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共20张PPT)-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共20张PPT)-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6 23:1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大漠孤烟直关山入中华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CONTENT
目录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及边疆治理
学习任务1: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演变历程
学习任务2:主要统一王朝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胡服骑射」——民族融合第一次高潮
秦朝 北逐匈奴 修筑长城 南抚夷越 设立三郡
汉朝 北方—匈奴 和亲→武力「武帝卫青霍去病‖东汉窦宪」
西北—机构 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屯田戍边
东北—乌桓设立机构护乌桓校尉
五胡内迁 衣冠南渡「孝文改革 江南开发」——民族融合第二次高潮
宋与民族政权并立「南北面官 回回形成」——民族融合第三次高潮
学习任务1: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演变历程
秦汉
前211—220
春秋与战国
前770—前221
魏晋与南北朝
220—589
五代辽宋夏金元
907—1279
隋唐
581—907
明清
1271—1840
‖民族政策演变
隋朝 边疆推郡县制 豪酋任郡守县令「北方附 岭南册封冼夫人达流求」
唐朝 边疆机构大都护府 都督府 羁縻州[民族首领担任都督 州刺史 ]
北—突厥回纥设安北 单于 安东都护府‖西北—安西 北庭都护府 西—吐蕃和亲会盟 文成 金城公主入藏‖西南—南诏 册封南诏王
明朝 卫所和土司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北—蒙古 卫所 修长城 设“九边” 互市‖东北—女真设都司 卫所
西南—设土司‖西藏敕封 “王”“法王” 都司和贡赐茶马贸易
清朝 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 奠定现代中国疆域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北方—漠南蒙古 联姻 行盟旗制‖西北—漠西蒙古军事平叛准噶尔
西藏—册封达赖 班禅” 设西宁 驻藏办事大臣‖西南—改土归流






典客 典属国
大鸿胪
礼部 鸿胪寺
宣政院
(佛教藏族事务)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文字翻译人才)
理藩院
含光门
鸿胪寺位于门东侧

北逐匈奴 修筑长城
南抚夷越 两广设郡
‖民族政策演变
西汉
和亲:昭君出塞
军事:卫青 霍去病北击匈奴;窦宪大败北匈奴刻《燕然山铭》
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戍卒屯田

西
东北
护乌桓校尉
屯田戍边
《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民族政策演变

突厥 吐谷浑 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顺

岭南
册封百越
“岭南圣母”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流求
三次派人抵达
边疆因俗而治
推行郡县制
「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册封民族首领
‖民族政策演变


安南都护府

安北都护府
单于都护府
西北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东北
安东都护府
册封南诏
和亲 文成金城
会盟 长庆会盟
玄宗册封
大祚荣“渤海郡王”
玄宗册封
骨力裴罗“怀仁可汗”
羁縻府州
「笼络和控制」
唐设置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边疆管理机构
羁, 马络头也;縻,牛蚓(牛绳)也。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
‖民族政策演变
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其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庶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西域
北庭都元帅府
宣慰司
东北
云南
设行省
征发赋税
西藏
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
领宣政院事
台湾
澎湖巡检司

元朝民族政策
一方面“行汉法”
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制)
‖民族政策演变
元代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的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历史纵横】
元朝对边疆成功统治纲要上p58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jimi)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鸭绿江

修长城 置“九边”重镇 开放马市
西北
东北
都司 卫 所
女真族
设卫
赤斤蒙古 沙州 哈密
西南
设土司
西藏
敕封“法王”
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
贡赐茶马贸易
明朝卫所和土司
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
按时进贡土物
接受征调军队
(羁麋性质)
‖民族政策演变
青海
西藏
办事大臣
册封活佛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将军辖区
西南:改土归流
平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内蒙古盟旗制
康熙平台湾1684台湾府
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
‖民族政策演变
‖民族政策演变
西北——新疆
汉朝 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前60年正式国土
屯田戍边
唐朝 安西 北庭都护府
清朝 伊犁将军1762年—1912年
新疆行省1884年—1912年
民国 新疆省1912年—1949年
新中国 1955年改设民族自治区
西南——云贵川
秦朝 巴郡 蜀郡 修五尺道 设官吏 短暂掌控滇东北
汉朝 武帝先后置七郡 以夷治夷“西南夷” 成为中国法定疆域
唐朝 册封南诏王
元朝 云南行省——宣慰司等土司
明朝 贵州改土归流
清朝 云南四川改土归流
思考: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有何特点?
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特点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
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奠定
横向 “以夷治夷”“因俗而治”
汉朝 西域都护府
唐朝 大都护府「羁縻州府」
元朝 土司制度
明清 卫所
纵向 中央对边境管理渐趋加强
汉朝 设置郡县 以夷治夷
唐朝 册封都护府「羁縻州府」
元朝 行省制「与内地一体化」
明清 改土归流
经济文化交流交融持续不断
唐朝马市 宋代榷场 明朝互市
中华民族与梁启超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首次提出“中国民族”概念
1902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首次提出“中华民族”一词
1905年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多元混合为一家。
‖民族政策演变
西部——西藏
材料一:忽必烈根据西藏地区特殊情况,采取扶植宗教势力帮助自己进行统治的政策,亦即“因其俗而柔其人”。由于宣政院设在大都,历任帝师也在大都供职,所以,关于西藏的僧俗上层人物经常往返于大都。——《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
材料三: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西藏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其地位“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达赖、班禅“灵童转世”按照“金瓶掣签”制,当众抽签听选,由驻藏大臣亲临监视,再呈请中央政府批准,方为有效。——《中国古代史》下册
思考: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有何特点?
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特点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
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奠定
横向 “以夷治夷”“因俗而治”
汉朝 西域都护府
唐朝 大都护府「羁縻州府」
元朝 土司制度
明清 卫所
纵向 中央对边境管理渐趋加强
汉朝 设置郡县 以夷治夷
唐朝 册封都护府「羁縻州府」
元朝 行省制「与内地一体化」
明清 改土归流
经济文化交流交融持续不断
唐朝马市 宋代榷场 明朝互市
中华民族与梁启超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首次提出“中国民族”概念
1902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首次提出“中华民族”一词
1905年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多元混合为一家。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清·万国来朝图轴局部
学习任务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发展演变的历程
学习任务2: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体制
温故知新:历代丝绸之路排序(关注地图有效信息)
‖对外交往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罗马」抵达波斯湾

751年怛(dá)罗斯战役
唐朝败于大食「阿拉伯帝国穆斯林」

郑和航海抵达东非
学习任务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程变化
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甘英出使大秦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
造纸术传到大食「阿拉伯」
海路活跃「日本遣唐使井真成」
海上丝路发达「广州 明州 泉州」
陆路交通阻隔
海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
郑和下西洋 后逐步闭关锁国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骗租澳门
民间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太平洋贸易」
利玛窦传教来华
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
郑成功收复台湾
乾隆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协商通商失败
闭关锁国「广州一口通商“十三行” 」
汤若望来华传教
思考:郑和航海后,明清对外关系逐步走向闭关锁国,中国面临着那些内外来压力?
外部
倭寇骚扰东南海疆
欧洲殖民扩张威胁
内部
封建小农经济缓慢
政治君主专制强化
理学思想日益僵化
外交朝贡体制落伍
‖对外交往







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常骏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
‖对外交往
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明史》
思考: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体制朝贡体制有什么特点?与西方条约体系下的近代殖民扩张有何不同
中国朝贡体系特点
政治目的 “厚往薄来” 无以为继
西方条约体系特点
经济目的 “平等交换 ” 持续扩张  
学习任务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体制
朝贡体制
朝,就是指臣下觐见君主;贡,就是指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
朝贡最早是先秦时期形成的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关系的表现,但在秦汉以后被推广运用到处理与域外关系上,成为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汉朝时,中外交往中的“朝贡体制”便已形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王溥《五代会要》卷18《诸司送史馆事例》
根据材料分析鸿胪寺官员的职责?
处理民族和对外事物
‖对外交往
1648年维斯特法利亚体系建立 国际法体系建立
1689年中俄订立平等的《尼布楚条约》
乾隆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协商通商失败
1840年中英签订不平等《南京条约》
1861年总理衙门建立
1884年越南摆脱中国
1895年朝鲜摆脱中国
1901年总理衙门改外务部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关税自主
1949年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晚清外交转型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自我确认。另一方面,无论是沙俄,还是西欧列强,皆是清朝以前中国历代王朝从未经历过的强劲敌手,在此情况下,外来的欧洲式的领土、主权与国际法的概念,即作为各国相互关系准则的对于领土、主权与国际法的界定,帮助清朝确立了中国领土管辖范围的明确界限,而清朝以前的中国传统王朝对于那些鞭长莫及的疆土,一直满足于模糊不清的分界线,始终处于想象之中。——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清政府是如何从朝贡体系逐步走向近代外交的?
遣唐使
马可波罗来华
本课小结(时间轴)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