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5 17:2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试教版)
《第1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1.8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学目标】
1.运用时间轴,认识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过程。
2.通过史料及史料分析,知道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清末新政等历史概念或历史事件,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并进一步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3.运用大时空背景下的史料分析,认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与历史意义,进一步理解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与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辛亥革命及其前后的重要史实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
活动:脱口而出(辛亥革命初印象)
第二部分:新课
何谓“辛亥革命”?
[补充材料] 狭义的辛亥革命的概念(通俗大众版)
【教材整合任务1】参照教材“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目,按时序列举“辛亥年”(1911.1.30—1912.2.17)中带有“革命性”的史实。
[补充材料]地图《辛亥革命后全国形势图》+数据
【思考1】辛亥年的这场革命有何特点?
【思考2】“大爆炸”由何发展而来?(革命只在辛亥年?)
“辛亥”为何“革命”?
【教材整合任务2】参照教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目,按时序列举这一阶段带有“革命性”的史实。
[补充材料]首读三民主义。
教师总结:早在“辛亥”前,革命的能量已在积聚!(革命早在辛亥前)
[补充材料]只有当国家民族的命运已处于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别的办法都尝试过,都走不通,人们的忍耐程度已超出它的极限,这才会拿起武器来拼命,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才会出现。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2009年9月第1版第36页
【思考3】回溯历史,分析此时的中国已“万分危急”的外部原因。并按时序列举人们尝试过的“别的方法”。
[补充材料]展开讲述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
【思考4】参看新政内容和材料,简要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教师总结:辛亥革命与“新政”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着的,无法割断彼此之间多方面的因果关系。 ——郭世佑《辛亥革命与清末“新政”的内在联系及其他》
教师阶段小结:原因:危机益深重 → 救亡渐成潮 → 他途已无望
条件:(革命)能量已积聚
“辛亥革命”若何?
(一)局限性
[补充材料]时间轴+《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部分目录
【思考5】 “轰轰烈烈”的后续为何是“袁氏当国、独裁复辟、军阀割据”的民国乱象?
(再读三民主义,体会其局限性。)
教师总结:缺乏一个能够提出明确的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并依靠全国最大多数的民众、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是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根本教训,而这又是当时中国不成熟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2009年9月第1版第94页
(二)历史意义
[补充材料]时间轴+《清帝逊位诏书》节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思考6】根据时间轴下的相关材料,简述辛亥革命在政治方面的意义。
【课后建议】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检索相关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在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补充材料]世界地图
【思维拓展】此时,世界上有哪些共和国?由此认识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
教师课堂总结:(辛亥革命大印象)
【教学反思】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