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导入新课: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语言建构
与运用
审美鉴赏
与创造
文化传承
与理解
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体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
“亚圣”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学“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
人生经历:早年受教——游说齐宋——回邹赴媵——奔赴魏国——二度奔齐——再游宋国——去宋赴鲁——讲学著书
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该书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孟子》思想
仁政思想:救民 无敌 民心归服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与民同乐 尊贤使能
性善论:孟子所说的“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价值意义的性。
文本探究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并翻译句子,不要看课本。
2.请根据文章内容,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3.赏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疑难点
要求:组内成员积极参与解决问题
手中拿笔,及时更正,标记好组内疑难
精讲评析
写作特点:
1.文章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论证结构)
本文开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导出用“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接下来,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展开进 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是人的本能。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分析,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论述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2.文章善于运用论证手法。
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强调了人性本善及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形象生动,论证灵活。如文章列举的“孺子将入于并”的例子,以及文中由“犹”“若”引出的比喻论证,成功有力,使整篇文章逻辑严谨,一气呵成。
3.论证语言
①比喻说理,生动形象
(孺子入井、“四端”与“四体”)进行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更易接受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
②排偶句式,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富雄辩色彩。其所要表达的“性善论”的基本思想也清晰明了,使人印象深刻。
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将文章分为三层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参考: 第一层(是什么):提出问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有不忍人之心能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
第二层(为什么):分析问题,举例论证,举孺子将入于井而人惊惧哀痛的例子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皆有四端。
第三层(怎么办):解决问题,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假设论证说明“四端”扩而充之可以治国平天下。
研究论辩艺术
任务一:用思维导图描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过程
提出论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举例
孺子将入井
排比
犹四体
比喻
四心—四端
可行不忍人之政
对比
扩充“四端”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应有“四端”
若火、泉
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解决问题
研读文本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即怜爱别人。
(2)斯:才
(3)运:运转,转动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思考探究一:分析开篇的推论
仁心
明确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政
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结合先王“仁政”,得出因“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政”的结论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能轻松自如地治理好天下。
研读文本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1)怵惕恻隐之心:惊骇怜悯的心理。
(2)内交:结交。内同“纳”。
(3)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取。
(4)恶:厌恶。
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
思考探究二 :如何看待“孺子”举例
举例论证:以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
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研读文本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是:代词,这、此
(2)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3)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4)辞让:谦逊推让。
(5)端:萌芽,发端。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思考探究三 :如何理解四心: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本心即是向善的力量。
研读文本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四体:四肢。
(2)贼:伤害。
(3)然:通“燃”。
(3)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4)保:安定。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