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现代文阅读复习巩固卷(四)(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复习巩固卷(四)(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5 22:4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复习巩固卷(四)(试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快乐读书吧
谈创造性思维(节选)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持之以恒:___________
(2)压制: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句,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3.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有些人缺乏创造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4.“表里的生物”其实是______,父亲说是小蝎子在里面的原因是:①_____;②_____________。
5.“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为什么不说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______和______的描写方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亲的“土月饼”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单位发了两盒月饼,包装精美,八个月饼,八种口味,有肉松的、豆沙的、火腿的、莲蓉的……尝了一下,觉得味道很一般。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
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是很盼望中秋节的到来的。因为中秋节的到来意味着我们能吃上母亲做的“土月饼”。
③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月饼用油纸包裹着,剥开油纸,就能看到黄澄澄、油亮亮的月饼了,上面还沾满了香喷喷的芝麻。掰开月饼,冬瓜条、花生仁、核桃仁等做的馅就露出来了,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甜的、香香的、酥酥的。吃的时候,一只手小心地在下巴下托着,连掉下来的渣都一点点舔掉。那个时候家里穷,能吃这样的一个月饼是很奢侈的。
④母亲为了省钱,每逢中秋节,她都自己做月饼给我们解馋。中秋前夕,母亲从集市上买来糯米,经过淘洗,再把白花花的糯米铺在一个大筛子里,然后不停地搅动、翻转,以便尽快去除水分,直到水汽完全蒸发掉,这才拿到磨坊去磨成米粉。米粉带回家,母亲先把米粉倒进锅里,用小火炒好,然后按一定比例掺进油和水,再慢慢揉搓成长条,像做馒头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饼,再裹进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薄荷等馅料,然后轻轻地把包着馅料的饼的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
⑤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模了。月饼模子是木质的,一个模子上有五个圆形的图案,图案大都是一些花朵或者“福禄寿”字样,边上还有一圈齿状花边。我们把双手洗净,小心地往月饼模子里放米团,边放边轻轻挤压,等到月饼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那份满足和幸福溢满了我们的笑脸,清脆的笑声也在屋子里久久飘荡。
⑥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母亲在土灶上放好蒸笼,我们坐在灶下,不时地添加柴火。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支支欢快的舞蹈,火光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钻进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都勾出来了。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
⑦好不容易等到月饼出锅了,看着冒着热气的月饼,我急不可耐,趁母亲不注意就抓一个,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桂花香,和着豆沙的甜润,再加上薄荷的清凉,真是美味无比!
⑧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月饼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而且品种繁多,口味各异,可吃在嘴里,总感觉没有母亲做的“土月饼”那么有味。想起母亲的“土月饼”,我的眼睛忍不住又湿润了……
7.用简洁的文字补全文中母亲做月饼的工序。
买糯米→淘洗糯米→( )→做米饼→( )→捏雏形→( )→( )
8.短文中的一些语句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请用心读下面的句子,分别从用词、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表达效果。
①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钻进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都勾出来了。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从用词角度赏析表达效果)
__________
②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支支欢快的舞蹈,火光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表达效果)
__________
9.短文写的是“母亲的‘土月饼”’,而第①③段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单位发的月饼”与“那时候的月饼”,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
10.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
阅读《西游记》选段,完成练习。
《西游记》(节选)
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的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摇了两拳。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 你好道摇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熯天炽地。……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
行者笑道:“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罗刹道:“泼猴, 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刽!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
1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以上两个不同章节的选段描绘的故事情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联系原著说说,文中的“嫂嫂”为何不借扇子,而且还要砍死孙悟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不让一袋棉花丢失
1861年4月12日,伴随着萨姆特堡的隆隆炮声,蓄势已久的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南方奴隶主率领的军队把萨姆特堡包围了。北方军队的一个陆军上校接到命令,让他保护军用棉花。他对长官说:“我不会让一袋棉花丢失的!”
没过多久,美国北方一家棉纺厂的厂长来拜访他,说:“如果您手下留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您就将得到五千美元的酬劳。”
上校把那个厂长和他的随从赶了出去,说:“你们怎么会有这样卑鄙的想法?前方的战士正在为你们拼命,为你们流血,你们却想拿走他们的生活必需品,赶快给我走开,不然我就要开枪了。”
由于战争的爆发,南方农场主的棉花运不到北方,接着又有一个需要棉花的北方人来拜访他,并且答应给他一万美元作为酬劳。
正巧,上校的儿子前不久生了重病,已经花掉了家里的大部分积蓄,刚才他还收到妻子发来的电报,说家里已经快没钱支付医疗费了,请他想想办法。上校知道这一万美元对于他来说就是儿子的生命,可他三思之后还是像上次一样把那个贿赂他的人赶走了。
不久,第三拔人又来了。这次给他的酬劳是两万美元。上校这一次没有骂他们,而是很平静地说:“我的儿子正在发烧,烧得耳朵听不见了,我很想收这笔钱。但是我的良心告诉我,我不能收这笔钱,不能为了我的儿子害得十几万士兵在寒冷的冬天里没有棉衣穿,没有被子盖。”那些来贿赂他的人听了,对上校的品格非常敬佩,他们惭愧地离开了上校的办公室。
后来,上校找到他的上司说:“我知道我应该遵守诺言。可是我儿子的病很需要钱,而我的职位又让我受到很多诱惑。我怕我有一天把持不住自己,收了别人的钱。所以我请求辞职,请您另外派一个人来做这项工作。”
他的上司听了他的话,说:“你已经战胜了人性的弱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我批准你的辞职申请,但是你必须收下我以个人名义奖励给你的一万美元的奖金。”
13.根据意思在文章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积蓄了很长时间的能量。( )
②比喻处理事情不要太苛刻。( )
14.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画线句子中,“卑鄙的想法”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文中,你可以感受到上校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人物的言行、神态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花果山的主人姓什么
①雨天,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②“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有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算跑得再快,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③上课铃声在我背后响起,像一条鞭子抽着我的双腿。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铃声还在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算迟到。终于,到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终结。
④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那么久”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分子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免贵……”他告诉我姓氏。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
⑤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他若是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当我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儿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⑥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毕业了。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一样的老人说:“侯师傅好!”他瞅瞅四下无人,很亲切地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⑦“你不要放在心上。”他踌躇着,“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⑧“到底是什么事呢?”我好奇心发作。“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祥地看着我。
⑨“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我忙不迭地追问。
⑩“你千万别介意……我不姓侯,我姓孙……”
17.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不超过4个字)
打铃解围——( )——误喊姓氏——( )
18.第⑤段中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我永远不会说”,“这个秘密”是指什么?“我”为什么永远也不会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短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短文第①段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为下文的情节发展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B.短文第③段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了老师傅为了使“我”不迟到特意将铃绳拽久些
C.短文第⑦⑧⑩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都是表示内容的省略
D.短文的语言很有特点,生动形象,富有童趣
20.本文构思巧妙,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本文结尾写“我”才知道自己错误地称呼老师傅,但在文中有三处暗示,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21.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当听到老师傅说出“你千万别介意……我不姓侯,我姓孙……”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呢?写一写。(要求:想象合理,符合人物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
①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拉里 萨莫斯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有过一段极为精彩的讲话:“在哈佛,一个刚进大学的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
②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科学与真理。16世纪波兰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以毕生精力写成了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向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地心说”发起了颠覆性的挑战,教会为之震怒,世界为之震动。坚信科学与真理的哥白尼,以一句“我不会在任何责难面前退缩下来”做了回应。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毫不留情地终结了被中世纪封建神学奉为至宝的“地心说”理论的地位。歌德说:“哥白尼的学说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以来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之相比。”哥白尼以自己的思想和学说,将人类的世界观整个颠倒了过来。
③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理想与激情。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马斯 杰斐逊面对强大的英国殖民势力,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人人平等”写入《独立宣言》,被美国第二届大陆会议一致通过,并以此作为美国国家的立国之基、独立之魂。它像照耀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点燃了美国人民的激情之火。诚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人权宣言。”
④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胆略与勇气。曾经因闭关锁国而危机重重的日本,至19世纪中叶,决意“维新”求变。1868年,明治政府发表维新誓文,昭告天下:万机决于公论,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日本以这种胆略与勇气,将维新成为全民的统一意志,绝处求生,走出灾难,迈上了观代强国之路。
⑤思想胜于权威,究其因果,这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新思想、大思想、科学思想,代表了真理,代表了进步,代表了创新。而权威败于思想,这权威看似强大,似乎不可一世,实际上代表了传统,代表了落后,代表了守旧。权威在思想面前最终败下阵来,则是必然的,也是历史的规律。
22.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请以此为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3.短文第①段引用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的话,其作用是( )
A.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B.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C.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增强论点的权威性
24.为了说明本文的中心观点,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25.结合你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经历,举出一个支撑文章观点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
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26.给选文加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
27.选文中,“剧烈”一词写出了“我”__________的心情;“恐惧”一词写出了我__________的神态。
28.选文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对敌人进行了描写。“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他们”指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敌人的凶恶残忍。
29.选文写出了李大钊具有__________的精神和面对敌人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作者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来体现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有恒心,能坚持不轻易放弃。 竭力限制或制止。 2. 过渡 承上启下 3.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注意先理解语句的含义,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积累进行解释,注意准确阐释含义。
2.本题考查对段落的分析能力以及重点语句的作用。联系上下段,可知此句是过渡句。因为此句在上下两段内容的接驳处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必须认真阅读原文,结合相关段落进行分析。作者得出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从这几句可得出有人缺乏创造力的原因。
4. 表的指针 可以吓唬“我”,让“我”不要随便动表 对“我”这样的小孩,父亲无法讲清表的构造原理 5.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作者意识到了自己的天真和幼稚,也就不再说了。 6. 语言 心理 有好奇心,善于观察、思考
【解析】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题的理解。本段文字出自课文《表里的生物》。仔细阅读文段,便容易发现“表里的生物”其实是指表的指针,父亲说是小蝎子在里面一方面是吓唬“我”,让“我”不要随便动表,另一方面是因为对“我”这样的小孩,父亲无法讲清表的构造原理。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可知随着我的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天真和幼稚,也就不再说这样的话了。
6.“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为什么呢?”我又问。我继续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这些都是关于我的语言描写。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这些是关于我的心理描写。通过这些刻画人物的方法,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有好奇心,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7.磨成米粉 裹馅料 打模 蒸烤 8. “萦绕”“钻进”“咽着”等词运用了细节描写,衬托出母亲做的月饼的美味以及“我”对母亲做的月饼的喜爱。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叫(生竺焰的跳动,衬托了作者高兴、期待的心情。 9.用单位发的月饼、那时候的月饼和母亲做的“土月饼”作对比,突出母亲做的月饼的好吃,表达对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并通过写小时候吃月饼的往事引出下文母亲为“我”做月饼的情景。 10.首尾呼应,同时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理解。文章4-6自然段介绍了母亲做“土月饼”的过程。根据题干所给步骤,对照文中内容填写即可。
8.本题考查了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分别从用词、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表达效果。
①此句中“萦绕”“钻进”“咽着”等词运用了细节描写,衬托出母亲做的月饼的每位以及我对母亲月饼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②根据“舔”“跳”可知修辞手法。结合我们等月饼的心理作答。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火焰当人来写,“舔”“跳”等词赋予了火焰以人的情态,把我们等月饼时那种欢快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9.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掌握。阅读文章①③段描写“单位发的月饼”与“那时候的月饼”的句子,分析出作者如此写的用意。把两个“月饼”放在一起对比,更能为母亲做的土月饼的赋予的感情更加浓烈,更加突出文章主旨。
10.本题考查对文段结构的分析。可结合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内容上,从现在的月饼的口味引发的感叹分析,表达了“我”对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恋和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结构上,从与开头首尾呼应以及对全文的整合、点题等角度作答。
11.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12.因为红孩儿是铁扇公主与牛魔王的儿子,而却被孙悟空降服,使其在观音身边做了善财童子。虽然是好事,但是出于爱子心切,母亲肯定想和自己的儿子在一起,却被孙悟空拆散。她打心里恨孙悟空。
【解析】11.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此类题可按照“人+事+结果”的模式作答,语言简明扼要。通过积累得知,第①段中“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一句便知这是红孩儿,再读材料,判断出写的是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第②段中“你且把扇子借我”判断出写的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1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积累能力。此题需认真阅读且熟悉《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文中的“嫂嫂”是红孩儿的妈妈罗刹女。因为前文红孩儿抓住唐僧要吃掉,孙悟空请求观音菩萨收了红孩儿并且让红孩儿做善财童子,罗刹女埋怨孙悟空使她母子不能相见,所以不借扇子给孙悟空,还要砍死他。
13. 蓄势已久 手下留情 14.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军队的一个陆军上校接到了保护军用棉花的任务,虽然儿子重病急需用钱,但他始终未接受贿赂,并向上司请辞。上司深受感动,批准了他的辞职申请,并给予了他奖励。 15.棉纺厂厂长让上校在保护军用棉花的事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许诺给他五千美元的酬劳。 16.他是一位忠于职守、诚实正直的人。如短文第三自然段中他拒绝厂长的言行表现了他忠于职守的品质。
【解析】13.这道题是对词语释义的反向考查。解答这类题时先要知道词语的意思,抓住词语意思中的关键字,再认真读文章,边读边找出与意思相近的词语。
①积蓄了很长时间的能量,关键字是“积蓄,长时间”, 可以得到答案是“蓄势已久”。
②是比喻处理事情不要太苛刻,关键字是“不要太苛刻”, 那就是要留一些情面,可以知道答案是“手下留情”。
1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多阅读几遍,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是叙事性的文章,一般有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本篇文章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作答此题要联系上下文,找到上校这么说的原因是上一段写的。厂长来拜访他说“如果您手下留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您就将得到五千美元的酬劳。”,这种卑鄙的思想就是这种贿赂行为。
16.这道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掌握情况。解答这类题先要熟读选文,结合人物的言行、神态的描写进而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判定,再来陈述自己的感受。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上校是一位忠于职守、诚实正直的人。
17. 误记姓氏 纠正姓氏 18.这里的“秘密”是指老师傅为了让“我”不迟到,故意将打铃的时间延长。“我”之所以永远不会说,是因为没有必要说出来,说了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守住铃声的秘密就是守住那一份温情,一番默契(或守住一份宽容的心)。 19.C 20.(1)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
(2)他若是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
(3)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21.示例:哎呀!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真的被虫蛀过,竟然连联想记忆法也不管用了,居然把“孙”记成了“侯”,几次喊错,老师傅居然也没有指出我的错,他对我太宽厚、太有爱了!
【解析】17.考查短文的主要情节,通过读短文可知,1-3自然段写我迟到了,师傅为我打铃解围,第4自然段误记姓氏,第5自然段误喊姓氏、6-10自然段纠正姓氏。
18.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读短文可知,这里的“秘密”是指老师傅为了让“我”不迟到,故意将打铃的时间延长。“我”之所以永远不会说,是因为没有必要说出来,说了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守住铃声的秘密就是守住那一份温情,一番默契(或守住一份宽容的心)。
19.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读短文可知,第⑩自然段“你千万别介意……我不姓侯,我姓孙……”中省略号的作用表示断断续续。
20.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读短文可知,(1)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2)他若是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3)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21.此题为思路拓展题,提示:想象合理,符合人物性格,字数达到要求,语言通顺即可。
22.思想胜于权威 23.C 24. 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科学与真理 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理想与激情 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胆略与勇气 25.示例:有一次在课堂上,我对老师的观点有点疑问。经过查阅资料和讨论,最终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解析】2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把握。完成此题,抓住关键句“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便可得出答案。
2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第一自然段中哈佛校长的话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想胜于权威,增强论点的权威性。
2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论点的理解,完成此题,抓住文中二三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便可得出答案。
2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要求学生能运用生活事例来进行说明,注意把事例说清楚。示例:有一次在课堂上,我对老师的观点有点疑问。经过查阅资料和讨论,最终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26.父亲被捕 27. 紧张 害怕 28. 语言 动作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 比喻 29. 临危不惧 坚贞不屈 语言 神态 动作
【解析】26.本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拟小标题要高度概括选文的内容,选文写了父亲被捕的事,所以小标题可以拟为“父亲被捕”。
27.本题主要考查在一定语境下,对于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需要理解词语的本身意思,再联系上下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本题联系上下文,“剧烈”一词写出了”我“紧张的心情;”恐怖“写出了”我“的害怕。
28.本题主要考查对关键句子的分析、鉴赏能力。首先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大致内容,思考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者描写方法,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联系上下文可知。“他们”是指“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敌人的可怕。
29.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首先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描写人物句子的大致内容,思考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本文段,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以及面对敌人的坚贞不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