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把握本诗的主要内容。
2.理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3.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官吏和老妇的人物形象,理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教学难点】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一生历经战乱,颠沛流离,仕途失意,备尝辛酸。但他始终用文字记录着自己漂泊的人生和对现实的无奈,他就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郭沫若对杜甫有着这样的评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那今天我们一起去石壕村,走一走、看一看,看一看那里的民间疾苦,体会一下他的笔底波澜。
二、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 “诗史”。本人被后世尊称为 “诗圣”。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分别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写作背景
公元 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下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四、听名家范读,把握朗读技巧
多媒体播放名家范读视频,仔细倾听名家在读文章时,语速是怎样的,语调是怎样的。
(语速:慢 语调:低沉的)
五、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本首诗是一首叙事诗,请同学们把大屏幕上出示的叙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补充完整。
生:时间:由暮到天明 地点:石壕村 人物:官吏、老妇、老翁、孙子、儿媳、作者
事件:有吏夜捉人
师:有一个问题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为什么官吏要晚上捉人,明天不可以吗?
生:白天老百姓会有所防备的逃跑,晚上大家都睡着了,此时捉人会出其不意,从“捉人”二字中也可以看出官吏在捉人一事上费劲了心思。
师:作者为什么要用“捉人”二字,而不是征兵,有吏征兵不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老百姓上战场不是自愿的,可以看出官吏强捉老百姓的事实。
师:文中出现的人物有官吏、老妇、老翁、儿媳、孙子、作者,同学们觉得谁是主角?生:老妇
师:老妇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生:苦
六、再读课文,品味探讨
师: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老妇的苦?
生 1:“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其中二个儿子战死了,唯一活着的儿子苟且偷生。
师:三个儿子有两个儿子都战死在了沙场,唯一活着的儿子朝不保夕、苟且偷生、能不能活着回来还不一定。此时官吏又来捉人,无疑是雪上加霜。人们常说,人生最痛苦的三件事莫过于: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因此这里是什么苦?生:丧子之苦师:还从哪里可以看出老妇的苦?
生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妇的苦。儿媳出来进去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说明老妇家很贫穷。老妇生活很苦。
师:战争给老妇人一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老妇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因此在这里,老妇人忍受着家贫之苦。老妇的苦还表现在哪里?
生:“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妇人一把年纪还要去战场给战士们做饭,非常的苦。
师:此时老妇人已经年老力衰,为了保全家人,还是自请应役,为前线的战士们做饭。因此这里的苦是:应役之苦。原本应该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但年迈的老妇人却踏上了漫漫征途,忍受着丧子之苦、家贫之苦、应役之苦。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苦,苦不堪言。所以,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感情基调?
生:悲伤、心酸。
师: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文。
师:文章重点写了老妇人致词的内容、老妇人的苦,但是却没有详写官吏说的话,只是用一句话简单带过了,同学们找一下是哪句话。
生:“吏呼一何怒”
师:但是在老妇的致词中和事件的结局中都暗示了官吏的野蛮与无情。
下面大家发挥想象把官吏与老妇的对话补充完整
吏呼:家有男丁否?
妇啼: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呼:尚有他人否?
妇啼: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怒呼:如此,叫我如何交差。
妇悲啼: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师:上述对话中,作者并没有运用对比的手法,而是把官吏的问话藏在了老妇的答话中,这种写作手法叫做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同学们认为这种写作手法有何好处?
生 1: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生 2:使文章更加精炼、简短。
师:下面同桌二人,一人当官吏,一人当老妇,来读一下这段对话,注意在读的时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七、悟读课文,理解情怀
师:作者投宿在石壕村的当晚,睡着了吗?听到了什么?
生:没有睡着,听到有人在哭。
师:听到了怎样的哭声?
生:低微、断续的哭声
师:下面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一下,这里的哭声,你认为是谁发出来的?
生 1:我认为是老翁在哭。老翁回到家后看到老妇被抓走了,可能会老泪纵横。
生 2:我认为是儿媳在哭。本来生活就不富裕,自己的婆婆还被抓走了,顿感生活艰难,可能是儿媳泣不成声。
生 3:我认为是孙子在哭。从“吏呼一何怒”中可以看出官吏的凶残,孙子可能被官吏给吓哭了。
生 4:我认为是乡亲们在哭。官吏晚上捉人,定然不只是老妇人一家,只不过今晚其他乡亲们有幸躲过了一劫,但是今天的幸运很有可能会变成明天的不幸。所以说可能是有着同样遭遇的乡亲们在哭。
生 5:我认为是作者在哭。杜甫投宿在石壕村,投宿在老妇家,本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夜晚,然而却目睹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杜甫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而感到心酸,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中而感到担忧。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无论是谁在哭,都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那造成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是谁?
生:统治者师: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权益之争,不顾老百姓的死活,穷兵黩武。老妇的悲惨遭遇可能只是千万人中的一个,但是却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杜甫对于百姓的悲惨遭遇,是抱有什么样的态度?
生:同情
师:百姓生活这么苦,杜甫对百姓的遭遇深表同情,但是他有能力去改变现状吗?
生:不能
师:他只能用手中的笔,把这种痛苦、无奈记录下来,去反应时代的不幸,与人民休戚与共,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当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时候,他就真正做到了与人民站在一起,才能写下千古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诗人杜甫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百姓疾苦的关心,用嘶哑的喉咙撕开了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用沉郁顿挫的笔调再现了唐王朝的历史。最后让我们再读《石壕吏》,走进那个悲天悯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杜甫。
八、联系生活实际,升华情感
这是叙利亚战场上的一个小朋友,他的眼神里充满着恐惧。他不知道明天等待着他的是战争还是和平,是生存还是死亡。相比他们,我们幸运太多,我们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无忧无虑的奔跑,我们不是生活在了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和平的国家,只有国泰才能民安。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所以我们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加油吧!同学们。
九、随堂练习
理解性默写
1.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全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4.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天地
(1)官吏为何要利用夜晚捉人?
(2)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3)老妇的“苦”,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几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5)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6)分析老妇与官吏的形象:
(7)题为《石壕吏》,诗中却重点写了老妇人的致词,这是为什么
(8)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
课后反思
《石壕吏》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首叙事诗,他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但是八年级的学生学习《石壕吏》有一定难度,主要是因为杜甫的诗歌大多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这与青少年的人生阅历有相当大的距离,再加上这首诗本身写的很巧妙,使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感情表达比较含蓄,这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以“品”为中心,以读为主、读中品味、读中理解。通过播放名家范读、学生自读、集体诵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一层层由浅入深体会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对文本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思想感情。
在备课时,我的主导思想是:以情感人,以读促讲。因为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这对于诗歌来说就更为重要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既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内容,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又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做好了铺垫。正是因为学生读的很充分、很投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很准确,课堂效果很不错。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理解“藏问于答”这种写作手法,让学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官吏是怎样一步步逼问老妇人的 ”,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就能够想象出官吏说的话,同时也很深刻的体会到官吏的残暴和无情。感受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打击,体会到杜甫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情怀。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本节课在语言方面还有待提高。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其语言表达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提高,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应该成为一种自觉地追求。语言优美了就会让学生感到无比的舒适,从而产生美感,会大大地缩短教师与孩子们心灵的距离,会在课堂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深深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才会对其所教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语言艺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更容易感染学生,学生也更容易进入他的课堂中。提高语言魅力是教学机智,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才能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