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6 14:4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时练
一、比较阅读下面两篇诗词,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②相看③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受降城:回乐县的别称。②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③相看:又作“相逢”。
1.两首诗歌所写的内容都与笛声有关,抒写的都是作者闻笛所引发的感触。(甲)(乙)两诗中作者闻笛的地点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甲)诗中体现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历来认为,(甲)诗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句的加点词语“不知”用得很妙,试分析该词语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3.(甲)诗中“沙似雪、月如霜”这两个比喻突出了边关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虽然我们不知道吹芦管的是何人,但我们根据诗歌内容推测,所吹的音乐在内容上一定与______________有关。
4.(乙)诗中,“寒山吹笛唤春归”引发了作者的感触,作者感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二、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①共凄凄,春半②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宦情:做官的情怀;羁思:滞留异乡的思绪。此诗为柳宗元 被贬柳州后所写。②春半:春天的中间,即二月。
(画面描绘)
5.甲诗前两句描绘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乙诗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感品读)
6.甲诗后两句通过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勾起了征人思乡的情绪,表达了诗人绵绵的乡愁。乙诗前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李益
回乐烽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座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②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
7.前两句用“沙似雪”“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8.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9.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2021·河北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11.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古诗文阅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2.下列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体裁上来看,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从内容上来看,两诗都选择了“笛声”这一意象来传情达意。
B.将士们由于长期戍守边塞远离亲人而饱受思乡之苦的煎熬:李白则由于辞亲漫游多年未归而思念在长安的亲人。
C.李益诗中运用比喻修辞,“雪”“霜”二字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月光的皎洁,并营造了恬静优美的氛围。
D.两诗中的“望”有异曲同工之妙,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诗人以“望”的方式来寄情。
E.两首诗的语言都质朴无华,不加修饰,但于平淡中又蕴含深意。
13.诗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技巧,历来备受称赞,试作赏析。
参考答案
1.受降城、寒山;一夜征人尽望乡。
2.幽怨的笛声触动了征人的思乡之愁,“不知何处”的“不知”既写出了这种对家乡的思念是军中士卒的普遍心理,也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
3.清冷、孤寂(寒冷、凄凉);思乡。
4.(得到赦免,)回归家乡或回北方中原的家乡。
5.描绘春雨过山城,但见百花凋零,榕叶满院,鸟鸣莺啼,凄然伤春。
6.述说了诗人贬谪他乡,宦途坎坷,情入景中,但觉眼前春色也带着凄凄萧瑟的秋意了。
7.营造了边塞荒凉、凄冷的氛围。
8.画面:(示例)在月光的映照下,回乐烽前的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受降城外月色皎洁、凄冷,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艺术手法:(示例1)诗人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月色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面写思乡作铺垫。
(示例2)情景交融,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后面写戍边将士思乡作铺垫。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情愁。
10.D
11.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12.AD
13.诗句实写了江城五月,诗人与友人听从黄鹤楼上传来的笛声。诗句虚写的是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渲染了凄冷的气氛(意境特点)抒发了自己被贬谪的愁苦、失落,对往事的回忆,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