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化学反应属于酸碱反应的是( )
A.Cu(OH)2 +2HNO3=Cu(NO3)2 +2H2O B.CO2+H2O=H2CO3
C.2KMnO4 K2MnO4 + MnO2 + O2↑ D.AgNO3+HCl=AgCl↓+HNO3
2.下列生活经验没有应用酸碱反应原理的是( )
A.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 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留硫酸
C. 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D. 用生石灰作干燥剂
3.将稀盐酸分别滴入 NaOH 溶液和 NaCl 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间均未发生化学反应 B.变化中都有新物质产生
C.混合后溶液酸碱性都不变 D.图甲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
4.稀HCl和NaOH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两者已发生化学反应,下列操作及实验现象(或结果),不能证明反应发生的是( )
A. 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B. 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
C. 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D. 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
5.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测得烧杯中溶液 pH 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所示溶液呈酸性
B.向b点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紫色
C.该实验是将NaOH溶液逐滴滴入稀硫酸中
D.c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
6.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钾溶液和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混合,所得溶液的pH( )。
A.小于7 B.等于7 C.大于7 D.不确定
7.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稀盐酸、氢氧化钠恰好都完全反应的是( )
A.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加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
C.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D.测定溶液的pH,刚好显中性
8.现有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加入过量某物质X,溶液的pH随加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X是( )
A. 石灰石 B. 熟石灰 C. 纯碱 D. 烧碱
9.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能证明两者 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
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
D.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10.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有多种。小方同学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并用图象分别描述了实验过程中的現象。其中依据图像不能对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的是( )
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11.向NaOH溶液中滴入HCl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
(1)如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每种图形表示的离子(填离子符号)。
(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3)下列物质中只有一种能与KOH溶液发生上述类似反应,应是________(填序号)。
①HNO3 ②CuSO4 ③CaCl2
12.为证明酸与碱发生反应,实验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室温下,甲同学将稀硫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稀溶液的烧杯中,利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
(1)该曲线说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B 点后溶液温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
(2)B 点对应溶液的溶质成分是________,B 到 A 的过程中溶液的 pH 逐渐减小。
(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测得反应后溶液中 Na+与 SO42-的个数比为________时,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
13.A、B两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都相同的盐酸和烧碱溶液。若将A烧杯中溶液注入B烧杯中,B烧杯中溶液的pH按图线①变化;若将B烧杯中溶液注入A烧杯中,A烧杯中溶液的pH按图线②变化。
(1)A烧杯中溶液为________溶液。
(2)两种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显________(填“酸”“碱”或“中”)性。
(3)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14.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利用温度计测出溶液的温度随加入的稀盐酸质量而发生的变化,如图所示。
(1)由图示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放热”)反应;
(2)B处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
(3)在C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4)在D处溶液里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即可推断稀盐酸已过量,请判断该推断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
15.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想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虽然无明显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试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并得出有关结论。
(1)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根据上图所示实验,当看到烧杯中溶液颜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________。
由此可确定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
(2)探究上述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
根据上述反应过程中溶液变成无色,不能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同学们又分别选取氯化钡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判断并分析: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稀硫酸过量
方案二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变红 稀硫酸过量
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方案一”或“方案二”)。请你设计一个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的实验方案,你选用的药品是________,实验可能的现象及对应的结论是________。
16.酸和破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 某同学利用图1实验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阳过程,并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胶头滴管中A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要配置50克15%的稀盐酸,需要质量分数为30%的浓盐酸________克。
(3)该兴趣小组同学推断出图3中V的值为12,他的理由是:________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
B.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
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1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氢氧化钙与盐酸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忘记滴加指示剂,因而无法判断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于是他们对反应后溶质大胆提出猜想,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该溶液中的溶质含有哪些成分?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1)【猜想与假设】猜想Ⅰ:溶液中的溶质只有________;
猜想Ⅱ: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HCl;
猜想Ⅲ: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Ca(OH)2;
猜想Ⅳ: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Ca(OH)2、HCl。
(2)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经过讨论,同学们直接得出猜想________是不正确的。为了验证余下的哪一个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又做了以下实验。
(3)【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 ________ 猜想Ⅲ不正确
②再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向里面加入适量CaCO3 有气泡生成 猜想________不正确猜想________正确
(4)有气泡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5)【拓展】还可以单独用下列哪种物质来证明上述猜想是正确的________。
A.CuO B.AgNO3 C.Cu D.NaO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18.用质量分数为5%的稀盐酸和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所示:
(1)该实验是将________ (选填“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b时,溶液中存在阴离子有 ________;(填离子符号)
(3)当加入溶液的质量a为20g时,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为酸和碱的反应,符合题意;
B、为两种氧化物发生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C、为高锰酸钾发生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D、为盐和酸的反应 ,不符合题意;
2.【答案】 D
【解析】根据酸和碱的定义进行分析,酸是离解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离解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解答】A、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酸和碱的反应,不符合题意;
B、 氢氧化钠为碱,硫酸为酸,二者反应是酸和碱的反应,不符合题意;
C、 氢氧化铝为碱,胃酸成分为盐酸,二者反应是酸和碱的反应,不符合题意;
D、生石灰为氧化钙,作干燥剂是氧化钙与水发生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D
【解析】A、盐酸与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B、盐酸与氯化钠不能发生化学反应,没有新物质生成,不符合题意;
C、混合后溶液酸碱性都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D、图甲表示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即酸碱反应的实质 ,符合题意;
4.【答案】 C
【解析】根据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分析,盐酸溶液pH小于7,能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氢氧化钠溶液pH大于7,能使酚酞变红。
【解答】A、锌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气泡,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 ,可证明盐酸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变红, 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 ,说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C、反应后溶液中有氯化钠也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不能判断反应的发生,符合题意;
D、盐酸的pH小于7,氢氧化钠溶液pH大于7, 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 ,可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B
【解析】根据反应时溶液pH由大于7下降确定该反应是将酸加入到碱的溶液中,以及图像中各点对应溶液pH确定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的进程分析。
A、a点所示溶液pH大于7,呈碱性 ,不符合题意;
B、b点溶液pH=7呈中性,向b点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紫色 ,符合题意;
C、由pH的变化可知, 该实验是将稀硫酸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不符合题意;
D、c点硫酸有剩余,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不符合题意;
6.【答案】 A
【解析】根据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分析。
【解答】由方程式H2SO4+2KOH=K2SO4+2H2O
98 112
可知,等质量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后硫酸有剩余,是所得溶液呈酸性,pH小于7,A正确。
故选A。
7.【答案】D
【解析】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镁能反应、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及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分析。
A、因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钠,加硝酸银溶液,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所以不能证明反应恰好完全,不符合题意;
B、加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 ,说明盐酸过量,不符合题意;
C、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说明氢氧化钠过量,不符合题意;
D、测定溶液的pH,刚好显中性 ,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刚好完全反应,符合题意;
8.【答案】 C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加入x后,溶液的pH先变大,再不变,然后再变大,据此对各个选项中的物质加入后的变化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A.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因此溶液的pH会增大。当稀盐酸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由于氯化钙溶液呈中性,所以溶液的pH不可能大于7,故A错误;
B.熟石灰的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因此溶液的pH会增大。当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钙与氯化钙不反应,因此溶液的pH会迅速增大,而没有不变的一段时间,故B错误;
C.纯碱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因此溶液的pH会增大。当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纯碱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这段时间内溶液的pH=7保持不变。当氯化钙完全反应后,由于碳酸钠过量,因此溶液呈碱性,pH增大,故C正确;
D.烧碱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因此溶液的pH增大。当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和氯化钙不反应,那么溶液的pH会迅速增大,没有保持不变的一段时间,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C
【解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离子的鉴别及酸性和中性溶液不能使酚酞变色分析。
A、滴入适量氯化铁溶液,若酸过量也会使溶液变黄,不符合题意;
B、酸碱恰好中和或酸过量,滴入酚酞都会使溶液不变色,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钠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为1:1,若不恰好完全反应,则一定不是1:1,符合题意;
D、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氯化钠或盐酸都会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都能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不符合题意;
10.【答案】D
【解析】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氢氧化钠会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所以沉淀要加入氢氧化钠一段时间后产生,即可说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B、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加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才产生气体,可说明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溶液蓝色程度在加入硫酸一段时间后开始发生变化,可说明开始加入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消耗,不符合题意;
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一开始即产生沉淀,无法证明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符合题意;
11.【答案】(1)OH-;Na+
(2)NaOH + HCl = NaCl + H2O
(3)①
【解析】(1) 向NaOH溶液中滴入HCl溶液时钠离子和氯离子保持不变,由图示可知,为钠离子,为氢氧根离子;
(2)该反应方程式为 NaOH + HCl = NaCl + H2O ;
(3)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硝酸属于酸,与氢氧化钾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硫酸铜属于盐,氯化钙不与氢氧化钾反应,故选 ① ;
12.【答案】 (1)反应停止,不再有热量放出,同时过量稀硫酸起冷却降温作用
(2)Na2SO4(3)2:1
【解析】(1)根据中和反应放热及热传递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分析。
【解答】(1)酸和碱反应放热, 反应停止,不再有热量放出,同时过量稀硫酸起冷却降温作用,所以溶液温度会下降;
(2) B 点时温度最高,说明氢氧化钠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对应溶液的溶质成分是 Na2SO4 ;
故答案为:(1) 反应停止,不再有热量放出,同时过量稀硫酸起冷却降温作用 ;(2) Na2SO4 。
13.【答案】(1)烧碱 (2)酸 (3)NaOH+HCl=NaCl+H2O
【解析】(1)根据向酸中加碱时溶液pH增大,向碱溶液中加酸溶液pH减小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的质量比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分析。
【解答】(1)由pH的变化趋势可知, 将A烧杯中溶液注入B烧杯中,溶液pH由小变大,说明是向酸溶液中加入的碱溶液,则A烧杯中溶液为烧碱溶液;
(2) 由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可知,氢氧化钠和氯化氢反应的质量比为40:36.5,则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都相同的盐酸和烧碱溶液混合后,盐酸有剩余,所得溶液显酸性;
(3)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
14.【答案】(1)放热(2)氢氧化钠和氯化钠(3)溶液红色恰好变为无色
(4)不合理。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氯化钠同样可以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解析】(1)如果溶液温度升高,那么为放热反应;如果溶液温度降低,那么为吸热反应。
(2)根据图像可知,此时溶液温度正在上升,即反应正在进行,根据反应的产物和反应物确定溶质种类。
(3)C点时溶液温度最高,此后温度降低,因此C点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据此分析溶液盐酸的变化;
(4)白色沉淀是氯离子和阴离子结合成的氯化银,因此只能说明溶液中含有氯离子,这些氯离子可能是稀盐酸中的,也可能是反应产物氯化钠中的,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溶液的温度升高,因此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2)根据图像可知,B点时时溶液温度正在上升,即反应正在进行,那么肯定有没有反应的氢氧化钠存在,因此该点时的溶质为:剩余的氢氧化钠和反应产物氯化钠。
(3)C点时溶液温度最高,此后温度降低,因此C点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成中性,因此观察到的现象为:溶液红色恰好变为无色。
(4)在D处溶液里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即可推断稀盐酸已过量,该推断不合理,理由: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氯化钠同样可以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15.【答案】 (1)先由无色变红,后红色褪去(或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方案二;锌粒(或碳酸钠等);若有气体放出,证明稀硫酸过量,反之稀硫酸不过量
【解析】(1)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且溶液的颜色与碱的浓度有关,即浓度越小,红色越浅;
(2)在方案一中,出现的白色沉淀肯定是硫酸钡,但是其中的硫酸根离子,可能来自于反应产物硫酸钠,也可能是剩余的稀硫酸,因此无法判断稀硫酸是否过量。鉴别是否有酸存在的方法:①加入石蕊试液,观察是否变红;②加入活泼金属或碳酸盐,观察是否有气体生成。
【解答】(1)根据上图所示实验,当看到烧杯中溶液颜色先由无色变红,后红色褪去(或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由此可确定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
(2)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方案二。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的实验方案,我选用的药品是锌粒(或碳酸钠等),实验可能的现象及对应的结论是:若有气体放出,证明稀硫酸过量,反之稀硫酸不过量。
16.【答案】(1)NaOH (2)25
(3)稀HCl与NaOH溶液反应放热,当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温度最高,且pH值刚好为7,所以图3中的V与图2中的12相对应
(4)A,D
【解析】(1)根据反应中溶液pH由小于7增加可判断滴管中药品分析;
(2)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相等分析;
(3)根据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且放热最多分析;
(4)根据图示中各点反应进程分析,先确定出反应物的用量,从而判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
【解答】(1)由反应中溶液pH的变化可知,该反应是将氢氧化钠滴入盐酸中,所以胶头滴管中药品为氢氧化钠;
(2) 要配置50克15%的稀盐酸,设需要质量分数为30%的浓盐酸 x
则50×15%=30%x x=25g;
(3)稀HCl与NaOH溶液反应放热,当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温度最高,且pH值刚好为7,所以图3中的V与图2中的12相对应 ;
(4) 图2中b点所示溶液盐酸部分反应,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 ,A正确;d点溶液为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混合物 ,B错误; 图2中c→d反应已结束,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再增加 ,C错误; 图3中e→f段温度升高,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D正确;
17.【答案】(1)CaCl2
(2)Ca(OH)2+2HCl=CaCl2+2H2O;Ⅳ
(3)溶液不变红色;Ⅰ;Ⅱ
(4)CaCO3+2HCl=CaCl2+H2O+CO2↑
(5)A;CuO+2HCl=CuCl2+H2O
【解析】根据反应后溶液中成分除生成物外还可能有反应物剩余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及鉴别的方法分析。
(1)若氢氧化钙与盐酸恰好中和,则反应后溶液中只有氯化钙,但氢氧化钙和盐酸也可能有其中一种有剩余;
(2)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 Ca(OH)2+2HCl=CaCl2+2H2O;因氢氧化钙与盐酸能发生反应不能共存,所以猜想 Ⅳ 是不正确;
(3)猜想三不正确,说明没有氢氧化钙,则加入酚酞后,溶液不变红色; 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适量CaCO3 ,有气泡生成,说明有盐酸剩余,则猜想 Ⅱ 正确,猜想Ⅰ不正确;
(4)有气泡产生是因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5)A、氧化铜能与酸反应产生蓝色溶液,正确;硝酸银与生成的氯化钙和盐酸都能产生白色沉淀,不能验证,错误;铜与盐酸不反应,不能验证,错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但没明显现象不能验证,错误;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 CuO+2HCl=CuCl2+H2O
18.【答案】(1)氢氧化钠溶液
(2)Cl-、OH-
(3)所得溶液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为2.925g。
【解析】(1)根据反应开始时溶液的pH分析溶液的滴加情况;
(2)根据b点时溶液的pH分析哪种物质过量,然后根据反应产物和过量的物质判断溶液中离子的种类;
(3)写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然后根据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计算出生成氯化钠的质量。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反应开始时溶液的pH小于7,呈酸性,因此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b时,溶液的pH>7,呈碱性,此时滴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过量,其中的溶质为反应产物氯化钠和剩余的氢氧化钠,那么阴离子为:Cl-、OH-。
(3)当溶液质量为a=20g时,氢氧化钠溶质质量:20g×10%=2g;
设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40 58.5
2g x
; 解得:x=2.925g。
1.5酸碱之间发生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