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7 09:4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中国
古代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上
导入新课
说说你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印象?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隆中对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东汉
三国时期
(220-280)

220

221

222
西晋266-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朝统一
北朝(439-581)
大一统秩序崩溃:大动荡、大分裂政权更迭、区域开发与民族交融
再造大一统:大一统的发展与兴盛
大一统的
建立与巩固
单元预览 时空坐标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
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南朝(420-589)
一场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大主题:政权更迭、民族交融
两大对峙:魏蜀吴三国鼎立、南北朝对峙
三大特征: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南方得到开发、民族交融加强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的成就。
1、时空观念: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2 、史料实证: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
3、历史解释: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国两晋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学习目标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国家统一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 华夏认同
秩序崩溃
西晋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1、三国鼎立之势
魏:公元220年,曹丕
汉:公元221年,刘备
吴:公元229年,孙权
263年 曹魏权臣
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
吴,完成统一
思考:哪国最有实力完成统一?
三国实力对比表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帝曹髦
秦汉常态
三国鼎立
一、秩序崩溃
时空观念
思考:学者认为“西晋是低质量的统一”,结合教材和地图找出论据。
政治动荡,秩序大乱
西晋统一36年八王之乱15年
2、西晋的短暂统一与灭亡
一、秩序崩溃
秩序崩溃 核心素养落实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
晋惠帝司马衷毫无执政能力,百姓无粮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百姓无粟米充饥,他说何不食肉糜
少数民族内迁
北民流亡南迁
宗室争夺中央权力
时空观念
秩序崩溃
3、东晋
秩序崩溃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结合p30“历史纵横”,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政治:衣冠南渡 士族专权
历史解释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何为士族?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东晋 司马睿 317年—420年 建康
南朝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建康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秩序崩溃
4、南朝
秩序崩溃
六朝:
吴、东晋、宋、齐、梁、陈
(定都建康—南京)
尽管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点,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
——《新编中国史》
历史解释
政治:政权更迭频繁、均定都建康
时空观念
秩序再造
1、东晋与南朝
二、秩序再造
经济:
观察对比: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有什么变化?
汉代手工业分布图
魏晋南北朝经济形势图
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1: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鄠、杜(指北方)之间,不能比也。…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南方发展条件优越
北民南迁
民族迁徙和交融的结果
魏晋南北朝经济形势图
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
统治者的开发和经营
秩序再造
1、东晋与南朝
二、秩序再造
经济:
思考: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和成就?
回归大一统的力量之一:经济内驱力——地域认同
史料实证
魏晋南北朝
唐安史之乱后
南宋
奠定基础
(南方开始发展)
继续南移
(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秩序再造
二、秩序再造
史料运用:利用考古资料,完善文献中对此时期经济特征的叙述。
《北魏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彩画漆屏风》
《北齐仰覆莲青瓷尊》
手工业
甘肃《胡人耙田壁画砖》
农业
北方经济在不断发展
南北经济共同发展
秩序再造
十六国与北朝
二、秩序再造
史料实证
秩序再造
1、东晋与南朝
二、秩序再造
疆域:
北边疆界逐步退缩,控制区域逐渐缩小、在南北对峙汇总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思考:十六国北朝政权发展呈现何种趋势?
后赵太子“使文武皆跪立”,成汉之主李寿“人有小过,辙杀以立威”。十六国北朝在“胡化”和“汉化”的交替之中,孕育出了强大的皇权。…北朝异族政权具有政治复兴更大动量,帝国以北朝为“出口”而走向隋唐盛世。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东晋
士族专权
皇帝垂拱
隋唐
大一统的皇权政治
南朝士族衰落,皇权重振
北方异族皇权强化
秩序再造
2、割据政权——皇权强化
二、秩序再造
回归大一统的力量之二:政治推动力——制度认同
问题探究
北方统一南方大势已定
东晋
士族专权
皇帝垂拱
隋唐
大一统的皇权政治
南朝士族衰落,皇权重振
北方异族皇权强化
秩序再造
2、割据政权——皇权强化
二、秩序再造
请仔细观察以下三幅地图,发现有什么不同?
魏晋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直至占领北方地区,形成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十六国局面。内迁的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不断融合,但民族隔阂仍广泛存在。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秩序再造
3、民族交融
秩序再造
问题探究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西晋]江统《徙戎论》
胡汉对立
刘聪(匈奴汉赵政权的皇帝)“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少数民族学习汉制,差异缩小,隔阂仍存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孝文帝改革
推动民族交融
秩序再造
3、民族交融
秩序再造
回归大一统的力量之三:民族向心力——华夏认同
秩序再造
3、民族交融
秩序再造
北魏
东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6年)
北齐
(550年—57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576年
588年
576年北周灭北齐
581年杨坚代魏
建立隋朝
588年隋灭南陈
统一全国
回归大一统的力量之一:
经济内驱力——地域认同
回归大一统的力量之二:
政治推动力——制度认同
回归大一统的力量之三:
民族向心力——华夏认同
秩序再造
蜀汉降服南中
五胡内迁
衣冠南渡
江南开发
十六国汉化
孝文帝改革
三国
西晋
东晋
东晋南朝
十六国
北魏
北民南迁——
劳动力、生产工具、技术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较为和平
统治者轻徭薄赋
农业、手工业发展
曹魏:权臣篡位
西晋:宗室诸王叛乱
东晋:士族专权
北方异族皇权强化
民族融合的途径: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往来、改革、战争
本课小结
秦汉(建立、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再造) 隋唐(重生)
大一统
经济重心在北
华夏族群
分裂动荡,秩序混乱
皇权回归,专制强化
—制度认同、政治推动力
江南开发,南北趋衡
—地域认同、经济内驱力
交往交流,民族交融
—华夏认同、民族向心力
重回大一统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中华族群扩大
政治之变:
经济之变:
民族之变:
典型例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要“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 )
A.民族隔阂已经完全消失
B.中原文明的影响力较大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材料“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认可,这表明中原文明的影响力较大,故B项正确;
A项中“完全消失”的说法学 与史实不符
材料没有涉及与农耕经济相关的内容,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北方地区的统一问题,故D项错误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