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教学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教学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6 22:4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目 录

选官制度

中枢行政制度

赋税制度
雁塔题名
曲江宴饮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 ——唐·刘沧《及第后宴曲江》
唐代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赋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一时成为佳话。孟郊四十六岁才中进士,赋诗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选官制度
(一)夏商西周——世官制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诗经》
含义: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官位世袭,形成贵族政治。
局限性:重血缘,轻才能。
(二)战国至秦——军功授爵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意义:①提高军队战斗力;②打破贵族世袭,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一定程度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三)汉——察举制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程序:地方官举荐→考核→授官(自下而上推选人才)
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结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 ——白寿彝《中国通史》
积极: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局限:①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②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③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晋书·段灼传》
(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程序:中央设置中正官→中正官根据家世、道德、才能等品第人物→吏部授官
积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杜佑《通典》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初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
局限:后期被世家大族垄断,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五)隋唐至清——科举制
1、隋唐:产生和发展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初具雏形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五)隋唐至清——科举制
2、两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取士不问家世”,严查荐举,严管官僚世家子弟的考试。
严格考试制度,“锁院”(命题环节)“糊名”“誉录”(改卷环节)等,保障考试的公平性。
考试程序和内容有了明显的变革。南北分卷制度、殿试制度、以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
锁院就是在贡举考官被任命之后,立即被送入贡院或其他考试场所,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拟题、引试、考校试卷、确定等第,放榜之后,才能解禁出院,以防止请托之弊。此制自太宗淳化三年创立之后,一直沿用。
——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上》
(五)隋唐至清——科举制
3、明:八股取士
“科举考试必须按照宋儒的传注,写作教条的、死板的八股文,以功名利禄来僵化人们的思想。注重的是背诵千篇一律的高头讲章,写作与国计民生毫无关系的八股文,那些举人、进士,大多并无真才实学。这种使人别无选择的愚民政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专制。”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五)隋唐至清——科举制
4、清:废除科举制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光绪帝诏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至此正式废除了。
1904年《癸卯学制》规定教育年限:小学为九年,规划为强迫教育阶段,高等小学堂四年,中学堂五年,学生到达7岁年龄后,理应一律进入。
废除科举制的诏书
思考:科举制的影响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二则减免经济上的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助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在此制度下,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 ——《国史大纲》钱穆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宋]《神童诗》
(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积极影响:
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打破贵族垄断官场情形,促进阶层流动
保障选官的公平公正性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以儒学为核心的社会道德伦常
为世界现代文官制度提供典范
消极影响
考试内容大都局限于儒学经典,特别是八股取士,严重禁锢读书人的思想,使被选拔之人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
一定程度阻碍中国科技、医学发展(学用脱节,轻视实际才能)
官本位主义(学而优则仕)
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
时间 选官制度 标准
西周 世官制 血缘
战国、秦 军功爵制 军功
汉武帝 察举制 品行、才能、孝廉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品德、才能转为家世
隋唐-1905年 科举制 分科取士、考试成绩
思考: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和才能
选拔方式:血缘、推荐、品评演变为分科考试
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公平化、公开化

中枢行政制度
皇 帝
御史大夫
丞 相
太 尉


廷尉
少府
卫尉
宗正
郎中令
太仆
典客
治粟内史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御史大夫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秦:三公九卿制度
汉:内外朝制度
汉武帝为了加强专制集权,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议
执行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隋唐:三省六部制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大纲》
地位: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
特点意义:相权三分,加强皇权;集体议政,减少失误
分工合作,提高效率;制度成熟,影响深远
三省位置示意图

赋税制度
春秋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时期
隋唐初期
唐后期
初税亩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的合法。
编户齐民,按户收税
租调制
魏晋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土地国有制,交人口税和土地税
租庸调制
两税法
赋税制度的演变
租 田租(均田制下按丁授田,故每丁每年缴纳租税,一定程度仍为人口税)
调 按户向官府缴纳麻、布、丝绸等产品
庸 纳绢代役(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1、隋、唐初期:租庸调制
创新性
意义:以庸代役,为民制产,促进农业生产,推动了盛世的形成与发展
2、唐中后期:两税法
玄宗时期,唐朝迎来了第二个高峰期,人口加快了增长,而皇帝常常把大量土地和人民赏赐给臣下,这使得均田制难以维持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剧烈,户籍管理混乱,均田制逐步遭破坏瓦解,以丁和户为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失去基础。而此时藩镇割据,赋税征敛紊乱,地方不服从中央,民怨沸腾,中央财政困难。
——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1)背景:人地矛盾加剧,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崩溃,政府财政困难
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 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2)内容及意义
简化税收名目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财产多寡为征税标准,体现公平性
扩大征税对象,增加财政收入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3)消极影响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 · 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 ……。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认识:两税法本身并非恶法,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皇帝和官员们的私欲,法制松弛,损害百姓利益,最终葬送唐王朝。
时间 唐初期 唐后期
土地制度 均田制下,国家保证土地与劳动力的结合 社会动荡,土地兼并,均田制奔溃,土地租佃和雇佣关系发展
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兵制 府兵制 募兵制
兵制特点 兵农合一,战时参军,闲时耕种,自带武器,带有世兵制和征兵制的特点 以雇佣的形式扩充军队,对参军的士兵提供衣食,免征赋役,为职业军队
唐代的租庸调制,奠定了全国农民的生活;唐代的府兵制,建立起健全的武装;唐代的进士制,开放政权,消融阶级,促进了全社会的文化;唐代的政府组织,又把一个创古未有的大国家,在完密而伟大的系统之下匀称的、合理的凝造起来。事实胜于雄辩,盛唐的伟大,早已表明出来。
——钱穆《国史大纲》
制度创新
(上层建筑)
隋唐盛世
(经济基础)
认识:经济的发展促进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的制度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
坚定制度自信!
总结与认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