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_古代诗歌四首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_古代诗歌四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04 18:4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8张PPT。古代诗歌四首第15课观沧海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一朵瑰丽的奇笆,诗歌的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美和音乐美之中,令人陶醉。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四首诗,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短歌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名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东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作者简介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象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形成雄浑苍劲的风格。背景简介观 沧 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 临: ?
沧:
海:???? 何:
澹澹:
萧瑟:??
洪: 行:
若: ? 志:?向东登临。通“苍”,青绿色。?渤海。多么???水波荡漾的样子。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大。运行。如同。理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合作探究
①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诗歌品析叙事内容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情感观海地点和目的水何澹澹总写大海景象总写山岛景象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特写山岛之景
突出欣欣向荣景象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特写海面之景
突出惊涛拍岸景象 百草丰茂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开阔胸襟,一统中国的抱负想象之景
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景象兴味盎然,胜券在握 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伟人勃勃生机
乐观情怀席卷宇内,荡平诸侯。惊天动地 虚写实写写景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削平了北方群雄,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统一了北方。再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临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以沧海自比,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或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可惜,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小 结
观沧海
观感水、岛、树、草日月、星汉博大胸襟板书设计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沁园春·雪毛泽东拓展阅读次北固山下王湾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参与编撰《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其诗流传不多。作者简介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诗人曾往来于吴、楚之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背景简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王湾一、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二、不能解决的难点作好记录,在班上交流。三、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用自己的话讲述一句。)2、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1、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描绘的景象。(你最欣赏的画面) 3、为什么作者会起思乡之情?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研习诗歌内容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海日生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寒。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思 考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乎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开阔了。“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写景极为传神。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比较赏析:低沉、缠绵并不低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示例:“海日”两句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见行青山、绿水岸阔、帆悬海日、江春乡书、归雁




板书设计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课外拓展:请你积累思乡的古诗词。看看谁首先会背诵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人。翰林学士,左拾遗。死时年七十五岁。杜甫之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作者简介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首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最爱湖东行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尾联:①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比较阅读:你认为《观沧海》和《钱塘湖春行》最大的不同在哪里?景 情钱塘湖春行赞美
喜爱景感水、云、莺、燕花、草、杨、堤最爱湖东行不足板书设计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拓展延伸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散套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 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作者简介 马致远仕途不如意,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连接在一起。作者倾注笔端,用心苦吟,写出许多“叹世”之作。《天净沙 秋思》就是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凄婉的曲子。背景回望枯藤:
老树:
昏鸦:深秋,萧索,暗淡黄昏,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小桥流水人家 写了哪九种景物?渲染了哪两种不同的气氛?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诗歌意境:
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1、言简意丰——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藤、树、鸦、桥 、水、家、道 、风、马,一字一景,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2、多方映衬——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索中的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它们涂上一抹金黄;“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突出游子情怀。3、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作者运用寄情于物的写法,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刻划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天净沙 秋思绘景(断肠)人(在天涯)---写人秋原黄昏行旅图言简意丰 多方映衬 情景交融(点睛之笔)板书设计放飞想象——如果让你把曲子的意境拍成MTV或画成画,当一回导演或画家,你准备怎么拍或怎么画?拓展延伸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