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雅安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5 22:30:56

文档简介

雅安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测试
语文试卷 教师版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试卷说明:
1. 满分100分,建议时长90分钟;
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到相应的答题区域。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共 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立 碑
朱顺社
王家滩的王圣老汉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跑了三道街,问了五次路,拐了八道弯,傍晚时分,才找到县自然资源局周英汉局长的家门。
王老汉想批一块地。他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亮立一座碑。吴亮亮是县里的下派干部,任王家滩村支书三年多,在一次防风治沙的会战中,突然倒在工地上……走时不到四十岁。
王老汉敲敲门,里面没人应。他原地转一圈,在门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他知道当局长工作忙,下班晚很正常,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嘞!
要说批地,本该是村干部们办的事儿,可这些年轻人没耐性,到自然资源局找两趟,被建设用地股长一番道理顶回家,从此打了退堂鼓。王老汉了解情况后,主动把这事儿担起来。他知道自然资源局里人多,有话不好讲,就直接找到周局长家里来。他就不信,把立碑的理由讲明了,周局长会不同意。难道这件歌功扬善、顺乎民意的好事儿也办不成?
哼,俺王老汉年轻时也当过村干部嘞!什么世面没见过?等俺把地批下来,让后生们也知道啥叫宝刀不老!
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王老汉既困又乏,上下眼皮直打架。
“老乡——醒醒,这样会着凉的。”
“俺……没睡。”王老汉揉揉眼,面前站着一位中等身材、齐耳短发,三十 七八岁的女人,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蔬菜的塑料袋。
“您找谁?”
“俺找周局长,”王老汉见女人拿钥匙开门,心想,这位一定是周局长太太,便问,“周局长他还没回来?”
“老乡,您是哪个村的,有啥事儿?”
“俺是王家滩的,找他有紧要的事儿。”
“王家滩的?哦,快进屋说吧。”
王老汉将半袋花生从自行车上拿下来,提到屋里放在门角的凳子上。客厅面积不大,陈设简陋,一对沙发样式老旧。墙角摆放着一些测量器材和图标。王老汉见了心想,当局长的居住条件也不咋样,还不如俺农村人住的大瓦房宽敞!
“您来家里千万不要带东西!”女人将一杯热茶放在王老汉面前,关切地问,“王家滩的乡亲们都好吧?”
“好,好,你到过我们村?”王老汉心里暖暖的。
“没有,你们村是有名的小康村嘛!”女人转过话头,“老人家,您有啥事儿,慢慢说。”
“这个……”王老汉见女人举止大方,心想,这位局长太太一定是个说话算数吹风管用的人,便试探着说,“其实……对你说和对周局长说都一样:俺想批一块地。”
“批地干啥?”女人一愣。
“王家滩村民想为故去的支书、县里下派干部吴亮亮立座碑。”
“为啥给他立碑呢?”女人摇摇头说,“老人家,立碑这事不是随便可以做的,也不是寻常人能有立碑资格的。”
“吴支书可不是平常人,他的事迹登过大报纸嘞!”说到吴支书,王老汉的话就滔滔不绝,“吴支书在王家滩村任职三年多来,带领群众修路打井、植树造林,多方筹款建起了幼儿园、养老院。过去村民们赶集上会行走不便,现在进城一路畅通;过去村民们吃不上新鲜蔬菜,现在种植了蔬菜大棚;过去村里孩子上学不便、老人养老无门,现在不用出村就能解决。他办的好事儿数都数不完。王家滩村民脱贫了,致富了,奔小康了,可是……他却早早走了,俺全村人都怀念他啊!”
“吴亮亮是个好同志!”女人深深点头,叹息一声。
“所以,王家滩的村民合计着,要给吴支书立座碑。”王老汉动情地说,“为批地的事儿,村干部们跑乡政府、跑自然资源局,可是他们都说占用耕地不能办。俺琢磨着,这件事儿必须由局长亲自批才行,于是就来找周局长,求他网开一面……”
“真难为您了,这么大年龄了,还让您跑这么远路。”
“不不……吴支书为了王家滩村奔小康,把命都搭上了,俺跑点路算啥?只要能办成这件事儿,让俺步行出国都成嘞!”
“您老先别急,大老远来了,不能让您饿着肚子说话,我给您做饭去。”
“不用不用,批地的事儿不解决,吃饭也不香。”王老汉拦住对方说,“俺看你有主见,说话肯定灵,求你一定帮忙把这事儿办成!”
“老人家,您的心情,乡亲们的心情我都理解。”女人耐心解释说,“可是您知道,节约用地关乎民生大计。现在,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耕地在一年年减少。目前,王家滩村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超过了用地‘红线’。因此,必须从严把关,保证使用土地的更加合理性。”
“俺立碑是弘扬正气,按老话说是扬善积德的好事儿,咋能不合理呢?”王老汉竭力为自己辩解。
“吴亮亮同志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分内的事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吴支书不怕苦累勇挑重担,清正廉洁为民办事儿。他捐款办学,救助孤寡老人……村民心里有杆秤,立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立碑是要他名声长存嘞!”王老汉把学到的名词都用上了。
“可是,我们不能为死去人的‘名’,不顾活着人的‘命’吧!”
“你这叫啥话?”王老汉听了压不住火气,“如果……故去的是你亲人,你还能这么说吗?”
“我,我……”女人眼含泪水,说不出话来。
“你说得不错,土地是俺农民的命根子。”王老汉眼含泪花说,“可凡事都有个特殊,吴支书为王家滩村做了那么多……就这么走了,俺们放不下他嘞!今天俺是带着全村人的心愿来的,你却说出这么不近人情的话,早知道这样,俺悔不该来求你……”
“老人家,你听我……说……”女人话语哽咽。
“啥也别说了,俺地不批了。”王老汉气冲冲边走边说,“俺回去拆房子,把房子拆光也要为吴支书腾个地方!”
“站住!”女人擦一把眼泪说,“房子是自己的,地皮是国家的,我照样有权阻止你。”
“权是管活人的,死人的事儿你别管。”
“对吴亮亮的事,我同样……有这个权,”女人泣不成声,“因为……我是……他的妻子……”
“啥啥?”王老汉心头一震,立在那里久久未语。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写周局长朴素的装扮、并不宽敞的客厅、简陋的陈设,既能表现出她廉洁 奉公的本色,也侧面表现了丈夫的一心为民,蕴含着对丈夫的一片深情。
B.王老汉毛遂自荐、充满自信,源于其对事由正义性质的确认,也和年轻时当过 村干部经历有关;周局长忍痛拒绝则源于其以国计民生为重的党性原则。
C.小说通过塑造主人公王老汉的形象,旨在批评不顾国家政策、不以大局为重的基层干部,告诉读者立碑不足为训,老百姓的口碑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D.小说时代色彩鲜明,驻村干部、扶贫护耕,奏出着时代的强音;小说传统气息浓郁,立碑颂德、感恩报恩,传达着百姓的心声;现代和传统相得益彰。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采用明暗线结构,明线是王老汉到周局长家里批地立碑被拒绝,暗线是吴亮亮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而牺牲;明暗线交织,拓展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
B.“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照应了开头周局长家的普通难寻,也营造出苍凉凝重的氛围,和小说的底色协调相应;同时还暗示了王老汉此行必然无果。
C.吴老汉的热心动情、快言快语,吴亮亮的廉洁担当,无私奉献,周局长的朴素内敛、深明大义,三个人物互相映衬、虚实相生,赋予小说丰富的内涵。
D.小说语言亦庄亦谐,既有典雅、凝练的叙写,也使用了大量朴实无华的口语,赋予人物鲜明的个性之外,也使庄重、伤感的话题有了人间烟火的温情。
3.小说在结尾处明确了“女人”既是吴亮亮妻子也是周局长的身份,这样写却并不让人感到突兀,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作品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分别体现总书记以上三点指示的。(6分)
【答案】
1.C
2.B
3.①女人的年龄和装扮和吴亮亮的年龄、品格相符;②对王家滩的熟悉和对王家滩人的关心与丈夫工作经历相符;③由“一声叹息”到“眼含泪水”“话语哽咽”“泣不成声”和丈夫牺牲相符。
4.①通过塑造干群形象为时代画像。小说塑造了以吴亮亮、周局长为代表的基层干部形象;塑造了以王老汉为代表新时期村民形象,这些形象富有新时代的个性。②通过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保护耕地等社会背景为时代立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③通过人物思想品质为时代明德。干部不忘初心,廉洁奉公、心系民生、深明大义;群众脱贫感恩、真诚质朴,彰显了时代的价值取向。
【解析】
1.C.主人公和主旨理解均有偏差。本文的主人公应该是以吴亮亮、周英汉为代表的一心为民、艰苦朴素、深明大义的基层干部形象和以王老汉为代表新时期村民形象,主旨是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讴歌,对新时代价值取向的弘扬。
2.B.“也营造出苍凉凝重的氛围,和小说的底色协调相应”错误,由文章内容可知,这篇小说的底色应该是凝重却积极的,因此“苍凉”不是小说的底色;“同时还暗示了王老汉此行必然无果”过度解读了文本,文章中“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王老汉既困又乏,上下眼皮直打架”可知,该处环境描写交代了时间,营造了伤感凝重的氛围,并没有对后文情节有暗示。
3.①依据原文“王老汉揉揉眼,面前站着一位中等身材、齐耳短发,三十七八岁的女人,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蔬菜的塑料袋”,女人的年龄和装扮和吴亮亮的年龄、品格相符;②依据原文“女人将一杯热茶放在王老汉面前,关切地问,‘王家滩的乡亲们都好吧?’”“目前,王家滩村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超过了用地‘红线’。因此,必须从严把关,保证使用土地的更加合理性”,对王家滩的熟悉和对王家滩人的关心与丈夫工作经历相符;③依据原文“女人深深点头,叹息一声”“女人眼含泪水,说不出话来”“女人话语哽咽”“女人泣不成声”,由“一声叹息”到“眼含泪水”“话语哽咽”“泣不成声”和丈夫牺牲相符。④依据原文“女人”对国家土地政策的了解,以及原文“对吴亮亮的事,我同样……有这个权”“同样”二字,可以准确判断出“女人”可敬可佩的身份。
4.“为时代画像”:本篇文章围绕王老汉为吴亮亮立碑,却遭到了吴亮亮的妻子周局长的反对展开来写,因此该篇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吴亮亮和周局长所代表的的干部群体和王老汉代表的新时代村民。吴亮亮和周局长是新时代的基层干部,王老汉是新时代的村民代表,这些形象富有新时代的个性。
“为时代立传”:通过文章中的“吴支书在王家滩村任职三年多来,带领群众修路打井、植树造林……王家滩村民脱贫了,致富了,奔小康了……”“吴亮亮同志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分内的事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可知,文章通过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保护耕地等社会背景为时代立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为时代明德”:通过文章中“吴亮亮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保护耕地来让村民致富奔小康,周局长‘不能为死去人的名,不顾活着人的命’”可知,干部不忘初心,廉洁奉公、心系民生、深明大义;而通过王老汉“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亮立一座碑”可知,群众脱贫感恩、真诚质朴,彰显了时代的价值取向。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交往
B.尝与鲍叔贾 贾:做买卖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 多:多数
D.管仲富拟于公室 拟:类似
6.下面对画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C.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D.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7. 下列对文中词语及课本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中“上服度则六亲固” 。“六亲”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亦泛指亲族、亲戚。
B.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字仲,名夷吾。
C.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
D.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是司马迁。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管仲年轻的时候,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即使常常被管仲占便宜,也始终善遇之。
B.管仲曾侍奉齐国公子纠,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后,公子纠被杀,而他自己也因此被囚禁,后被起用,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
C.“伐楚”“令燕修召公之政”“柯地盟会”以三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管仲外交方面的政治才能。
D.鲍叔牙推荐了管仲,而管仲让鲍叔牙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的下属,这种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批评指责。
9.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4分)
(2)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4分)
【答案】
5. C
6. A
7. C
8. D
9.(1)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
(2)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和曹沫的盟约,管仲就使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
【解析】
5. “多”在这里接宾语,应当以动词来翻译。“赞美”的意思。
6. 注意主语和宾语,如“鲍叔”是主语在前,“之”作为宾语在后。
7. 诸侯源自分封制,起于西周,终于西汉。
8. 不是管仲让鲍叔牙做自己的下属,是鲍叔牙自己愿意的,文章也没有说天下人对他批评指责。
9.(1)得分点:三,多次;见……于:被;不肖:不成器。(2)得分点:信,使动用法,使……信守。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随后,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做了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因此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安定,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心,(因为他)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因为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因为他)知道我不把小的过失看作是羞耻,而是把功名不显扬于天下看作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自己却情愿做管仲的下属。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能,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的说法是:“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了法度,六亲才能团结。”“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要像流水的源头,政令要顺着百姓的民心。”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废除掉。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转化为吉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三归和反坫,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
三、阅读古诗,并完成以下各题。(共 3小题,10分)
墨梅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梅”呈现出墨黑色,从诗中看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3分)
(3)请写出本诗的主旨:
(20 字以内)(4 分)
【答案】
(1)沾染到了池中黑色的水而变黑。
(2)托物言志(或象征)。
(3)借墨梅的高洁淡雅,表现了作者的淡泊超然。
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觉醒年代》第一次全景呈现了对现代中国产生划时代影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一次生动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代新文化巨人的群体形象,第一次将五四新文化( )、一往无前的时代精神表现得酣畅淋漓。
电视剧巧妙地以各位新文化运动先驱与旧文化、旧军阀的对立作为冲突,以蔡元培、陈独秀、胡适这三只“北大兔子”以及李大钊从志同道合到分道扬镳的情感关联为主线,让电视剧的所有戏剧冲突,都成为人与人的冲突,成为情感、思想、性格、道路的冲突,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 ),与这些人物一起痛苦、一起焦虑、一起选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在注重历史质感、人物鲜活的同时,还在叙事中注入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历史诗意。在故事与人物的推动中,它经常用一种情绪化的音乐、形式感的画面、诗意的空镜头、( ) 的小道具,放大、渲染、强化电视剧中那些崇高的、细腻的、悲悯的、信仰的、( )的细节、情绪和历史感,在这种诗意的“间离”中,完成了史诗品格的美学定位。《觉醒年代》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时代、特定创作方式的时代影响,但它无疑是对拉开现代中国大幕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庄严的敬礼,是对新文化仪态万千的思想遗产的慎重继承。
1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势如破竹 峥嵘岁月 别开生面 回味无穷
B.势如破竹 似水流年 别具一格 回味无穷
C.摧枯拉朽 峥嵘岁月 别具一格 意味深长
D.摧枯拉朽 似水流年 别开生面 意味深长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电视剧巧妙地以新文化运动各位先驱与旧文化、旧军阀的对立作为冲突
B.电视剧巧妙地以各位新文化运动先驱与旧文化、旧军阀对立作为冲突
C.电视剧巧妙地把各位新文化运动先驱与旧文化、旧军阀的对立作为冲突
D.电视剧巧妙地把新文化运动各位先驱与旧文化、旧军阀的对立作为冲突
1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间离”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B.翻看读书笔记,无意中看到两句话:“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C.“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装载了空间冷原子钟等14项空间应用载荷。
D.我看,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13.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答案】10C 11D 12A 13B
【解析】
10.第一处,势如破竹:形势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都随着刀刃分开了,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碍。摧枯拉朽:摧折枯草朽木,比喻迅速摧毁腐朽势力。此处突出“五四新文化”的时代精神,与“节节胜利”无关,主要应体现其“摧毁腐朽势力”的作用,应选“摧枯拉朽”。
第二处,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似水流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此处突出岁月的不平凡,应选“峥嵘岁月”。
第三处,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此处修饰“小道具”,应体现其风光不同一般,应选“别具一格”。
第四处,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意味深长: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回味无穷”不能作定语,此处应突出细节的“耐人寻味”,应选“意味深长”。
故选C。
11.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是“新文化运动各位先驱”,排除BC;二是句式杂糅,应是“把……作为”或“以……为”,排除AB两项。
故选D。
12.文中引号表示突出强调。A.表示突出强调。B.表示引用。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反语。故选A。
13.划波浪线句子用了拟人的修辞。A.夸张B.拟人C.对偶D.借代,故选B。
五、写作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的辞世带给我们巨大的悲痛。他们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留下了发人深思的话语。
吴孟超说:“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袁隆平在回答记者“三系法杂交稻你可以吃一辈子,为什么还要领衔后面的研究”的问题时说:“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搞科学研究,不断地想攀高峰。”
两位院士的话,哪一句给你带来更深的触动,让你的心灵受到更强烈的震撼?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领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材料以袁吴两位院士去世作为背景材料。
吴孟超院士的话中关键之处为“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他真的是用一生践行了这样的一句话。真正的高贵,是心里装着他人。作为医生,吴孟超不仅救治患者的病痛,更在乎患者的心理健康,吴孟超的轻轻一拍,不仅使濒临绝望的患者倍感温暖,还增强了他治疗的信心和重生的希望。他曾经对一位实习的学生说:“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点精神。你不要担心我,我是身倦心不倦,内心很充实,很快乐。我不管别人怎样,也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我,患者的需要,就是我工作的命令”。心有所想,行有所为。吴孟超不忘初心,几十年如一日,在细节中传递着温暖、力量和信心,使患者因爱走向康复,完美诠释了“温暖别人,升华自己”的深刻内涵,他是我辈学习的榜样。
袁隆平院士一辈子都奉献在杂交水稻之上,他说:“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搞科学研究,不断地想攀高峰。”我想他不断攀登的动力源于他心中的一份责任,要让中国的老百姓能够吃饱饭,没有一个人挨饿。这份初心,他一直坚守着。另外他的话也启示我们,要想取得成功,不断超越自我,必须要有一颗永不满足的心。
这里任务是需要我们就两位院士的话做出选择,选择那句给我们心灵更大触动的话来立意写作。不管选择谁均可,关键在于要做到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参考立意:
(1)用爱照亮世界,温暖人心;
(2)温暖别人,升华自己;
(3)真正的高贵,是心里装着他人;
(4)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5)人生需要不断超越自我,永不满足。
【参考范文】
用爱照亮世界,温暖人心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有常也是无常,2021年5月22日中国肝胆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回归星河。
有人说肝脏方寸之间,他仿佛是一匹老马,驮着一个个病人过河,他从医75年的生涯当中,将超过16000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我们敬佩这样的仁心医者,不仅仅是敬佩吴老精湛的医术,更加敬佩他高尚的医德,他是大写的“人”。
“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继悲痛之后,我辈最重要的就是毅然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扛起重任,不负吴老的心愿,用“爱”去“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爱是什么?爱是奉献的源泉。奉献是什么?奉献是爱的释放,一个有爱心的人就是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因为爱,所以奉献;因为奉献,所以令人感动。那位大地震中张开双臂拯救四个学生的老师谭千秋;那位为了保护战友,将别人护在了自己身下的排雷战士杜富国;那在陋巷中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无数个交织着爱与奉献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可敬可爱的人物,让国人感动,让世界感动。
是啊,“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因为爱是最伟大的力量,是人间至高无上的精神财富,是世界进步的动力与源泉。而爱心奉献是人间最为高尚的举止。
面对可怕的新冠疫情,很多医护人员,甚至是已经踏上返乡路程的医护人员,得知医疗支援的号召后,义无反顾地去做最美“逆行者”,她们冲锋在前,坚守疫线,舍小家顾大家,舍小爱成大爱,不辞辛苦,连续奋战。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挂帅亲征,操心劳力,他告诉所有人千万不要去武汉,而自己却第一时间冲向前线。
我们庆幸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国度、一个充满温暖的国度、一个充满力量的国度,而享受着爱的快乐与幸福的我们,也定会成为爱的传播者,用爱照亮世界,温暖人心,让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让受苦的灵魂尝到生活的甘甜。
1雅安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测试
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试卷说明:
1. 满分100分,建议时长90分钟;
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到相应的答题区域。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共 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立 碑
朱顺社
王家滩的王圣老汉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跑了三道街,问了五次路,拐了八道弯,傍晚时分,才找到县自然资源局周英汉局长的家门。
王老汉想批一块地。他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亮立一座碑。吴亮亮是县里的下派干部,任王家滩村支书三年多,在一次防风治沙的会战中,突然倒在工地上……走时不到四十岁。
王老汉敲敲门,里面没人应。他原地转一圈,在门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他知道当局长工作忙,下班晚很正常,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嘞!
要说批地,本该是村干部们办的事儿,可这些年轻人没耐性,到自然资源局找两趟,被建设用地股长一番道理顶回家,从此打了退堂鼓。王老汉了解情况后,主动把这事儿担起来。他知道自然资源局里人多,有话不好讲,就直接找到周局长家里来。他就不信,把立碑的理由讲明了,周局长会不同意。难道这件歌功扬善、顺乎民意的好事儿也办不成?
哼,俺王老汉年轻时也当过村干部嘞!什么世面没见过?等俺把地批下来,让后生们也知道啥叫宝刀不老!
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王老汉既困又乏,上下眼皮直打架。
“老乡——醒醒,这样会着凉的。”
“俺……没睡。”王老汉揉揉眼,面前站着一位中等身材、齐耳短发,三十 七八岁的女人,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蔬菜的塑料袋。
“您找谁?”
“俺找周局长,”王老汉见女人拿钥匙开门,心想,这位一定是周局长太太,便问,“周局长他还没回来?”
“老乡,您是哪个村的,有啥事儿?”
“俺是王家滩的,找他有紧要的事儿。”
“王家滩的?哦,快进屋说吧。”
王老汉将半袋花生从自行车上拿下来,提到屋里放在门角的凳子上。客厅面积不大,陈设简陋,一对沙发样式老旧。墙角摆放着一些测量器材和图标。王老汉见了心想,当局长的居住条件也不咋样,还不如俺农村人住的大瓦房宽敞!
“您来家里千万不要带东西!”女人将一杯热茶放在王老汉面前,关切地问,“王家滩的乡亲们都好吧?”
“好,好,你到过我们村?”王老汉心里暖暖的。
“没有,你们村是有名的小康村嘛!”女人转过话头,“老人家,您有啥事儿,慢慢说。”
“这个……”王老汉见女人举止大方,心想,这位局长太太一定是个说话算数吹风管用的人,便试探着说,“其实……对你说和对周局长说都一样:俺想批一块地。”
“批地干啥?”女人一愣。
“王家滩村民想为故去的支书、县里下派干部吴亮亮立座碑。”
“为啥给他立碑呢?”女人摇摇头说,“老人家,立碑这事不是随便可以做的,也不是寻常人能有立碑资格的。”
“吴支书可不是平常人,他的事迹登过大报纸嘞!”说到吴支书,王老汉的话就滔滔不绝,“吴支书在王家滩村任职三年多来,带领群众修路打井、植树造林,多方筹款建起了幼儿园、养老院。过去村民们赶集上会行走不便,现在进城一路畅通;过去村民们吃不上新鲜蔬菜,现在种植了蔬菜大棚;过去村里孩子上学不便、老人养老无门,现在不用出村就能解决。他办的好事儿数都数不完。王家滩村民脱贫了,致富了,奔小康了,可是……他却早早走了,俺全村人都怀念他啊!”
“吴亮亮是个好同志!”女人深深点头,叹息一声。
“所以,王家滩的村民合计着,要给吴支书立座碑。”王老汉动情地说,“为批地的事儿,村干部们跑乡政府、跑自然资源局,可是他们都说占用耕地不能办。俺琢磨着,这件事儿必须由局长亲自批才行,于是就来找周局长,求他网开一面……”
“真难为您了,这么大年龄了,还让您跑这么远路。”
“不不……吴支书为了王家滩村奔小康,把命都搭上了,俺跑点路算啥?只要能办成这件事儿,让俺步行出国都成嘞!”
“您老先别急,大老远来了,不能让您饿着肚子说话,我给您做饭去。”
“不用不用,批地的事儿不解决,吃饭也不香。”王老汉拦住对方说,“俺看你有主见,说话肯定灵,求你一定帮忙把这事儿办成!”
“老人家,您的心情,乡亲们的心情我都理解。”女人耐心解释说,“可是您知道,节约用地关乎民生大计。现在,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耕地在一年年减少。目前,王家滩村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超过了用地‘红线’。因此,必须从严把关,保证使用土地的更加合理性。”
“俺立碑是弘扬正气,按老话说是扬善积德的好事儿,咋能不合理呢?”王老汉竭力为自己辩解。
“吴亮亮同志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分内的事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吴支书不怕苦累勇挑重担,清正廉洁为民办事儿。他捐款办学,救助孤寡老人……村民心里有杆秤,立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立碑是要他名声长存嘞!”王老汉把学到的名词都用上了。
“可是,我们不能为死去人的‘名’,不顾活着人的‘命’吧!”
“你这叫啥话?”王老汉听了压不住火气,“如果……故去的是你亲人,你还能这么说吗?”
“我,我……”女人眼含泪水,说不出话来。
“你说得不错,土地是俺农民的命根子。”王老汉眼含泪花说,“可凡事都有个特殊,吴支书为王家滩村做了那么多……就这么走了,俺们放不下他嘞!今天俺是带着全村人的心愿来的,你却说出这么不近人情的话,早知道这样,俺悔不该来求你……”
“老人家,你听我……说……”女人话语哽咽。
“啥也别说了,俺地不批了。”王老汉气冲冲边走边说,“俺回去拆房子,把房子拆光也要为吴支书腾个地方!”
“站住!”女人擦一把眼泪说,“房子是自己的,地皮是国家的,我照样有权阻止你。”
“权是管活人的,死人的事儿你别管。”
“对吴亮亮的事,我同样……有这个权,”女人泣不成声,“因为……我是……他的妻子……”
“啥啥?”王老汉心头一震,立在那里久久未语。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写周局长朴素的装扮、并不宽敞的客厅、简陋的陈设,既能表现出她廉洁 奉公的本色,也侧面表现了丈夫的一心为民,蕴含着对丈夫的一片深情。
B.王老汉毛遂自荐、充满自信,源于其对事由正义性质的确认,也和年轻时当过 村干部经历有关;周局长忍痛拒绝则源于其以国计民生为重的党性原则。
C.小说通过塑造主人公王老汉的形象,旨在批评不顾国家政策、不以大局为重的基层干部,告诉读者立碑不足为训,老百姓的口碑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D.小说时代色彩鲜明,驻村干部、扶贫护耕,奏出着时代的强音;小说传统气息浓郁,立碑颂德、感恩报恩,传达着百姓的心声;现代和传统相得益彰。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采用明暗线结构,明线是王老汉到周局长家里批地立碑被拒绝,暗线是吴亮亮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而牺牲;明暗线交织,拓展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
B.“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照应了开头周局长家的普通难寻,也营造出苍凉凝重的氛围,和小说的底色协调相应;同时还暗示了王老汉此行必然无果。
C.吴老汉的热心动情、快言快语,吴亮亮的廉洁担当,无私奉献,周局长的朴素内敛、深明大义,三个人物互相映衬、虚实相生,赋予小说丰富的内涵。
D.小说语言亦庄亦谐,既有典雅、凝练的叙写,也使用了大量朴实无华的口语,赋予人物鲜明的个性之外,也使庄重、伤感的话题有了人间烟火的温情。
3.小说在结尾处明确了“女人”既是吴亮亮妻子也是周局长的身份,这样写却并不让人感到突兀,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作品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分别体现总书记以上三点指示的。(6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交往
B.尝与鲍叔贾 贾:做买卖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 多:多数
D.管仲富拟于公室 拟:类似
6.下面对画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C.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D.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7. 下列对文中词语及课本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中“上服度则六亲固” 。“六亲”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亦泛指亲族、亲戚。
B.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字仲,名夷吾。
C.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
D.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是司马迁。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管仲年轻的时候,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即使常常被管仲占便宜,也始终善遇之。
B.管仲曾侍奉齐国公子纠,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后,公子纠被杀,而他自己也因此被囚禁,后被起用,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
C.“伐楚”“令燕修召公之政”“柯地盟会”以三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管仲外交方面的政治才能。
D.鲍叔牙推荐了管仲,而管仲让鲍叔牙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的下属,这种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批评指责。
9.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4分)
(2)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4分)
三、阅读古诗,并完成以下各题。(共 3小题,10分)
墨梅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梅”呈现出墨黑色,从诗中看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3分)
(3)请写出本诗的主旨:
(20 字以内)(4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觉醒年代》第一次全景呈现了对现代中国产生划时代影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一次生动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代新文化巨人的群体形象,第一次将五四新文化( )、一往无前的时代精神表现得酣畅淋漓。
电视剧巧妙地以各位新文化运动先驱与旧文化、旧军阀的对立作为冲突,以蔡元培、陈独秀、胡适这三只“北大兔子”以及李大钊从志同道合到分道扬镳的情感关联为主线,让电视剧的所有戏剧冲突,都成为人与人的冲突,成为情感、思想、性格、道路的冲突,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 ),与这些人物一起痛苦、一起焦虑、一起选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在注重历史质感、人物鲜活的同时,还在叙事中注入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历史诗意。在故事与人物的推动中,它经常用一种情绪化的音乐、形式感的画面、诗意的空镜头、( ) 的小道具,放大、渲染、强化电视剧中那些崇高的、细腻的、悲悯的、信仰的、( )的细节、情绪和历史感,在这种诗意的“间离”中,完成了史诗品格的美学定位。《觉醒年代》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时代、特定创作方式的时代影响,但它无疑是对拉开现代中国大幕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庄严的敬礼,是对新文化仪态万千的思想遗产的慎重继承。
1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势如破竹 峥嵘岁月 别开生面 回味无穷
B.势如破竹 似水流年 别具一格 回味无穷
C.摧枯拉朽 峥嵘岁月 别具一格 意味深长
D.摧枯拉朽 似水流年 别开生面 意味深长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电视剧巧妙地以新文化运动各位先驱与旧文化、旧军阀的对立作为冲突
B.电视剧巧妙地以各位新文化运动先驱与旧文化、旧军阀对立作为冲突
C.电视剧巧妙地把各位新文化运动先驱与旧文化、旧军阀的对立作为冲突
D.电视剧巧妙地把新文化运动各位先驱与旧文化、旧军阀的对立作为冲突
1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间离”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B.翻看读书笔记,无意中看到两句话:“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C.“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装载了空间冷原子钟等14项空间应用载荷。
D.我看,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13.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写作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的辞世带给我们巨大的悲痛。他们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留下了发人深思的话语。
吴孟超说:“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袁隆平在回答记者“三系法杂交稻你可以吃一辈子,为什么还要领衔后面的研究”的问题时说:“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搞科学研究,不断地想攀高峰。”
两位院士的话,哪一句给你带来更深的触动,让你的心灵受到更强烈的震撼?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领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