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05 23:2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1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3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
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3
了解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3.6m,最深的蚁穴可以达到这个深度
35m,北京地铁的最大深度,9号线的军事博物馆站
155m,瑞典的“萨拉银矿”酒店套房在这个深度,住一晚大概需要3000人民币
212m,2004年波兰Bochnia盐矿举行的世界最深半程马拉松赛
305m,苏联为了躲避美国发明的钻地核弹B61-11在地下这个深度建了个基地
500m,掩埋核废料的深度
1000m,超级神冈探测器。日本科学家在这里探测宇宙中的中微子和质子衰变
2850m,1985年苏联人在这里进行了核试验,是迄今为止最深的地下核试验
4350m,南非的“姆波尼格”金矿是人类在地球上所挖的最深矿井
9583m,冷战期间美国的超神钻井所挖的深度
12262m,苏联的Kola超深钻孔是到达地球最深处的人造物
人类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呢?
地球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
1
地震和地震波
地震与地震波
01
地震: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一个)
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多个)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结构 Seismic wave a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earth
01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传播速度 速度较快
传播介质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质点移动 使地表物质上下震动
传播速度 速度较慢
传播介质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介质
质点移动 使地表物质左右摇摆
地震波的分类
分类 不同点 共同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纵波(P波) 较快 固、液、气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S波) 较慢 固
问题探究
1.当地球发生地震时,人们首先感觉到上下晃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答:先上下晃动。因为纵波的传播速度大于横波的传播速度。
2. 地震在海洋中发生时,坐在船上的渔民是感觉到上下晃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答:只有上下晃动。因为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态中传播,而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
1.新北市海域地震发生时,航行在太平洋附近海域的科学考察船上(  )
A.只测到横波
B.只测到纵波
C.同时测到横、纵波
D.均测量不到
B
课堂巩固
1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
33
莫霍界面
(33千米)
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
地幔
外核
内核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壳
33
莫霍界面
(33千米)
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
地幔
外核
内核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划分依据:
莫霍界面:大陆地面下33千米处,横波、纵波速度增加。
古登堡界面:大陆地面下2900千米处,横波消失,纵波速度下降。
界面:
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
地核(E-Core)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 The inner layer structure of the earth
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厚薄不一,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最厚达70千米。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地壳(Crust)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幔 The inner layer structure of the earth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
从莫霍界面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以上,占地球,总体积的80%
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幔(Mantle)
… …
… …
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软流层
Asthenosphere
软流层、地壳与板块运动 Asthenosphere, crust and plate movement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表面一个板块对于另一个板块的相对运动
这些板块,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核 The inner layer structure of the earth
地核: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34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不能传播横波
内核:固态,纵波速度增加
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地核(E-Core)
外核
内核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核 The inner layer structure of the earth
… …
… …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超强的压力将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
地核(E-Core)
外核
内核
地壳
莫霍界面
上地幔
下地幔
古登堡界面
外核
液-固界面
内核
归纳总结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
地壳 ①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地幔 上地幔 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
内核 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33
2900
5150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The outer sphere structure of the earth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岩石圈的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覆盖
1、大气圈
组成:气体、悬浮物。
作用: ①使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
② 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须的氧气。
③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 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概念: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水圈
组成:海洋水、陆地水(浅层和深层)、大气水、生物水。
作用: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概念:地表水体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3、生物圈
分布:存在于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意义: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概念:是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课堂训练
2018年1月12日,缅甸中部偏远地区发生6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据此回答1~2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2、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
D
课堂训练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据此回答3~4题。
3、岩石圈是指( )
A.①的顶部 B.②的顶部 C.①和②的顶部 D.③的外部
4、地震发生时,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
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摆
C
C
课堂训练
5.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
(2)2017年9月8日,墨西哥瓦哈卡州沿岸近海海域地震发生在_______圈,由此引发的海啸主要发生在_____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_______圈传播。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