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第一课时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3.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4.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风景优美的图片。师:他们从哪里来?一提到种子,我们就不由自主的想到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师:大家说得都不错。老师还想问问大家,农民为什么要在春季播种呢?
二、师生互动,传授新课
知识点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2.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3.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互动交流
【问题】实验前每个瓶子只放一粒种子可以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可以。这样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偶然性。
◎典例引导
【例】早春播种以后,农民常用“地膜覆盖”的方法促进出苗,其原因是(A)
A.保湿保温,有利萌发 B.防止鸟类啄食种子
C.种子的萌发需要避光 D.防止大风大雨侵袭
【点拨】本题考查对种子萌发所需环境条件的理解和应用。我国北方的早春气温较低,不利于种子的萌发,故播种后覆盖塑料薄膜以提高温度,加快种子的萌发。
◎学法指导
【规律方法】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一定的水分:种子只有吸收了足够的水分以后,才能进行各项正常的生命活动。种子内贮藏的有机养料(只有在细胞吸水后,各种酶才能开始活动,把贮藏的养料)进行分解,成为溶解状态向胚运送,供胚利用。(2)适宜的温度:种子萌发时,种子内的一系列物质变化,都是在各种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而酶的催化作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才能进行。(3)充足的空气:种子萌发时,胚细胞将一部分养料氧化分解,以获得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同时还将一部分养料变成新细胞的组成物质。所有这些活动都需要能量,而能量只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
第二课时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及过程
知识点一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不能对检测对象逐一检测时,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对样本检测的结果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这种方法叫抽样检测。如果用于调查,则叫抽样调查。
2.为了使抽样检测的结果接近总体的真实情况,抽样时应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3.做“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的探究实验时,要使培养皿内保持湿润,是因为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4.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具有生命力的胚,且已度过休眠期。
◎互动交流
【问题1】如果你到种子公司购买当年作物播种所需要的种子,你应当怎样挑选种子呢?
【交流点拨】粒大、饱满、破损率低且度过休眠期的种子。粒大、饱满的种子含营养物质多,能够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使幼苗健壮;破损率低的种子能够保证种子的胚完整,能正常萌发;正在休眠期的种子不能萌发。
◎典例引导
【例1】种子萌发时需要一定的条件,霉烂的种子不能萌发是因为(D)
A.缺水 B.温度低
C.缺空气 D.胚不完整
【点拨】选D。本题考查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是有完整的胚且胚是活的。霉烂的种子,胚可能受损,因此不会萌发。
◎学法指导
【规律方法】1.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完整的、活的胚:种子的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将来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体,只有完整的、活的胚,才能发育成新的植物体。(2)种子不在休眠期:很多植物的种子都有休眠现象,处于休眠期的种子,即使在适宜的条件下,也不会萌发。
【规律方法】种子萌发条件三种考查角度
(1)考查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主要分析胚是否是活的、完整的。(2)考查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主要分析外界条件中水分、空气是否充足,温度是否适宜。(3)考查种子的休眠:在种子完整和外界条件适宜的条件下,种子不能萌发,主要考虑种子是否度过休眠期。种子只有在以上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萌发,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行。
知识点二 种子萌发的过程
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互动交流
【问题2】水分对种子的萌发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充足的水分,可以使种皮变软,且只有在有水的情况下储存在胚乳和子叶中的营养物质才能转运。
【问题3】豌豆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后,子叶变得空瘪了,其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子叶中的营养物质被胚萌发时吸收利用了。
◎典例引导
【例2】(泉州中考)玉米种子结构中,将发育为幼苗枝叶的是(B)
A.子叶 B.胚芽
C.胚根 D.胚乳
【点拨】玉米种子由种皮、胚、胚乳组成,主要部分是胚,分别是由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四部分组成。种子萌发时胚根发育成幼苗的根,胚芽发育成幼苗的茎和叶,胚轴发育成幼苗的连接根和茎的部分,子叶可以把胚乳的营养转运给胚的其他部分。
三、板书设计,总结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