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秋天》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0-06 17:4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本单元选取了《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诗很精粹,仅三节,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分析
1、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和技能目标: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划出停顿,品味诗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操。
2、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依据以上内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情景交融的特色。
三、教法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所以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1、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诗歌,适于朗读,所以讲析文章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绘的自然美。《秋天》绘写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三幅画面组合成的流动又整合的诗意氛围。  
2、联想想像法。
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全诗以“秋”为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每一句诗都是一幅诗意的画面,学生通过对意象及组合的想像联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问题导引法。
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充分地讨论,理解诗中的意象及内容,进而从整体上把握作者对于秋天的感情。
4、比较阅读法。
将狄金森的《秋景》与课文就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的共同处比较鉴赏,使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艺术风格有更深刻的认识。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四、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2、说学法
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秋——诵秋——品秋——绘秋”进行教学的。其中我把教学重点突出在“诵秋”环节;在“品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秋(2分钟)
(背景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洋溢着欢乐的季节。)  
在音乐声中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到图片的感受,由此创设情景导入。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反复诵读,感知秋天——诵秋(8分钟)
本环节以诵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1、初读课文,师生共同完成对文中的生字词的理解。
2、教师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教师补充:诗句节奏的划分主要有两种方法:根据音节划分,即把一个音节作为一个停顿;按意义划分,即把意思上联系紧密的词或短语作为一个停顿。(在朗读时根据情况可灵活选择。)
3、学生个别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在学生中互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合作探究,品味秋天——品秋(15分钟)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五个小组,主要围绕教师给出的五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1、诗人眼中的秋天在哪里?请从诗中把它找出来。
2、请同学们想一想秋天的农家里有什么?请从诗中找出关键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带给你哪些联想?
3、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重点品味“栖息”、“游戏”、“梦寐”等词语的妙处。
4、诗人用优美的诗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具体刻画了几幅画面?你能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吗?
5、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四)发挥想象,描绘秋天——绘秋(13分钟)   
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学生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所喜欢的一幅画面。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课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描绘的图景,了解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若学生理解有不足之处,教师可以自己头脑中的图景加以引导。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悟到诗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2、 将下面这首狄金森的《秋景》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景
(美国)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五)、课堂小结(2分钟)  
1、请同学们一起歌唱秋天(看提示,背全诗)。
秋天(何其芳)
震落 ,伐木声 。
放下 的镰刀,用背篓来装 。
秋天 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 ,收起 。
芦蓬上 ,轻轻摇着 ,
秋天 在鱼船上。

草野在 ,溪水因 。
牛背上的 笛声 , 那 的笛孔,
秋天 在牧羊女的眼里。

设计意图:教师可在学生试背过程中,出示与诗文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回忆诗文,进行背诵。这可以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2、布置作业: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的能力。
3、课堂小结:何其芳诗人在这首诗里应用多种视觉描写,同时应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夏忙后农家清闲喜悦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是一个丰收的秋天,快乐的秋天,幸福的秋天,充满诗意的秋天。让我们也真诚的祝愿农村里的老百姓多过一些这样的秋天! 
六、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乡村秋景图(如诗如画)
农家丰收图(喜悦)
霜晨归渔图(悠闲)
少女思恋图(清柔)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能够摈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分析、讲授诗歌意境为主的做法,积极尝试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创设校本实例及校本意境,尽量使课堂充满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积极努力尝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以突出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我认为这也体现了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渗透。让孩子们通过读诗来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的品味诗意,领悟意境,我认为这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大语文”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