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①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②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③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
局面及其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
时空坐标
西周
春秋
战国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春秋(前770—前476年)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薨,
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
战国(前475—前221年)
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东周
为何说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动时期?
材料一:周郑交恶
公元前720年,周桓王继位。周王室准备委任虢公执政,取代郑庄公。郑庄公便派遣军队在四月收割了王畿内温地的麦,周郑关系恶化,郑军击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只能忍气吞声。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
周天子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为何说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动时期?
材料二:势力逐渐强大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春秋时期,近300年大小兼并战争约500场、会盟数十次,大量诸侯国被吞并。
列国纷争,社会动荡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 政权下移
三家分晋 田氏伐齐
相继 争霸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并存 兼并
逐渐走向统一
华夏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
华夏认同
民族大融合
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认同:
政治:
为何说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动时期?
周天子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
列国纷争,社会动荡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分封制瓦解 宗法等级解体)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有何新变化?
铁器农具
牛耕
兴修水利:
◎都江堰及其工程示意图
◎李冰父子
生产力的进步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有何新变化?
政治:
为何说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动时期?
周天子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
列国纷争,社会动荡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分封制瓦解 宗法等级解体)
经济:
铁器牛耕
(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出现
兴修水利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决 定
……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春秋:改革初潮
战国:变法主流
变法运动:
政治:
周天子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
列国纷争,社会动荡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分封制瓦解 宗法等级解体)
经济:
铁器牛耕
(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出现
兴修水利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决 定
一、变法运动
(一)背景:
一、变法运动
(一)背景:政治 经济
(二)目的:
富国强兵
(三)效果最显著:
秦国 商鞅变法
1、内容:
经济:
军事:
政治: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百姓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①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②民间实行什五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③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一、变法运动
(一)背景:政治 经济
(二)目的:
富国强兵
(三)效果最显著:
秦国 商鞅变法
2、实质:
经济:
军事:
政治: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百姓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①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②民间实行什五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③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富国
强兵
集权
土地私有
小农经济
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
封建化改革
1、内容:
一、变法运动
(二)目的:
富国强兵
(三)效果最显著:
秦国 商鞅变法
2、实质:封建化改革
3、评价:
1、内容:……
顺应历史潮流,
集列国变法之长,
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的变法
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一)背景:政治 经济
(四)影响:
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二、诸子竞起与“百家争鸣”
(一)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春秋后期鲁国人
代表作:
思想核心:
政治主张:
教育思想:
文化贡献: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春秋后期楚国人
代表作:
思想核心:
哲学思想:
政治主张: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
二、诸子竞起与“百家争鸣”
(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背景: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直接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组与更新。……
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松政策,意图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摘编自于凯《战国史》
二、诸子竞起与“百家争鸣”
(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背景:
①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②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及主张:
(齐)
(赵)
(宋)
争鸣
论战辩驳
代表不同阶级
吸收借鉴
百家合流
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共同发展
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百家争鸣:
百
家
泛指,
意为数量多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诸子竞起与“百家争鸣”
(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背景:
①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②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代表人物及主张:
3、影响:
①是……的反映,是第一次……
②为……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成为……的源头活水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①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②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③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
局面及其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
文化
私学兴起
士人崛起
百家争鸣
OPTION 01
OPTION 02
OPTION 03
诸侯纷争
礼崩乐坏
井田瓦解
土地私有
小农经济
政治
经济
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
西周
早期
国家
秦朝
统一
多民族
封建
国家
政体已显雏形、社会已在转型
分裂孕育统一、国家趋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