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33张PPT)-2023届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33张PPT)-2023届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6 22:4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必备知识:
1、秦的统一的原因、统一的历程(建立、开疆拓土)
2、秦巩固统治的措施、秦完成统一的意义
3、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相同点(目的、性质)、不同点(官员产生方式、划分标准、影响)】
5、郡县制的意义、皇帝制度的特点、三公的职责
6、秦灭亡的原因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时空坐标
历史阶段特征 主干知识核心词
总体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政治特征: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逐步建立;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东汉尚书台的权力增强。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文书制度、编户齐民、推恩令、中朝制、尚书台、门阀政治、察举制
经济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豪强地主经济崛起,对外贸易的丝绸之路开辟。 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均田制、江南开发、丝绸之路
思想文化特征:从推崇法家、奉行黄老思想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 焚书坑儒,黄老思想、尊崇儒术、佛教、《史记》
真题引领
1.(2022山东卷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C
2.(2022年湖北卷2)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
3. (2021年江苏卷1)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 )
A. 魏律成为秦吏准绳
B. 强制耕战成效显著
C. 秦国实行以吏为师
D. 抑商思想影响渐广
D
真题引领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17 浙江 汉承秦制;
2018 海南 汉承秦制
2019 【Ⅱ】24·通过水利工程考查秦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上海 秦长城防范匈奴
浙江 考查对秦统一文字的作用的解读
2020 浙江 长城和著名水利工程(空间布局);
2021 2022 浙江 秦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郡县与封建的区别及郡县制的作用
山东.从秦汉相马术的发展考查了秦汉史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匆匆那年,考过什么
高考考向分析?
1、从时空观念的素养出发,考查秦统一的过程,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疆域奠定的意义。
2、联系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的具体史实,从历史理解角度考查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3、从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角度考查秦朝面临的社会问题、解决措施及历史评价。
4、梳理秦朝文化特征,在特定的时间框架下评析秦朝文化成就。
问题一: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
分期
楚汉之争
王莽篡权、农民起义
总特征:
①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的确立。
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一、秦统一全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1)必然性:
①经济:
②政治:
③民族:
④人心:
(2)可能性:
⑤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实力,国力跃居诸侯之首。
⑥嬴政雄才大略。
1、统一原因
封建经济发展;
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出现统一趋势;
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兴起,为统一提供制度条件;
民族融合形成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
长期割据混战,人民渴望统一;
思考:图中“前221年秦边界”和“政权部族界”相比,秦朝疆域有何变化?
2.秦统一的过程
东方:远交近攻,灭六国
课本P16
南方:征服南越、西南夷,
修灵渠,设岭南三郡
北方: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北抵长城
南濒南海
东达大海
西到陇西
疆域空前辽阔
问题二:秦如何实现疆域“大一统”?
2、统一过程
(1)向东:BC230年——BC221年,东灭六国;
(2)向北: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3)对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设置三郡;
(4)对西南: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
3、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4、秦统一的意义:
(1)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2)修建直道、驰道、建立全国交通网;
(3)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
(4)整顿社会风气。
①政局:
②经济:
③中华文明:
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
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问题三:秦朝如何实现政治“大一统”?
秦朝政治体制
中央
地方
最高统治者
中央行政机构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概念 内涵 具体表现 体现关系 对立概念
专制 主义
中央 集权
1、基本概念
政体形式(决策)
国家结构
一人或少数人独裁
(君主专制)
国家政权集中于中央
君与臣
中央与地方
民主
地方分权
2、形成原因
经济根源:
政治需要:
思想理论:
其他:
封建小农经济是其产生的经济基础。
建立中央集权政治既是封建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法家思想奠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宗法制分封制的逐步瓦解,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3、内容:
(1)皇帝制度: ①特征:
②影响: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皇权的独断性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政治决策。
皇帝的个人素质直接决定政局是否稳定。
(2)中央——三公九卿制
① 特点:
分权而设、相互牵制、分工明确、互不统属;
丞相位高权重;
家天下
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权归皇帝;
② 参政方式:朝议制度(大臣讨论,皇帝裁决)
(3)地方——郡县制
①起源:
②内容:
③特点:
④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
A.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B.郡下设县或道,县下设乡、里和亭。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 郡县长官皇帝任免;
C. 地方官员分工明确。
A.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B. 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C. 为后来两千年的地方政治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4)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5)文化政策:焚书坑儒
考点直击:三公九卿制的实质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职能细化,各负其责
A
朝议制度
概念:朝议制度是指皇帝临朝听政与朝会日期的制度。
朝议制度的利弊:
利:大臣们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弊:对君权的制约作用大小与皇帝个人的品质有关,缺乏政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秦朝时始设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经过皇帝裁决方能施行。朝议制度的优势在于(  )
A.确保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有利于皇帝决策集思广益
C.通过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D.起到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据材料可以推知( )
A.君主专制受朝议传统反制
B.君主懦弱致秦朝二世而亡
C.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
D.朝议制度能减少决策失误
B
A
史料:(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自的主要政治制度。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君主中央集权制度。
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 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传承 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 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历史 评价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但地方没有自主权,发展受限制,也便利统治者的暴政
1.随着秦国不断占领六国地线秦国原有的地万官僚体系随之不断扩张。而且,地方官官僚在长期发展中,各自形成了很大的势力范围,不容许世袭贵族通过分封制来染指其利益。这形势
A.导致世袭制度不断走向灭亡 B.催生了郡国与封国并立局面
C.促成了郡县制的实行与推广 D.埋下了秦朝短暂而亡的祸根
2.秦统一后,对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一做法
A.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
B.体现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
C.有利于对城市人口的行政管理
D.体现了按“犬牙交错”划分的特点
C
考查视角1:郡县制的出现
考查视角2:郡县制的划分原则
A
注意:秦郡的划分遵循山川形便的地方行政区划;元朝的行省制按照犬牙交错的地方行政区划
重点拓展
3.秦朝郡守在治理本郡时,在不和国家法律冲突的前提下,可以制定些符合本郡实际的地方法规,这种地方性法规被称为“条教”,在本郡范围内与国家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这说明,秦朝(  )
A. 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B. 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C. 初步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考查视角3:郡县制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
虽然秦朝郡县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分权
4.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前几代分封因血缘关系近,尚能维护中央权威,越往后血缘关系越淡泊,越不能控制,导致中央权力下降,诸侯王即使不合格也不能罢免;而郡县制官员由皇帝任命,以法治及皇权来维护,不合格官员可以随时撤换。这表明
A.郡县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分封制不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C.分封和郡县是完全对立的制度 D.皇权传承不再受血缘关系制约
考查视角4:郡县制的作用
A
重点拓展
探究: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重点问题突破
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
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生产活动;
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并创造辉煌的农耕文明。
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
有利于推动文化的整体发展,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政治:
经济:
民族:
对外:
文化:
积极:(前期)
消极:(后期)
探究: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重点问题突破
政治:
经济:
思想:
消极:(后期)
易造成决策的随意性和行政的专断,滋生腐败和暴政;
形成长期的人治传统,不利于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
维护小农经济模式,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最终阻碍社会进步;
造成思想独尊和文化专制,阻碍思想解放及科技文化进步;
血缘政治— 宗法分封制----世卿世禄制(世官制)—贵族政治—地方分权
周秦之变
地缘政治: 郡县制 —— 军功爵制 科举制——官僚政治 ——中央集权
来源:血缘宗法制下的世袭。
代表:宗族;
贵族政治
来源:官吏的选拔与任命。
代表:政府和皇帝。
官僚政治
秦朝对先秦政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秦统一 纲要与选修的融合 秦朝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25
政治 民族关系 思想 经济
措施 (1)根本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朝议制(确立专制主义) (3)地方:郡县制(确立中央集权) (4)行政制度:文书制度 (5)选官制度:军功爵制 (6)官员考核制度:上计制 (7)基层管理制度:乡里制度 (8)法律:严刑峻法 (1)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1)思想: 以法家思想治国;“焚书坑儒”(思想控制)。 (2)文字: 统一小篆 (3)教育: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1)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和五尺道,开凿灵渠
(2)统一货币(秦半两)、度量衡等
(3)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1)秦朝的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国家治理能力增强)
(2)秦朝的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考点预测:经济的统一
秦汉时期按户征收的户税包括:一
是按户征收的“户赋”;二是按户
征收的“户刍”。户赋征收的物质
形态是实物,户刍征收的物质形态
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然不同,但
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
这表明,秦汉时期
A.土地兼并的盛行
B.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
C.小农经济的确立
D.白银成为主要的流动货币
根据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秦朝法律规定:官府收钱,无论钱好还是坏,都要收;百姓买卖用钱,好坏也要收,不许区别对待。这一规定(  )
A.体现了地方财政受法律限制B.有利于实现全国货币的统一C.源于秦朝青铜冶炼技术落后D.损害了国家法定货币的尊严
严密的户籍制度
统一的货币政策
B
B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9/5/2022
统一度量衡
车同轨
修驰道、直道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度
统一天下
击匈奴
筑长城
征岭南
通灵渠
统一货币
编制户籍
秦律
巡游疆土
书同文
行同伦
追思:秦朝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你认为哪一项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
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②求仙访药,动众巡游
③开疆拓土,修筑长城
④徭役沉重,刑罚严苛
⑤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其中成年男丁大约450万。
·北伐匈奴,征调30万男丁,
·修筑长城,征用40万民夫,
·戍守边境,率30万民众常驻河南地,
·秦始皇陵,动用徭役、刑徒70多万人,修筑30多年,
·阿房宫和秦始皇陵,动用100多万劳力,
·秦直道,动用数10万军工、民工突击修筑。
1.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
伐无道
诛暴秦
3、丧失统一
——思秦的暴政与急速灭亡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BC2070
BC1600
BC1046
BC771
BC476
BC221
秦朝
BC207
BC202
BC206
秦建立
秦灭亡
楚汉之争
西汉
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刘邦 项羽
进驻咸阳,“约法三章”,废秦苛法 进入咸阳,放纵部下烧杀抢掠
广纳人才,势力壮大 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分封失当,缺稳固根据地
取得胜利,建立汉朝。 最终失败,乌江自刎。
得民心且顺时代潮流者得天下
2.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三、丧失统一
——思秦的暴政与急速灭亡
1.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多次东巡,其中关东是巡游的重点地域,每次都抵达东海之滨。他首次东巡最为隆重,登临泰山等文化名山、举行封禅大典、立碑刻石以颂秦德。秦始皇第四次东巡时,曾举行祭祀舜帝和大禹的典礼,祭拜华夏先王。由此可知,秦始皇东巡( )
A.旨在学习齐鲁先进文化 B.消弭了关东士民的敌对情绪
C.扩大了秦朝的统治疆城 D.利于建构秦王朝的国家认同
D
随堂检测
2.由于秦之统一,从前华夏夷狄之分而治之之局面亦随即消融,而成为一个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全国人民生活于同一版图,沐浴于同一文化。这主要说明秦的统一( )
A.使各民族生活习俗趋同
B.扩大我国疆域并形成基本格局
C.促使我国人口数量增加
D.使中华民族遂融凝会合成一体
解析:A.本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我国的版图趋于定型,故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我国的人口数量增加,故排除;D.根据“成为一个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全国人民生活于同一版图,沐浴于同一文化”得出秦的统一使得我国各民族凝成一体,故正确。故选:D。
D
随堂检测
3.秦将岭南以南的桂阳县划归长沙郡,同时将岭南以北的镖城划归岭南的象郡。秦如此划分的目的是( )
A.加强对岭南地区的控制
B.推动岭南地区经济开发
C.便利地方政府施政管理
D.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秦加强对地方控制。选择A:材料反映了秦划界故意打破山川形便,目的是避免地方势力借岭南地理屏障割据叛乱。除B:材料与开发岭南地区的经济无关。排除C、D:材料中的措施不利于地方政府施政管理,D是客观影响,不是主观目的。
A
随堂检测
4.(2022 山东淄博 三模)封泥是古代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印章的泥块。如图所示是出土的秦代封泥,它可以印证当时
齐郡守丞 临淄丞印
A.书法艺术成熟 B.实行郡县制度
C.文字实现统一 D.印章文化发达
B
5.(2021 江西丰城)柳宗元指出:“秦之所以革之者(指废分封行郡县),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据此可知,郡县制下的“公天下”
A.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削弱了士族的特权地位
C.导致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A
随堂检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