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练习题
选择题
1.如图是一首红军编唱的渡江动员歌,这首歌词出现的背景是( )
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井冈山会师 D.红军长征
2.“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诗歌中“红军急切上征途”的直接原因是( )
A.准备北上抗日
B.北上与陕北红军会师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
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被誉为“在关键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4.遵义会议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有误的是( )
A.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C.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右”倾错误
5.毛泽东曾说:“因为困难的时候不动摇,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毛泽东强调的是 ( )
A.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
B.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决策
C.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D.红军三大主力得以胜利会师
6.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
A.中共二大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7.毛主席曾在1958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不是我们自己要走两万五千里,你没事了,想散步,想散那么长?那都是蒋委员长逼着我们走嘛,所以一路扭秧歌就扭到了陕北。”毛主席这番话所指的是( )
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红军长征 C.敌后战场的抗日斗争 D.挺进大别山
8.图中阴影部分为中国革命力量根据地,其活动区域从图4到图5变化的原因是( )
图 4 图 5
A.北伐 B.挺进大别山 C.长征 D.渡江战役
9.以下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发生在云南省境内的是( )
A.四渡赤水 B.巧渡金沙江 C.翻越大雪山 D.会宁会师
10.如图生动体现了“长征精神”。对其理解不准确的是( )
A.战胜所有敌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B.战胜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C.团结友爱,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D.追求民主科学,斗争到底的爱国主义精神
11.以下关于遵义会议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成为党和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标志着红军长征取得最后的胜利
D.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12.在1935年1月的一次会议。毛泽东不仅说明军事失利问题的原因在于进攻时的冒险主义,防御时的保守主义,突围时的逃跑主义,而且阐明了中国革命的站略问题。以下说法与这次会议相关的是( )
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线路在中其中央的领导地位
C.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D.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13.红军长征中的“三大主力军,西北高原胜利会合了。欢呼三个方面军,百战百胜英雄弟兄。团结我们工农红军的全部力量……”材料中的“三大主力军”会合的地点是( )
A.甘肃腊子口 B.陕西吴起镇 C.甘肃会宁 D.陕西延安
14.与以如图示意图直接相关的诗句是( )
A.扫除帝制建丰功,革命仍愁阻万重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自信挥戈能退目,河山依旧战旗红
15.毛泽东在《长征》这首诗中生动刻画出红军将士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 )
A.井冈山 B.贵州遵义 C.甘肃会宁 D.陕北吴起镇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5年1月……毛泽东在会议上批评当时中央的指挥是纸上谈兵,不考虑战士要走路、要吃饭、要睡觉,也不问是山地还是平原、河道……
材料二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进入了核心领导层。随后,又掌握了中央红军的最高指挥权。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1)两则材料中“会议”的名称是什么?
(2)这次会议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
17、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一请回答(1)至(4)题,依据材料二请回答(6)至(7)题。
材料一:七十多年前,有一群人为了生存和信念,被迫踏上艰险的万里征程,途中经历了千辛万苦。
七十多年后,中央电视台制作大型电视行动“重走长征路”将有另一群人沿着这条道路再次远征,他们也会面对无数的挑战。
材料二:《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七十多年前,有一群人被迫踏上艰险的万里征程(长征)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途中召开的生死攸关、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
(3)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有何意义?
(4)你认为七十多年后举办的“重走长征路”大型电视行动有什么重要意义(至少一条)?
(5)“大渡桥横铁索寒”反映了长征途中的哪些军事行动?
(6)长征中的哪次军事行动最能体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7)“金沙水排云崖暖”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军事意义?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用死打硬拼的阵地战取代了原来行之有效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同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队拼消耗……1934年4月,红军将士经过18天拼死血战,广昌失守,国民党军逐渐推进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材料二:一路上红军带着许多笨重的家当,如印刷机、军工机器等,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行进二三十千米……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材料三: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红军第几次反“围剿”中?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此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二共同说明红军面临怎样的局面?使以上材料中红军局面发生变化的会议是什么?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认识。
答案
1-5DCCDC 6-10CBCBD 11-15BBCBC
16、(1)遵义会议。
(2)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7、(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遵义会议。
(3)红车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4)学习长征精神。
(5)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6)四渡赤水。
(7)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18、(1)第五次。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左”的错误。
(2)被动挨打(意思相近即可)。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精神就是长征途中的红军将士所表现出来的必胜信念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它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