管内水面会上升,而乙上面的鸡蛋会落入瓶中。
(2)装置中气压减小有两个原因:①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②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如果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相同体积的清水,与实验甲比较观察到试管内的水面升高的高度小,就能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钠,而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如果加入硝酸钡溶液,还会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这都能证明二者反应了。
【解答】(1)小王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压强减小。
(2)小明同学针对小余的质疑,利用甲装置补充了一个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清水,其它相同。
(3)小余同学认为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来证明甲、乙装置中的CO2和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少量甲或乙中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内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或滴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从而证明了CO2和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1.4常见的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