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变形的魅力 活动一 课型 造型表现 课时 序号 第一课时
内容 分析
课标 分析 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
学情 分析 知识经验:在四年级上学期中学生在学习《周末日记》、《时间告诉我》、等课中已经学习了人物画的表现方法,为本课打好了基础。 生活经验:在商场或者手机软件上学生体验过哈哈镜,对于哈哈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策略经验:学生能利用观察,比较,分析,小组讨论,查找资料等方式进行学习。 个性化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绘画水平各不相同。85%的学生能够画出在哈哈镜中的自己,体现个性和趣味性。15%的学生能够画出哈哈镜中的自己。
学习 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变形现象,认识美术中变形创新手法的多样性;学习变形人物画。(审美判断,美术表现) 2.使学生善于观察与发现,提升其观察与创新思维的品质,发展期想象与个性化的创造的能力。(创意实践) 3.85%的学生能够画出在哈哈镜中的自己,体现个性和趣味性。15%的学生能够画出哈哈镜中的自己。(创意实践) 4.使学生养成关注生活、勤动脑、巧创造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抒发乐于创新、奇思妙想的情感。(文化理解)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哈哈镜的变形方法,进行人物变形绘画。 教学难点:进行变形绘画,因为学生的绘画水平及想象体验不同,所以如何体现个性和趣味性是比较困难的。 突破措施: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总结出变形方法,通过欣赏大师作品可以知道变形方法的运用,通过欣赏教师范画和教师示范,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课前 准备 教师:课件PPT 学生:彩笔,卡纸,剪刀,铅笔,橡皮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导入 (扣目标1) 1.激趣导入,欣赏如画般的倒影图片。 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片?倒影的形状怎么了?在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变形现象? 2.导出课题:变形的魅力(活动一)——哈哈镜中的变形。 学生能够说出生活中的一些变形现象。 预设:学生可能不能从倒影这种变形联想到生活中其它的变形现象。 补救措施:1.教师语言提醒。 2.PPT课件图片提醒。
二、方法探究 (扣目标2) 1.观察哈哈镜变形的现象。 小结:第一幅图中间很大,头和脚都小看起来像水桶,我们就叫它“桶形变化”。第二幅图中整个人都扭曲了,看起来像水中的波纹,我们就叫他“波形变化”。第三幅图头和脚都变得很大,而腰变得很小,看起来像枕头,我们就叫它“枕形变化”。 2.比较与分析大师作品 师:这有几幅美术作品,你知道他们分别用的是哪种变形方法? (1)出示爱德华 蒙克的作品《呐喊》,这幅图上下都拉得很长,我们就叫它“拉伸变化”。(注意与波形变化的区别) (2)欣赏课本莫迪里阿尼的作品《珍妮》简要介绍该作品。出示一幅枕形变化的油画图片。 3.设问:老师这里也画了一幅变形的画,不过是对着哈哈镜画的,谁能猜出老师描绘的方法吗?教师小结:先剪出你要变形的形状,然后再里面描绘物像,注意要撑满外形。 4.师生合作,变形演示。老师将其中一张变形示意图快速剪出外形,学生上台填画,强调画面的变形组织,教师指导点评。 学生通过观察能说出“桶形变化”、“波形变化”、“枕形变化”、“拉伸变化”的特点。 2.学生能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大师作品中运用的那种变形方法? 3.通过以上学习活动和欣赏老师的范画,能后总结出描绘的方法。能够积极主动的和老师进行合作,进行变形演示。 预设:在本环节中学生对变形方法的掌握并不困难,但是如何体现绘画的趣味性和独特性可能比较困难。 补救措施:教师示范绘画方法与步骤
三.自由创作(扣目标3) 提出活动要求:根据哈哈镜变形的方法用卡纸剪出一个外形,画出哈哈镜中的自己。 学生自由创作 在本环节中因为学生的绘画水平及想象体验不同,所以如何体现个性和趣味性是比较困难的。 补救措施: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总结出变形方法,通过欣赏大师作品可以知道变形方法的运用,通过欣赏教师范画和教师示范,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四.作业展评(扣目标4) 1.自评:谁愿意来介绍自己的作品? 2.他评:你认为谁在哈哈镜中最快乐,最有趣? 3.教师总评,课堂小结。 介绍自己的作品,并且评价他人作品。能够积极主动的介绍自己的作品,并且评价他人作品 本环节中会存在评价语言缺乏与不当的情况。 补救措施:教师示范评价,提供相应的评价性语言。
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根据哈哈镜变形的方法用卡纸剪出一个外形,画出哈哈镜中的自己。 造型表现 目标三 一课时
介绍自己的作品 欣赏评述 目标四 五分钟
板书设计 变形的魅力 哈哈镜中的变形:桶形变化 波形变化 枕形变化 拉伸变化 蒙克《呐喊》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