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学习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新课导入
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沱沱河的发源地,位于唐古拉山中段,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海拔6,621米,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
各拉丹冬冰川地段是青藏铁路,全线气候最恶劣、地质条件最差、施工难度最大的区段。斜坡湿地广布,高地温、高含冰量冻土地段较长,冻胀、融沉作用强烈;安多以南分布有岛状 冻土和深季节冻土。冬春季节气温很低,寒风凛冽。
各拉丹冬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作者简介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写作背景
字词检测
裸露( ) 黧黑( ) 冻疮( )
霹雳( ) 砾石( ) 虔诚( )
蠕动( ) 眩晕( ) 蜷卧( )
腈纶( ) 皱褶( ) 挪动( )
草坝子( ) 气喘吁吁( )邹垚娟3524
接踵而至( ) 熠熠烁烁( )
luǒ lù
pī lì
bà
lì
lí
qián
chuānɡ
zhě
xuàn
rú
jīnɡ lún
quán
zhǒnɡ
nuó
xū
yì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熠熠:闪烁的样子。
解释词义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1)
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和感受。
第三部分(12-15)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本文是采用怎样的视角来观察各拉丹冬的冰雪奇观的?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由远及近;由仰视到近察再到俯视。
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山脚——草坝子上——冰丛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蜷卧在冰山脚下,置身冰窟——第二天,进入冰塔林——返回砾石堆。
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勾画文中表明时间和立足点变化的词句。
草坝子
冰河
砾石堆
冰塔林
冰窟
移步换景
整体感知
2.根据勾画的词语,模仿景区游览示意图画出作者游览各拉丹冬的路线图。
草坝子
冰河
砾石堆
冰塔林
冰窟
整体感知
3.作者游览各拉丹冬时,在不同的立足点拍摄了一些画面。跳读课文,简要概括这些画面的内容。
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
虔诚的跪拜大礼。
坚冰丛莽间的砾石堆。
宛若屏风的冰山。
琼瑶仙境般的冰窟。
2.品读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 确】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合作探究
3.品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合作探究
角 度 特 点
触 觉
听 觉:写风
视 觉:冰体
感 受: 温 暖
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冰塔
冰壁
冰洞
所至 所见 所感
砾石堆上
接近冰山
爬过冰洞
置身冰窟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
浩浩苍苍的冰天雪地
屏风一般、各种图案
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
纷纷扬扬的雪粒、千姿百态的冰体、
太阳下的冰世界、冰山上纵横的裂纹
感叹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图案形状难以名状
自成一番天地
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
整体感知
根据第二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研读课文
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冰山的精美与 高峻。
3.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人以帝王的动作,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4.“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垂挂的冰如同流苏的样子,比作披肩的长发,写出了冰塔、冰柱等的美丽无比。
研读课文
5.第1段的结尾句“短短几年,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有什么含义?
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冬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冬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6.第2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研读课文
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7.写安托师傅“力大如牛”,而做活时却“气喘吁吁”,有什么作用?
“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都“气喘吁吁”,从侧面衬托出各拉丹冬环境的恶劣。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8.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景色描写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关系:①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②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有诗意。
表达效果:①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亲切、真实、可信。②作者在身体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9.结尾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研读课文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上:交代了作者在各拉丹冬发现流水声,暗示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寓情于景,赞美各拉丹冬作为长江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
1.认真阅读课文,梳理通过作者行踪所展现的景物特点。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走向各拉丹冬
草坝子扎营
草坝子扎营
置身冰窟
再入冰塔林、冰河
高峻、雄壮、变幻多端
艰险、威严
浩茫、图案多样
晶莹闪耀、形态多样、永恒之美
冰面疏松、流水漫溢
远观
四顾
近看
联想
半卧细察
2.认真阅读课文,梳理作者行踪、身体状况以及作者内心感想。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走向各拉丹冬
草坝子扎营
接近冰山、冰塔林
置身冰窟
再入冰塔林、冰河
正常
高原反应、发烧、疼痛
摔伤、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
“我要死了”
似乎已经衰竭、少气无力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担心影响心态、虔诚赞美自然
赞美自然、坚强乐观
感觉不到冷,
思绪飞扬
想象长江的故事
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合作探究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述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抒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雪域高原,礼赞、敬畏自然的感情。
文章主旨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文本特色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
文本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