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歌的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背诵这三首诗。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歌丰富深刻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并学会表达。
三、过程与方法: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采用多层次诵读法阅读诗歌。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3、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中来,我设计了适合是个特点的声情并茂的导语:“1976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悲痛而难忘的日子。那一天,亿万人民的贴心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举国上下,万民皆哀。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当代诗人柯岩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而写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柯岩(1929—2011),原名冯恺,女,满族,河南郑州人。当代作家、女诗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共十二大代表,全国人大第八、九届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主要代表作有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报告文学《癌症≠死亡》、《特邀代表》等。她被称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全能式作家,2006年荣获“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2.介绍背景
1976年1月8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久经考验的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周恩来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为贯彻执行毛泽东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争取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英勇斗争,鞠躬尽瘁,无私地贡献了毕生精力,对党对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但是,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出于反动的阶级本性,极端仇恨周总理。在总理生前和病重期间,他们不但放冷枪、射暗箭,对周总理极尽打击陷害之事,而且在周总理逝世后,当全国人民都为失去自己的好总理而万分悲痛,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以寄托自己的哀思时,他们疯狂地进行破坏和压制,甚至恶毒地把群众的悼念活动污蔑为“反动思潮”。
在以华国锋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之后,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子里,柯岩同志以无限崇敬和怀念的心情,创作了《周总理,你在哪里?》。
二、借助工具书完成课前预习
1.字音。
沉甸甸(diān)谷穗(sui)凛冽(lǐn)(liè)高亢(kàng)充溢(yì)炽烈(chì)
琼浆(qióng)松涛(tāo)篝火(gōu)
2.理解词义。
甸甸(形容沉重)
衷肠(内心的话)
凛冽(形容刺骨的寒冷)
雄浑(雄健浑厚)
高亢(形容声音高而宏亮)
炽烈(指火旺盛猛烈)
三.放录 ,把握朗读节奏
同学们感受本诗的感情基调,并 笔标出每 节的语调变化明确:本诗是怀念诗,故感情基调应是深沉缓慢。以第 节为例,其语调是:↗↘↗↘三.提问:周总理,到底在哪 ? 诗中 句话概括明确:周总理,永远居住在 们 (周总理虽然与世长辞,就连他的 灰也撒在了茫茫的 海,但他的'伟 形象如昆仑巍峨挺 ,他的 命精神似长江奔流不息, 民永远不会把他忘记)
四、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一)诗歌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1节):询问、呼唤周总理,点明人民对他的想念之情。
第二部分(第2-8节):通过写诗人热切的呼喊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逐步展现了周总理与亿万人民血肉相连、息息相关的动人情景,并反复强调“在这里”和“在一起”,从而表现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的主题。
第三部分(第9节):高度深化总理的形象和人民深深的思念之情,形象地创造出周总理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里的意境。
五、启示——共情共鸣,引发壮志。
1.诗人明明知道周总理已经在1976年1月8日逝世了,为什么还要设问周总理“你在哪里”呢?
这正如一个舍不得离开母亲的孩子一样,当他的妈妈一旦长离他时,他怎么不嚎陶哭喊着“妈妈你在哪里,妈妈你在哪里”呢?诗人在这里要表达的正是全国八亿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真挚感情。周总理的与世长辞,在八亿人民心目中引起的巨大悲痛,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这种感情,由于“四人帮”对总理的残酷迫害更表现得强烈、真挚,当“四人帮”被打倒后,这种长期受到压制的感情更有如波涛涌起,尽情抒发出来。
2.阅读第2至7节,并思考:作者在这部分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作者对总理的敬爱之情?
诗人极其巧妙地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原则,以寻找总理为线索,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山谷、大地、松涛、海涛和广场以生命,通过“我们”与这几方面典型事物的一呼一应,热情地赞颂了周总理无限忠于毛主席,时刻与人民群众心连心,艰苦奋斗,不断革命的共产主义战士的高贵品质,从中抒发了人民群众怀念自己敬爱的好总理的深厚感情。
3.在第二节中作者特别提到“我们”与“高山”这两个词,有何深意?“松涛”和“海涛”这两个词会不会跨度太大?
我们”与“高山”的相互呼应,突出赞颂周总理一贯忠于毛主席,是毛主席久经考验的亲密战友。
不会。“松涛”,“海涛”的相互呼应,表现了周总理与工人阶级、人民军队血肉相连、心心相印的密切关系,进一步歌颂周总理时刻和人民在一起,甘当普遍一兵的崇高品质。第六节写总理为世界革命付出了辛勤劳动,赞颂他对世界革命作出的伟大贡献。
4.第8、9节连续五个“在这里”、连续四个“在一起”有什么作用?
诗人领着人们沿着总理的深深足迹,从中国到世界,到处急切地寻找总理,终于在“祖国的心脏”找到了周总理,怎能不使诗人欣喜万分,诗人感情有如波涛涌起,一下子迸发而出,化为连续五个“在这里”的欣喜若狂的欢呼,连续四个“在一起”的欢叫和连续四个“想念你”的无限深情的贴心话。诗人在这里,把排比句式和复叠修辞手法揉合起来使用,这是感情上火山溶岩般的喷涌,这是语气上的强调,有力地表达了总理永远不会离开的深情,全诗达到高潮。
5.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这句话有何深意?
太阳,指毛主席。太阳升起的地方,指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这就是说,周总理永远和毛主席在一起,永远和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在一起,永远活在八亿中国人民的心里。
六、拓展延伸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举国欢庆,万民相告。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为庆祝这个伟大的胜利,举办了一场大型晚会“英雄的十月”,以集体朗诵的形式,将《周总理,你在哪里》首次吟诵于舞台。
这首诗曾在《人民中国》《中国文学》英、法文版予以发表,先后被收入多种悼念周总理的诗选,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全国大部分电台转播。1979年2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印刷出版了柯岩的专题诗集《周总理,你在哪里?》,累计印数达14万册,这在当年创下了个人诗集印数最高的纪录。
20世纪80年代,《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又被选入小学统编教材。2021年,该诗再次被选入人教社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
七、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诗歌运用了一种“询问—呼唤一寻找一回答”的诗歌形式,寄情于景,描绘了亿万人民在广阔世界里齐声呼唤、四处寻找周总理的动人场景,并以群众和万物的应和与深情作答,把怀念周总理和追述周总理一生伟业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壮阔、感人的意境,逐步展现了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动人情景,抒发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无限热爱和怀念的感情,对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崇高品质进行了深沉而热烈的赞颂。
八、课文总结
这首诗的描写的巨人形象,不仅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也是当时无数致力于除旧布新、改变中国现状的青年志士们的化身。通过对于这种革新之力的歌颂,表达了五四青年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九、作业布置:
阅读郭沫若的作品《太阳礼赞》、《晨安》、《天狗》,并试着分析诗歌特点。
教学反思
《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曾经到处传诵着这首诗。可是,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对周总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崇敬,带着这样一种陌生感拉长声调深情地呼唤“周——总——理”,不容易起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激起同学们感情上的共鸣,使他们受到艺术的感染,以读带讲,边读边讲,对诗歌的语言、结构等进行分析,同时进行阅读指导,使学生领会诗人质朴诚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