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5 17:1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目 录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孔子与老子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2.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列国形势图
(一)春 秋
起止时间:
起始标志:
时代特点:
春秋五霸: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平王东迁
争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战国形势图
(二)战 国
起止时间:
起始标志:
时代特点:
战国七雄: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兼并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三)华夏意识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族
华夏认同
民族大融合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
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都江堰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
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流行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的“错金银四龙四风铜方案座”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变法运动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奖励耕织
军功爵
废井田,开阡陌
什伍制
统一度量衡
建立县制
连坐制
焚烧诗书
军 事
经 济
政 治
文 化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第11页,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商鞅变法有哪些影响?
积极影响:
1.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2.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
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商鞅变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3.商鞅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三、孔子与老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一)孔 子
1.孔子的生平
三、孔子与老子
(一)孔 子
2.孔子的思想
思想核心: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爱他人
三、孔子与老子
(一)孔 子
2.孔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
1.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2.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三、孔子与老子
(一)孔 子
2.孔子的思想
教育思想:
在众多的孔门弟子中,既有世家大族的贵族子弟,也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甚至还有弟子曾经为盗,因此,在孔子看来,教育的对象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应一视同仁。
有教无类
其他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等
三、孔子与老子
老子,也称老聃,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曾做过东周典藏史官,道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中。
(二)老 子
1.老子的生平
2.老子的思想
哲学思想:
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三、孔子与老子
(二)老 子
2.老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四、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形成背景
经济层面:井田制的瓦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治层面:战争不断,缺乏强有力的统治权威,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思想层面:私学的兴盛也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
社会层面:士人阶级与新型地主阶级活跃
四、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二)孟 子(儒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仁政”(核心)
民本思想
性善论
义利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四、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三)荀 子(儒家)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唯物思想
天人观
性恶论
礼法并施
四、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四)庄 子(道家)
哲学观点——“齐物”
天 人 观——“天与人不相胜”
人生态度——“逍遥”
(五)墨 子(墨家)
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力、尚贤
(六)韩 非(法家)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七)孙 武(兵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八)邹衍(阴阳家)
五行说、五德终始说
四、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课堂探究】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