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现代文阅读复习巩固卷(五)(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复习巩固卷(五)(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5 22:4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复习巩固卷(五)(试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材料一]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在明显下降。据调查发现,中国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有的学生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材料二]网上有人问:“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有什么意义?”
是啊,有什么意义呢?当孩子旅游,感叹景色优美时,不会只是说:“哇,好酷哦,中国最美的景啊。”而会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诗句。
小时候,记忆里的声音,对精神世界是有影响的。诗歌,哪怕不明白意思,只是音韵,让他听着学着背着,素养就慢慢提升了。背着背着,美好就根植于内心了。
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我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慢慢地,就长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看到雨后禾苗拔节生长,突然明白什么是“好雨知时节”。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冬天,寒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地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地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风景,体会了那份情感。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
1.材料一主要谈到了________的现象。
2.对画“ ”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外语学好了就能学好母语。 B.外语学不好,母语也学不好。
C.光会外语是不行的,得先学好母语。 D.光学母语也不行,必须得学会外语才行。
3.如果给材料二取标题,你认为不合适的是( )
A.经典浸润人生 B.背诵古诗词的意义
C.诗词在古代历史上的作用 D.经典伴我成长
4.小时候,“我”背唐诗不觉得痛苦的原因是_______。
5.小学期间,我们学习了许多古诗词,请你各写一句关于春、秋的诗句。
______________。
6.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学习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段落品析
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有一天,我们正在啃手里的窝窝头,听见警察喊我们母女的名字,说是提审。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7.我们家遭遇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父亲在法庭的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的父亲是谁,外界对他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阅读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简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10.这里面有多少制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工友的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工友说出父亲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现在,我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一点儿焉知非福的想法,我不再远眺大海,一心想看到船的踪影了。我着手调整我的生活方式,尽我可能把一切安排得舒舒服服。
13.写出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宽慰——( ) 困境——( ) 调整——( )
14.理解文中的句子,并填空。
(1)选文中画“﹏﹏﹏”的句子中,“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指的是_________“值得宽慰的东西”是指____________,这句话体现了鲁滨逊的____________精神。
(2)鲁滨逊从不幸的处境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是_________________
15.读选文,说一说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对身处困境的人有什么帮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联系全文,说一说本文以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不负寸光阴(节选)
在北洋法政学堂的6年里,李大钊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类书籍,时常挑灯夜读到深夜而不自知,为了勉励自己学习,他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钊”,意为努力、勤勉,并为自己取字“守常”。由于十分仰慕荆轲、高渐离那样的义士,李大钊还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筑声剑影楼”,典出战国时期荆轲和高渐离刺秦的故事。在这座书斋中,李大钊整整奋斗了6年。
1913年,李大钊从北洋法政学堂毕业,因为“仍感学识之不足,乃承友朋之助,赴日本东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他放弃了进入国内法政界的光明前途,毅然远走他国,寻找济世救民的良方。他的内心是痛苦的,因为了解历史,一方面,李大钊十分痛恨日本侵略中国的无耻行径,另一方面,日本明治维新后,从封建社会转入了资本主义社会,逐渐成为东亚最为强大的国家,在许多的方面,中国人又不得不像向日本学习。就是在这样一种极为痛苦纠结的心理下,李大钊选择了留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
在出国之前,李大钊再一次游览了五峰山,他在火车上目睹一起日本驻屯军士兵枪杀5名中国警察的事件。心中悲愤交加,在《游碣石山记》中,李大钊特别写道:“彼倭奴者, 乃洋洋得意,昂头阔步于中华领土,以戕我国士,伤心之士,能无愤慨!自是昌黎遂为国仇纪念地,山盟海誓,愿中原健儿,勿忘此弥天之耻辱,所与倭奴不共戴天者,有如碣石。”
(选自《李大钊传》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17.文中提到的“挑灯夜读到深夜而不自知”让你想到的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李大钊在《游碣石山记》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提到李大钊“放弃了进入国内法政界的光明前途,毅然远走他国,寻找济世救民的良方”,从这里我们不可以看到他的(   )精神。
A.爱国精神 B.担当精神 C.舍生取义精神 D.创新精神
20.根据书中的描写,李大钊为什么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钊”?那么,你怎么理解他为自己取字“守常”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2自然段中李大钊内心的痛苦你能理解吗?对于他做出的选择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为人民服务》片段。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2.《为人民服务》是________同志为纪念________同志而作的演讲。
23.用“ ”画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24.把“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改成因果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读画“﹏﹏”的句子,先理解加点的词,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固: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 鸿毛:___________
句子意思:_______________
26.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1)死得“比泰山还重”是因为______________;“死得比鸿毛还轻”是因为___________。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知道历史上死得比泰山还重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为了说明“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一观点,文章举了什么例子?请简单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28.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全文整体可分为四个部分:第____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总写家乡的元宵节并不热闹;第____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记叙了__________;第____自然段为第三部分,记叙了__________;第____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过完元宵节,年就过去了。
(2)详略得当是本文的突出特色,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中,写得最为详细的两件事分别为:______、______;写得非常简练,一笔带过的事情有______、_____等等。
29.“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句话哪个词语反复出现?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结合文中语境“走马灯”的“走”是什么意思?( )
A.来回走动
B.来回转动
C.来回奔跑
D.上下行动
31.结合短文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
(1)“元宵”是“夜晚”的意思,因此短文重点写了晚上的情景。( )
(2)故乡元宵节的夜晚看灯、看围屏,这些习俗是外地没有的。( )
(3)第12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街上三家最有特点的“走马灯”。( )
(4)最后一句“年,就这样过去了。”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年的依恋,对年过去的惋惜之情。( )
32.中国有很多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词,下面哪一项与“春节”有关?( )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D.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阅读理解
别了,我爱的母校(节选)
默默地漫步在校园里,那点点滴滴值得珍藏的美好回忆纷至沓来。仰望唐经幢,我想起课间休息时,曾和同学们来到这里,感受她的古朴、庄严、厚重。这历史悠久的唐经幢啊,也聆听着我们欢乐的笑声,凝视着我们嬉戏的身影。我想起上兴趣班时,我曾用手里的画笔尽情地挥洒,竭尽全力想画出她的美。而她静静地做着我的“模特”,看着我的进步。
踏进温馨的教室,映人眼帘的是熟悉的黑板。不知道有多少次,我曾用五彩的粉笔写出了一行行漂亮的字,画出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只可惜,这块黑板将不再属于我们,这些粉笔将不再被我紧紧地握着。这一切,都会由他人来替代,来完成。虽然黑板擦能擦光我在黑板上留下的字迹,但永远擦不去我对这个班级的热爱、依恋。
站在讲台前,我又想起了每周五的班队活动,我也曾“露过一手”啊!或许,大家早就忘了那一次次精心准备的班队活动,可我依旧能回忆起我正是在一次次锻炼中变得勇敢、自信。再摸摸光滑的课桌,每次我都在它身上写作业……啊,在这充满欢乐而温馨的教室里,似乎仍回响着我们琅琅的读书声,似乎仍回响着我们激烈的争论声。
点点回忆是甜蜜的,对母校的感激是真挚的。我多么希望时间能停留在这一刻,让我多一点时间再聆听老师的教诲,让我多一点时间再与同学相处……母校啊,请你等着我,等我赢得更多的荣誉为你争光。
别了,我爱的母校!
33.“纷至沓来”的意思是:_______。下列词语和它意思不同的是( )。
A.接踵而至 B.络绎不绝 C.门可罗雀 D.接连不断
34.她静静地做着我的“模特”,这个“她”指的是_____________。
35.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读了这篇文章,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在这离别之际,请你写几句话,表达对母校的美好祝愿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不少中国人在重视外语学习的同时,轻视了母语学习。 2.C 3.C 4.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背着玩就是了。 5.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①学习古诗词能够帮助我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明白了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够心智开阔、心灵澄明。②古诗文实在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从中获取养料、获得心灵的愉悦,满足更高境界的追求。
【解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一的理解与分析。结合“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在明显下降”一句可以总结出材料一重在说明不少中国人很重视外语的学习,但却忽略了母语。
2.本题考查对划线句的理解和分析。这句话说外语是工具,而母语是手,手才能掌握工具,突出了先学好母语才能学好外语。
3.本题考查对材料二的理解与分析。材料二说明了小孩子背诵诗词的意义和对他们人生的影响,而没有说诗词在古代历史的作用。
4.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本题结合“我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一句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积累和识记。关于春的诗句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关于秋的诗句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
6.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只要能说出诗词带来的好处即可。答案不唯一。
7.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8.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9.李大钊。李大钊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解析】7.第一自然段答案明显,我们一家遭到了敌人的围捕。
8.第三自然段写了父亲在法庭上的外貌和神态。可以看出父亲收了苦刑,但是安定、慈祥。
9.考查学生对李大钊的了解。可以结合背景资料,也可以网上查找相关内容,总结时注意挑选有价值的信息。
10.穿灰制服和长简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 11.状态凄惨,痛苦。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12.没有。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阎振三摇了摇头。
【解析】10.文段第二句有明确答案,写得时候不要漏下,此处不赘述。
11.从第二自然段阎振三的外貌和神态可以看出,他受过苦刑,状态凄惨痛苦。
12.从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阎振三摇了摇头。这里可以看出工友没有说出父亲。
13. 安慰 窘境 调节 14. 孤身一人,流落荒岛,艰险重重 比起葬身大海的伙伴还是幸运的 积极乐观 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15.能使自己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获得信心和勇气。 16.采用第一人称这种叙事方式既让读者感到新奇,又觉得真实可信,且很容易把读者带入书中的情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解析】13.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掌握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宽慰:宽解安慰。
困境:困难的处境。
调整:重新调配整顿,使适应新的情况和要求。
14.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能力。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这句话中“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指的是孤身一人,流落荒岛,艰险重重;“值得宽慰的东西”是指比起葬身大海的伙伴还是幸运的,这句话体现了鲁滨逊的积极乐观精神。鲁滨逊从不幸的处境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是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15.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分析领悟能力。通过对文段的学习,使身处困境的人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获得信心和勇气。
16.考查学生对文段写法的掌握能力。文章采用第一人称这种叙事方式既让读者感到新奇,又觉得真实可信,且很容易把读者带入书中的情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7.孜孜不倦 18.这些日军在我国嚣张跋扈,侵占我国领土,我们非常愤慨。在这昌黎也是国仇纪念地我发誓,希望中华儿女勿忘国耻,能够与日军战斗到底的人像这石头一样又多又硬…… 19.C 20.为了勉励自己学习; “守常”是“固守常法”的意思,意思是坚持使之成为常态。 21.能够理解李大钊的痛苦,一方面他痛恨日本的侵略,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日本的先进,最终他选择了到日本去学习先进的一面,是一种隐忍,是为了成就大志向而牺牲小我的精神。
【解析】17.本题考查句子意思的理解。“挑灯夜读到深夜而不自知” 理解李大钊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再根据这一理解回忆表达与之意思一样的成语。
18.本题考查句子意思的理解。注意平时的积累。对关键字的理解可以通过组词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理解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要掌握理解句中的重要的字的意义,依据前后语境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容易了。
19.本题考查句子表达主旨的理解。 结合四个答案选项,C中舍生取义指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本句中“李大钊毅然远走他国,寻找济世救民的良方”没有牺牲生命。
20.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结合句子“他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钊”,意为努力、勤勉。”作答。 “守常”可通过拆分,组词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1.本题考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文中的具体句子。“李大钊十分痛恨日本侵略中国的无耻行径。”“中国人又不得不像向日本学习。”来体会其痛苦纠结的心情,用自己的话来说明李大钊留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这一决定的意义。
22. 毛泽东 张思德 23.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4.因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25. 本来 有的 大雁的毛,比喻做事微不足道 人本来就会死去,有的人是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比鸿毛还轻。 26. 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是为了人民利益而死的 李大钊 黄继光 董存瑞 27.文中举了李鼎铭先生的例子,他是党外人士,但他提高的意见对人民有好处,就采用了。
【解析】22.本题考查文章相关背景资料的识记。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追悼张思德大会上的讲演。
23.本题考查中心句的提取。中心句都是能够概括本段话的主要内容,可以从特殊位置上去找:从总起句去找,从结尾句去找。或者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
24.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理清“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句话中 “张思德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的原因是“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25.本题考查词语及句子意义的理解。注意平时的积累。对单个的字可以通过组词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理解的方法等来帮助理解。理解掌握句中的重要的字,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容易了。
26.本题考查关键句子的信息提取。结合第2自然段的内容来作答即可。历史上死得比泰山还重的人物列举就要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
27.本题考查关键句子的理解。细读结合最后一段,找出举列子的部分进行作答 。
28. 1-2 3-9 故乡的元宵节白天的情景自然段, 10-15 故乡元宵节晚上的情景 16 看灯, 看围屏 吹糖人 捏面人 29.“没有”一词出现五次,突出了故乡元宵节的不热闹,回应前文。 30.B 31. √ × × √ 32.C
【解析】28.(1)这道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概括。从第九自然段“一天很快过去了”可知,这部分讲白天的景象。从第十自然段“元宵要等到晚上”这里可以看出,到倒数第二自然段都是讲夜晚的活动。
(2)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详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需要理解写得详细的、具体的、字数较多的内容为详写,相反则为略写。
29.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词语作用的能力。从句中可以看出,反复出现的词语是“没有”,至于它反复出现的原因,则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结合前文“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可知,“没有”一词反复出现,突出了故乡元宵节不热闹的特点。
30.这道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这句可知选B答案。
31.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宵”本义为夜晚,结合全文主要内容可知这道题是正确的。
(2)文中只说“看围屏”是外地没有的,并没有提到“看灯”外地有没有,所以是错误的。
(3)第12自然段只写了“连万顺家”一家的走马灯,所以是错误的。
(4)结合全文主要内容来看,作者是非常喜欢过年的气氛的,由此可知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32.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A答案诗句出自唐朝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写的是中秋节。
B答案诗句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
C答案诗句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写的是春节。
D答案诗句出自唐朝诗人韩翃的《寒食》,写的是寒食节。
所以选C答案。
33. 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C 34.唐经幢 35.这篇文章是按“我”漫步校园、走进教室、站在讲台前的地点变换的顺序来写的。 36.读了这篇文章,我体会到作者对母校充满了热爱与依恋的感情。 37.示例:今天的母校幼苗茁壮,明天的母校桃李芬芳。母校,感谢您六年来的哺育之恩,您的未来一定更加辉煌,我会学有所成再来回报您。
【解析】33.考查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门可罗雀:意思是原指门外可张网捕雀。后形容为官者休官失势后,门庭冷落车马稀少;或形容事业由盛而衰,宾客稀少之况。
接踵而至:意思是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接连不断:意思是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
34.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文段内容“这历史悠久的唐经幢啊,也聆听着我们欢乐的笑声,凝视着我们嬉戏的身影。我想起上兴趣班时,我曾用手里的画笔尽情地挥洒,竭尽全力想画出她的美。而她静静地做着我的“模特”,看着我的进步。”可知这个“她”指的是唐经幢
35.考查文段顺序。通过读文并结合文段内容“默默地漫步在校园里”、“踏进温馨的教室”、“站在讲台前”可知这篇文章是按“我”漫步校园、走进教室、站在讲台前的地点变换的顺序来写的。
36.考查作者的感情。
1.依据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依据带有感彩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母校充满了热爱与依恋的感情。
37.此题为思路拓展题。要表达出对母校的美好祝愿。示例:今天的母校幼苗茁壮,明天的母校桃李芬芳。母校,感谢您六年来的哺育之恩,您的未来一定更加辉煌,我会学有所成再来回报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