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22 11:32:4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选择题
1.20 世纪80年代以后,东欧各国面对经济危机,虽然有的国家开始进行改革,但由于措施不当,最终导致了社会制度发生变化,这实质上反映了(  )
A.马歇尔计划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民族解放运动的失败 D.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失败
2.如下图是小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选用的材料。最适合该图的名称是(  )
A.法国从专制到民主 B.美国从分裂到统一
C.日本从封闭到开放 D.苏联从崛起到衰亡
3.(2020·高要模拟)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由此可见改革必须(  )
①根据国情制定正确的政策方针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④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4.纵观中外历史,危机与改革相伴随。下列改革中没有有效化解社会危机的是(  )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 ②罗斯福新政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
④明治维新 ⑤戊戌变法
A.③⑤ B.④⑤ C.①③ D.①④
5.导致下图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苏联模式的弊端 B.西方的“和平演变”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6.苏联于1922年年底成立,曾经辉煌一时,但是它的光环随着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而消失。它“光环消失”的原因有(  )
①马克思主义已经不适应苏联的发展 ②苏联模式造成苏联社会矛盾尖锐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结果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2019九下·鹤山月考)下面年代尺主题为“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其中完整反映两极格局形成与解体的是(  )
A.A B.B C.C D.D
8.斯大林曾经说过:“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下列史实能印证斯大林这句话的有(  )
①二战后,美国援助英国 ②波兰的解放 ③民主德国的成立 ④东欧剧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一位前苏共党员私下曾告诉一位作家:苏共在约有35万党员的时候夺得政权,在有约550万党员时打败希特勒,在约有2000万党员时丧失政权下列能够回答丧失政权主要原因的是(  )
A.人数的增多不利于党建 B.苏联改革失败
C.美苏冷战消耗国力 D.苏联模式僵化
10.“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冷战结束的标志是(  )
A.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B.杜鲁门主义出台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科索沃战争
1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的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有的社会制度
12.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 成立欧洲联盟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约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13.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的事件是(  )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苏联的解体 D.华约建立
14.“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印有锤子和镰刀的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悄然滑落,……一个苦难辉煌交织的大国就这样在历史的烟尘中无声地消失了……”。导致该大国“消失”的最根本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B.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政策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D.民族矛盾的激化
15.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弊端
B.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
C.革除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
D.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16.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其根本原因在(  )
A.西方的“和平演变” B.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拖累
C.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的个性缺陷
17.戈尔巴乔夫启动政治改革后,苏联政治体制急剧变化,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其根本原因是(  )
A.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的影响
B.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苏共的领导权
C.东欧剧变的推动
D.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
18.时空观念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科索沃战争 ②苏联解体 ③纳米比亚独立 ④印度独立。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④③①② D.②①③④
19.下列对20世纪中期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B.大力推行种植玉米
C.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发动垦荒运动
20.“诞生一战中,二战显神通,一场新思维,导致两极终。”诗中的“一场新思维”是指(  )
A.罗斯福新政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赫鲁晓夫改革
21.“苏联”已成为历史名词,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事件是(  )
A.赫鲁晓夫改革 B.欧洲联盟成立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东欧剧变
22.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  )
A.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B.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C.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
D.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23.2018年12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但是在20多年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说明(  )
A.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具有优越性
C.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24.“我知道我会下地狱,但是我会在那里看到大资本家、窃贼、刽子手和美国总统们。”这是位于美洲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言,这个国家(  )
A.古巴 B.埃及 C.巴拿马 D.印度
25.欧洲联盟正式诞生于(  )
A.1967年 B.1990年 C.1991年 D.1993年
26.二战后二十世纪50年代,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发展采取了(  )
A.遏制政策 B.不干涉政策 C.扶持政策 D.限制政策
27.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政局激烈动荡,短短的两三年里,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属于东欧剧变原因的选项是(  )
A.受苏联模式的制约 B.各国改革成效不大
C.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D.与苏联建立经互会
28.(2018·绥化)冷战开始后,美国在军事方面建立的组织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华沙条约组织
29.下列图片反映了同一个主题,概括最恰当的是(  )
A.欧洲一体化 B.冷战政策
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30.(2016九上·临泽期末)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戈尔巴乔夫实行错误的政策
C.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
D.民族矛盾的激化
31.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在①②两处应分别填入(  )
A.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解体 B.①以工代赈②苏联解体
C.①农业集体化②苏联解体 D.①1936年新宪法②苏联解体
二、综合题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世界政治版图迅速发生变化,在东欧,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脱离资本主义体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亚洲,中国、朝鲜、越南也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
材料二: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燃遍了整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广泛展开,其中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新独立的国家。在拉美,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同美国展开了不懈的斗争。
材料三:战后欧洲的合作与发展, 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大陆中西部面积较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国崛起》
(1)材料一所述史实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大的可能性”的国际因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相逄一笑泯恩仇”指的是哪两个国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反映20世纪两国“仇”的一个事例。
(4)“欧洲的联合”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你还能举出“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的一个例子吗?
(5)请给上述三则材料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3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逝世后,政治上,大量冤假错案造成的不稳定因素开始抬头;由斯大林时期的体制造成的各加盟共和国民族离心倾向日益严重;各阶层对个人迷信造成的压抑气氛日益不满。经济上,部门管理造成的专业狭窄、分散,协作不灵的问题更加突出;人民生活改善很慢的状况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过分偏重发展重工业造成的国民经济结构畸形,使得人民生活必需品十分紧缺。
材料二:戈尔巴乔夫即将下台之际,在最后一次演讲中这样自我辩解道:“我明白,开始一场如此规模的改革而且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里,那是极其困难甚至是冒险的事情。然而,我却至今对1985年春天开始的民主改革的历史正确性确信不疑。”
(1)针对材料一中苏联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我们应当如何评价这次改革?
(2)材料二中“我国这样的社会”是什么含义?“如此规模的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3)你认为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4.国外有史学家将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以下四个年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革命的年代:1789—1848)发生在1789—1848年间英国和法国的两次伟大革命,不仅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巨大胜利,而且是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胜利。
材料二:(资本的年代:1848—1875)这是资产阶级大获全胜的年代,具体地说在19世纪60年代,工业化的进展使得财富和工业生产能力日渐成为国际争霸力量中的决定因素,于是出现了两个非欧洲的工业资本主义大国,美国(统一在北方的领导下)和日本(随着天皇的复位而有条不紊地着手于“现代化”)。
材料三:(帝国的年代:1875—1914)这个年代,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小企业转换到垄断主义大集团,富有革命性的电气工业和蒸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材料四:(极端的年代:1914—1991)从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紧接着50—70年代初期是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的黄金年代,而20世纪的最后一部分,则是分散解体、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1)材料一中的“英国和法国的两次伟大革命”分别指什么事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个年代里“国际争霸力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依据材料,美国和日本能够成为“非欧洲和工业资本主义大国”分别得益于什么事件?
(3)材料三中的“这个年代”是指资本主义过渡到哪个历史阶段?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给世界带来“大灾难”的战争?依据材料四指出1991年“分散解体”是哪一历史事件?
(5)请你仿照作者分年代的方式,用恰当的语句描绘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35.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
材料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缴纳的巨额赎金为发展大工业增添了新的资金来源;获得解放的2000多万农民为大工厂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农村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
——摘编自《世界史》
材料二: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却遇到了巨大困难……人民生活困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
——摘编自《世界史》
材料三: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面对“大萧条”现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办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试验。
——摘编自《世界史》
(1)领导俄国进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沙皇是谁?据材料一指出俄国这场改革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2)为解决材料二中“人民生活困苦”的问题,苏俄采取了什么措施?
(3)为解决材料中“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一问题,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做过哪些努力?
(4)材料四中的“大萧条”指的是哪一事件?材料中的“试验”指的是什么?该“试验”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新模式,这一模式“新”在何处?
(5)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36.探究俄国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时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要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1991年12月25日,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
——摘自《大国崛起》
(1)请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俄国这次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2)俄国通过哪次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创始人是谁?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29年到1941年苏联经济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在此期间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治体制?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苏德战场上发生的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转折点的是什么战役?材料一中的史实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有何关联?
(5)材料三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37.改革之路艰辛,改革前途光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出售家奴两名,一名为照看猎犬者,并会做鞋,现年三十,已婚。其妻为洗衣妇,并会放养家畜,现年二十五。
——俄国19世纪上半期的政府报纸上登出的一则广告
材料二:一(苏维埃俄国)女仆说她的兄弟在乡间耕地……食粮年年政府收尽,乡间生活也没有城里人说的这样好,我告诉她,今年实行课税法,不至于尽收粮食,很可以多下些种子。
——瞿秋白:《赤都心史》
材料三:在这一时刻(卫国战争胜利73年阅兵式上),他只是坐着黯然沫泪(如图)……,这位苏联前总统看着如今的阅兵,为那个自己无法挽救的而解体的伟大国家感到惋惜
——选自《共青团真理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什么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出售家奴”的现象终结于哪位沙皇?为什么说此次终结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女仆”认为乡间生活不好的原因?苏俄政府在谁的领导下,采取什么措施,使人觉得“很可以多下些种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图所示中是谁?他的改革对苏联产生了什么后果?这一结果对世界格局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38.改革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于束缚定居在地主土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
﹣﹣《废除农奴制法令摘录》
材料二: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材料四:我相信,在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对领导再次给予那种支持。
﹣﹣《罗斯福就职演说(节录)》
(1)材料一中的“法令”是由哪位沙皇颁布的?依据材料概括该法令的核心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哪一次改革成果?这些成果与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这次改革后,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阅读材料三的图片,苏联的兴衰让人唏嘘不已,其中的经验教训同样振聋发聩。列宁的什么措施使苏联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经济?斯大林的什么做法让苏联有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都竭尽全力想重振苏联往日雄风,结果却每况愈下,根本原因何在?
(4)为了挽救“危急”,罗斯福颁布了哪一法律加强对工业的调整?该法律体现了罗斯福新政怎样的特点?
(5)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9.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在赎地时,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的75—80%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的四十九年内每年以“赎地费”形式偿还。……赎地费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
材料二:下图是1929~1945年美国的失业率
材料三:在指导思想上推行多元化,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经济上推行私有化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回答:
(1)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改革?改革对该国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哪一历史事件导致图中1929~1933年美国失业率急剧上升?美国政府为应对这一事件实行了什么改革?这次改革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是什么?
(3)料三反映的是苏联的哪次改革?改革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40.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井田,开阡陌”是中国土地史上的重大变革,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2014年6月4日《大众日报》
材料二:“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在赎地时,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20 - 25%,其余的75 - 80%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的四十九年内每年以“赎地费”形式偿还。……赎地费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
材料三:在指导思想上推行多元化,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经济上推行私有化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进行这一“重大变革”的改革家是谁?材料反映的是哪项改革内容?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改革?改革对该国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是苏联的哪次改革?改革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41.(2018九下·宁城月考)试一试,阅读下列材料,解决相关问题:
材料一: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东西。”
——《列宁全集》
材料二:东欧的事件对我们来说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事情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现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请你一下分析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最根本的任务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请你概括一下东欧剧变的原因
(3)请你谈谈社会主义国家从东欧剧变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三、填空题
42.《   》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建立;《   》的签署,宣告了苏联的解体。
四、列举题
43.列举二战后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0 世纪80年代以后,东欧各国面对经济危机,虽然有的国家开始进行改革,但由于措施不当,并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最终导致了社会制度发生变化,故B符合题意;
题干是说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东欧剧变为切入点,考查苏联模式。掌握,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证明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代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2.【答案】D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人物是“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可以看出最适合该图的名称是苏联从崛起到衰亡。列宁领导人民建立了苏联,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赫鲁晓夫上台,他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了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经济发展出现停滞局面。1991年底,苏联解体,D符合题意;ABC项与图片人物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3.【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异同及带给我们的启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由此可见改革必须①根据国情制定正确的政策方针,③有正确的指导思想,④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⑤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表述错误,苏联强化了中央集权,但失败了。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中苏两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及其结果的有关知识。这样的排列组合题,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结合所学,仔细分析题干小项中内容,排除说法错误、片面或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即可。
4.【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以失败告终,没有有效化解社会危机;由于中国的封建势力过于强大,1898年,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它也没有有效化解社会危机,③⑤正确,A项正确。
苏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市场关系,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化解了社会危机;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缓和了阶级矛盾,推动了经济发展;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使日本避免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有效化解社会危机,①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结合所给选项的影响,通过分析这些改革的成败找出正确答案。
5.【答案】D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取代了之前苏联的国家地位。选项D符合题意;
苏联模式的弊端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排除A;
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因,排除B;
赫鲁晓夫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苏联解体各种原因,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外因是西方的和平演变。不要混淆知识点。
6.【答案】B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造成苏联社会矛盾尖锐,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这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②③④是苏联解体的原因。故B符合题意;
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发展遇到挫折,但是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不适合苏联的发展。排除①,排除含有①的ACD,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苏联解体的原因,认识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发展遇到挫折,但是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不适合苏联的发展。
7.【答案】C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题干年代标尺主题为“20世纪界格局的演变”,其中完整反映两极格局形成与演变的选项是C.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系,以达到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8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简单,考查识记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两级格局和解体,两级格局指的是美苏冷战时期,而解体指1991年苏联解体,因此从时间轴可以看出答案。
8.【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援助英国,体现了美国将英国纳入自己战略轨道的意图,故①不符合题意;
二战中,苏联军队解放了波兰,随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波兰建立,故②符合题意;
二战中,苏联军队解放了德国东部,随后,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成立,故③符合题意;
东欧剧变,表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发生变化,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斯大林的话为切入点,考查二战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掌握,二战中,苏联军队解放了波兰、德国东部,随后,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些国家建立。
9.【答案】D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丧失政权主要原因的是苏联模式僵化,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实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符合题意;
人数的增多不利于党建表述与史实不符,A排除;
苏联改革失败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B排除;
美苏冷战消耗国力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斯大林模式建立与影响的相关知识。
10.【答案】A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A符合题意。
杜鲁门主义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B不符合题意。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是在冷战的过程中建立的,C不符合题意。
科索沃战争与题干“冷战结束的标志”,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除识记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外,还要识记冷战的具体表现。
11.【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时期,俄国农业水平并不落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没有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赫鲁晓夫改革并不是为了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赫鲁晓夫改革知识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ACD项表述错误,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实质,没有从根本上上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改革没有成功。
12.【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B选项符合题意。
欧洲联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A选项不符合题意。
华沙条约组织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C选项不符合题意。
民主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纳粹德国的苏联占领区基础上建国。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的两个关键词“1949年”“经济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欧盟是西欧国家的联盟,与苏联无关。华沙条约组织是军事领域的组织,民主德国是二战结束后在苏联扶持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理清这些知识脉络后,便可选出答案。
13.【答案】C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实施加快经济改革的方案,效果不佳,转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结果造成人们思想发生混乱,迅速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两极格局开始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苏联解体。
14.【答案】A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l99l年年12月25日19时38分,印有锤子和镰刀的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悄然滑落。”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1991年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斯大林高度集权的模式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表明苏联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误区,导致苏联解体。所以A符合题意,BC属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所以不符合题意;
D不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解体关键词是时间“1991”,结合所学知识该大国指苏联,本题属于最佳选项题,所以要分辨哪个选项才是最佳的。
15.【答案】B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决本题要注意掌握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16.【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53--1964年, 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故C项错误。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知识的识记是解题的关键,理解并掌握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是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17.【答案】A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导致苏联由一党制向总统制、多党制转変,国家权力分散,无政府主义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动荡,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抓住“根本原因”是解题的关键,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使苏联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使苏联的局势进一步激化,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18.【答案】B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①科索沃战争在1999年;②苏联解体在1991年;③纳米比亚独立在1990年;④印度独立在1947年。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④③②①;ACD排列顺序错误,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科索沃战争、苏联解体、纳米比亚独立和印度独立的时间。
19.【答案】A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中期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故A符合题意。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他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消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大力推行种植玉米。同时,进行政治改革,反对个人崇拜,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等。故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以及作用。
20.【答案】C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于一战中,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为二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思维,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终结。所以诗中的“一场新思维”是指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美国经济危机时期实行的政策;勃列日涅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与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不符。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诗中的含义,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在思想上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思维,导致了共产党丧失了政权,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21.【答案】C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面对长期积聚的矛盾,他着手进行全面改革,提出了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改革最初全部集中在经济领域,但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经济发展每况愈下,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经济形势严重恶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符合题意;
赫鲁晓夫改革、欧洲联盟成立、东欧剧变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是解题的关键,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经济发展每况愈下,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经济形势严重恶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2.【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赫鲁晓夫任苏联中共第一书记,举起改革的大旗。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模式。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赫鲁晓夫也进行了一些政治方面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讲,都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故正确答案为D。
ABC均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不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应重点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影响。1953年,赫鲁晓夫举起改革的大旗,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模式。赫鲁晓夫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讲,都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23.【答案】A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表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挫折,说明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彻底失败。故正确答案为A。BCD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应掌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相关基础知识。理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表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挫折,说明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彻底失败。
24.【答案】A
【知识点】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解析】【分析】“我知道我会下地狱,但是我会在哪里看到大资本家、窃贼、刽子手和美国总统们。”这是古巴最高领导人卡斯特罗的名言。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A项古巴卡斯特罗的名言“我知道我会下地狱,但是我会在那里看到大资本家、窃贼、刽子手和美国总统们。”,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巴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知识。需要识记卡斯特罗的名言。
25.【答案】D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分析】二战后,伴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西欧国家逐渐走上联合,20世纪60年代成立欧共体,1993年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欧盟,欧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欧盟成员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D项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诞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欧洲联盟的诞生。
26.【答案】C
【知识点】战后日本的崛起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重新调整了对日占领政策,由限制、削弱、打击改为扶植、帮助日本复兴。故正确答案为C。
遏制政策是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政策;不干涉政策是二战期间英国对德意法西斯的侵略采取的政策;限制政策是二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采取的政策。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此题要掌握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采取非军事化政策,限制、削弱、打击日本,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扶持日本改革。
27.【答案】D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制约,各个国家改革成效不大,没有探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外因是由于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ABC不符合题意;
D项与苏联建立经互会是同美国进行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和外因,排除与东欧剧变无关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8.【答案】C
【知识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冷战开始后,美国在军事方面建立的组织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项符合题意;A项是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A不符合题意;B项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B不符合题意;D项是苏联为与美国对抗成立的军事组织,D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冷战的内容,美国为了对抗苏联,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9.【答案】B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国会演讲,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是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北约的建立,是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故概括最恰当的是冷战政策,故B符合题意;
欧洲一体化与欧洲的联合有关,与图片信息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图片信息无关,图片是冷战政策的表现。故C不符合题意;
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图片信息无关,图片反映的是冷战政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冷战政策的表现,认识图片是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
30.【答案】A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斯大林时期,政治上,党政不分,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总而言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效仿此模式,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依据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 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主要掌握历史史实的前后因果关系。
31.【答案】A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经济发展的认识,考查题目的结构示意图,时间是1921年-1925年,苏俄面临着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列宁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因此①处填写新经济政策,后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暴露出来,苏联进行了改革,到20世纪末,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用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因此,②处填苏联解体,本题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分析理解能力,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的影响很大,它造成苏联农重轻比例严重失调,严重影响了苏联人民的生产生活,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这给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教训,所以我国的改革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32.【答案】(1)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2)二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或帝国主义势力受到削弱)。
(3)德国、法国。仇:一战前,法国和德国分属不同的军事政治集团,进行军备竞赛;一战中,法德交战;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严惩德国;二战中德国占领法国。
(4)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5)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战后日本的崛起;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二战后,世界政治版图迅速发生变化,在东欧,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脱离资本主义体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亚洲,中国、朝鲜、越南也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可得出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⑵根据所学知识,二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帝国主义势力受到削弱。故“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大的可能性”
⑶根据材料三“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大陆中西部面积较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指的是德国、法国两个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两国“仇”表现在:一战前,法国和德国分属不同的军事政治集团,进行军备竞赛;一战中,法德交战;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严惩德国;二战中德国占领法国。
⑷根据所学知识,“欧洲的联合”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还有: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⑸以上三则材料均反映了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故给上述三则材料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可以为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理解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的联合、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的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33.【答案】(1)措施: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含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主要内容:①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3)相同点:都是针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进行改革;改革都以失败告终。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根本扭转苏联的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了经济恶化、社会动荡,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材料一中苏联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赫鲁晓夫采取的改革措施有: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⑵依据材料二的“我明白,开始一场如此规模的改革而且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里,那是极其困难甚至是冒险的事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我国这样的社会”的含义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如此规模的改革”指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⑶分析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内容、结果,可知两次改革的相同点是:都是针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进行改革;改革都以失败告终。两次改革的不同点是: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根本扭转苏联的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了经济恶化,造成社会动荡,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内容、结果,归纳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4.【答案】(1)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
(2)工业化的进展(财富和工业生产能力);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
(3)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4)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5)多极的年代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发生在1789—1848年间英国和法国的两次伟大革命,不仅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巨大胜利,而且是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18世纪60年代英国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英国率先变成工业强国。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是世界上范围最大、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⑵依据材料二的“在19世纪60年代,工业化的进展使得财富和工业生产能力日渐成为国际争霸力量中的决定因素”,可见“国际争霸力量”的决定因素是工业化的进展。分析材料二的“美国(统一在北方的领导下)和日本(随着天皇的复位而有条不紊地着手于“现代化”),其中的“统一在北方的领导下“指的是美国南北战争,”随着天皇的复位而有条不紊地着手于“现代化”指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迅速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⑷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1918年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爆发,1945年结束,这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大灾难”。1991年底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新的世界格局还未形成。
⑸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所以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是:多极的年代。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世界近现代史不同历史阶段时期不同特征的掌握,解题的关键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35.【答案】(1)亚历山大二世;资金、劳动力、国内市场。
(2)新经济政策。
(3)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4)“大萧条”指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试验”指罗斯福新政;“新”在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5)启示是经济发展模式必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不断创新,要符合本国国情,要与时俱进等。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缴纳的巨额赎金为发展大工业增添了新的资金来源;获得解放的2000多万农民为大工厂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农村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导俄国进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沙皇是亚历山大二世;俄国这场改革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⑵根据材料二“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却遇到了巨大困难……人民生活困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0年以后,苏俄却遇到了巨大困难,“人民生活困苦”,所以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因此为解决“人民生活困苦”的问题,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⑶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一问题,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进行了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
⑷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萧条”指的是1929年—1933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大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消除经济危机,1933 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能得出的启示是:经济发展模式必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不断创新,要符合本国国情,要与时俱进等。
【点评】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的条件。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为解决“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问题,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做过努力。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认识美国罗斯福新政。解答第五问的关键是分析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得出启示。
36.【答案】(1)原因是俄国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十月革命;1922年;列宁。
(3)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4)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成为强盛的工业国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物质条件。
(5)苏联解体。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要好得多”和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原因是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苏联是1922年成立的。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苏联的创始人是列宁。
⑶根据材料“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在此期间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苏德战场上发生的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转折点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因为它终结了德国保持进攻的态势,使反法西斯同盟由战略防御转
变为战略进攻。苏联成为强盛的工业国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物质条件。
⑸根据材料三“1991年12月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苏联解体;当时苏联严重的经济困难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点评】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37.【答案】(1)制度:农奴制;终结者:亚历山大二世;理由: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原因:食粮年年政府收尽(答“余粮收集制”亦可);领导人:列宁;措施:新经济政策(答“征收粮食税”亦可)。
(3)人物:戈尔巴乔夫;后果:苏联解体,(或社会制度发生变化,或从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社会);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4)认识:改革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国家政策一定要从人民利益出发;制定政策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等等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出售家奴两名,一名为照看猎犬者,并会做鞋,现年三十,已婚。其妻为洗衣妇,并会放养家畜,现年二十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出售家奴”的现象终结于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所以说此次终结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⑵根据材料二“(苏维埃俄国)女仆说她的兄弟在乡间耕地……食粮年年政府收尽,乡间生活也没有城里人说的这样好,我告诉她,今年实行课税法,不至于尽收粮食,很可以多下些种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仆”认为乡间生活不好的原因是食粮年年政府收尽。苏俄政府在列宁的领导下,采取新经济政策,使人觉得“很可以多下些种子”。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1年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⑶根据材料三“在这一时刻(卫国战争胜利73年阅兵式上),他只是坐着黯然沫泪(如图)……,这位苏联前总统看着如今的阅兵,为那个自己无法挽救的而解体的伟大国家感到惋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人物是戈尔巴乔夫。他的改革对苏联产生的后果是苏联解体,使国家社会制度发生变化,从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社会。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⑷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通过上述材料中有关改革成败的经验教训,可以得出的认识如:改革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国家政策一定要从人民利益出发;制定政策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等等。
【点评】本题的核心主题为“改革之路艰辛,改革前途光辉”,
围绕着“改革”进行分析作答,在此基础上进行答题可以避免答偏。另外,要求学生能够对古今中外的改革事件进行对比分析,并形成一定的认识。
38.【答案】(1)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2)明治维新;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由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3)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4)《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5)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造成社会关系的改变,解放了生产力,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进步等。(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本题通过展示材料和图片,考查学生对世界史上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罗斯福新政的掌握情况。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日本明治维新;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⑴据材料一《废除农奴制法令摘录》的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法令”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的。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出现了严重危机,农奴暴动此起彼伏,严重威胁着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摆脱农奴制危机,沙皇被迫进行了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中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据“……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于束缚定居在地主土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可知,该法令的核心内容废除农奴制。
⑵据材料二“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可知,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这些成果与明治维新中的“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的内容有关。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⑶阅读材料三的图片,苏联的兴衰让人唏嘘不已,其中的经验教训同样振聋发聩。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斯大林的斯大林模式让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五年计划,迅速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先进的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英法,跃居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二位,1936年苏联新宪法通过,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都竭尽全力想重振苏联往日雄风,结果却每况愈下,根本原因是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⑷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挽救“危急”,罗斯福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调整。该法律体现了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的特点。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实行新政,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国家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
⑸综合以上材料中的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等内容可知,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造成社会关系的改变,解放了生产力,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进步等。
【点评】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结合中国的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加以说明。
39.【答案】(1)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影响: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3)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结果:导致苏联解体。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⑴第一小问改革,根据材料“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赎地费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可知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劳动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⑵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929失业率快速增长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29年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大危机;第二小问,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针对于经济危机进行了新政改革;第三小问,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⑶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思想上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经济上经济上推行私有化,故改革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第二小问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引发了八一九事变,导致苏联解体。
【点评】解答本题时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涉及到题干改革的内容、目的及影响,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40.【答案】(1)改革家:商鞅。内容:承认土地私有。
(2)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影响: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3)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结果:导致苏联解体。
【知识点】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废井田,开阡陌”,可知与商鞅变法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因此进行这一“重大变革”的改革家是商鞅;材料反映的改革内容:承认土地私有。
⑵根据材料二“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可以改变身份, 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因此材料描述的是1861年改革;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⑶根据材料三“在指导思想上推行多元化,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加速经济改革,效果不佳,转到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点评】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商鞅变法内容。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1861年改革的影响。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结果。
41.【答案】(1)发展生产力。
(2)东欧剧变的原因主要出自内部,具有必然性。没有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人民不满,西方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3)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东欧剧变史实的识记。
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可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最根本的任务是发生生产力。
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可知,东欧剧变的原因主要出自内部,具有必然性。依据材料三中“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事情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可知,东欧剧变的原因还有没有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人民不满,西方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第(3)问从东欧剧变的原因中,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应吸取深刻的教训,如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党的领导,防范西方的和平渗透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有关知识,年代适中。学生要掌握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影响,中国应从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42.【答案】联合国家宣言;阿拉木图宣言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中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中、美、苏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日意三国及其附庸,绝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耦合。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或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1991年12月21日,苏联11个共和国的领导人在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的首脑会议,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主要内容:确认由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3国签署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宗旨和原则;宣布联合体成员国将通过协调机构进行平等协作,保留军事战略力量的统一指挥和以核武器进行统一监督;各成员国将在形成和发展共同经济区域方面进行合作;宣布随着独联体的成立,苏联将停止存在,《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是苏联解体的标志性事件。
【点评】本题主要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事件和苏联解体以及影响。
43.【答案】开始:杜鲁门主义;结束:苏联解体。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结束。1947年,美总统杜鲁门提出“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开始。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的结束,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点评】解决本题的时候学生要注意区分冷战开始的标志和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开始,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选择题
1.20 世纪80年代以后,东欧各国面对经济危机,虽然有的国家开始进行改革,但由于措施不当,最终导致了社会制度发生变化,这实质上反映了(  )
A.马歇尔计划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民族解放运动的失败 D.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失败
【答案】B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0 世纪80年代以后,东欧各国面对经济危机,虽然有的国家开始进行改革,但由于措施不当,并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最终导致了社会制度发生变化,故B符合题意;
题干是说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东欧剧变为切入点,考查苏联模式。掌握,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证明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代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2.如下图是小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选用的材料。最适合该图的名称是(  )
A.法国从专制到民主 B.美国从分裂到统一
C.日本从封闭到开放 D.苏联从崛起到衰亡
【答案】D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人物是“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可以看出最适合该图的名称是苏联从崛起到衰亡。列宁领导人民建立了苏联,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赫鲁晓夫上台,他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了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经济发展出现停滞局面。1991年底,苏联解体,D符合题意;ABC项与图片人物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3.(2020·高要模拟)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由此可见改革必须(  )
①根据国情制定正确的政策方针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④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异同及带给我们的启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由此可见改革必须①根据国情制定正确的政策方针,③有正确的指导思想,④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⑤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表述错误,苏联强化了中央集权,但失败了。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中苏两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及其结果的有关知识。这样的排列组合题,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结合所学,仔细分析题干小项中内容,排除说法错误、片面或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即可。
4.纵观中外历史,危机与改革相伴随。下列改革中没有有效化解社会危机的是(  )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 ②罗斯福新政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
④明治维新 ⑤戊戌变法
A.③⑤ B.④⑤ C.①③ D.①④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以失败告终,没有有效化解社会危机;由于中国的封建势力过于强大,1898年,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它也没有有效化解社会危机,③⑤正确,A项正确。
苏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市场关系,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化解了社会危机;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缓和了阶级矛盾,推动了经济发展;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使日本避免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有效化解社会危机,①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结合所给选项的影响,通过分析这些改革的成败找出正确答案。
5.导致下图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苏联模式的弊端 B.西方的“和平演变”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D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取代了之前苏联的国家地位。选项D符合题意;
苏联模式的弊端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排除A;
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因,排除B;
赫鲁晓夫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苏联解体各种原因,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外因是西方的和平演变。不要混淆知识点。
6.苏联于1922年年底成立,曾经辉煌一时,但是它的光环随着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而消失。它“光环消失”的原因有(  )
①马克思主义已经不适应苏联的发展 ②苏联模式造成苏联社会矛盾尖锐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结果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B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造成苏联社会矛盾尖锐,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这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②③④是苏联解体的原因。故B符合题意;
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发展遇到挫折,但是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不适合苏联的发展。排除①,排除含有①的ACD,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苏联解体的原因,认识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发展遇到挫折,但是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不适合苏联的发展。
7.(2019九下·鹤山月考)下面年代尺主题为“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其中完整反映两极格局形成与解体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题干年代标尺主题为“20世纪界格局的演变”,其中完整反映两极格局形成与演变的选项是C.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系,以达到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8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简单,考查识记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两级格局和解体,两级格局指的是美苏冷战时期,而解体指1991年苏联解体,因此从时间轴可以看出答案。
8.斯大林曾经说过:“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下列史实能印证斯大林这句话的有(  )
①二战后,美国援助英国 ②波兰的解放 ③民主德国的成立 ④东欧剧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援助英国,体现了美国将英国纳入自己战略轨道的意图,故①不符合题意;
二战中,苏联军队解放了波兰,随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波兰建立,故②符合题意;
二战中,苏联军队解放了德国东部,随后,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成立,故③符合题意;
东欧剧变,表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发生变化,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斯大林的话为切入点,考查二战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掌握,二战中,苏联军队解放了波兰、德国东部,随后,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些国家建立。
9.一位前苏共党员私下曾告诉一位作家:苏共在约有35万党员的时候夺得政权,在有约550万党员时打败希特勒,在约有2000万党员时丧失政权下列能够回答丧失政权主要原因的是(  )
A.人数的增多不利于党建 B.苏联改革失败
C.美苏冷战消耗国力 D.苏联模式僵化
【答案】D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丧失政权主要原因的是苏联模式僵化,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实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符合题意;
人数的增多不利于党建表述与史实不符,A排除;
苏联改革失败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B排除;
美苏冷战消耗国力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斯大林模式建立与影响的相关知识。
10.“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冷战结束的标志是(  )
A.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B.杜鲁门主义出台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科索沃战争
【答案】A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A符合题意。
杜鲁门主义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B不符合题意。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是在冷战的过程中建立的,C不符合题意。
科索沃战争与题干“冷战结束的标志”,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除识记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外,还要识记冷战的具体表现。
1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的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有的社会制度
【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时期,俄国农业水平并不落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没有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赫鲁晓夫改革并不是为了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赫鲁晓夫改革知识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ACD项表述错误,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实质,没有从根本上上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改革没有成功。
12.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 成立欧洲联盟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约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B选项符合题意。
欧洲联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A选项不符合题意。
华沙条约组织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C选项不符合题意。
民主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纳粹德国的苏联占领区基础上建国。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的两个关键词“1949年”“经济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欧盟是西欧国家的联盟,与苏联无关。华沙条约组织是军事领域的组织,民主德国是二战结束后在苏联扶持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理清这些知识脉络后,便可选出答案。
13.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的事件是(  )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苏联的解体 D.华约建立
【答案】C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实施加快经济改革的方案,效果不佳,转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结果造成人们思想发生混乱,迅速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两极格局开始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苏联解体。
14.“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印有锤子和镰刀的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悄然滑落,……一个苦难辉煌交织的大国就这样在历史的烟尘中无声地消失了……”。导致该大国“消失”的最根本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B.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政策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D.民族矛盾的激化
【答案】A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l99l年年12月25日19时38分,印有锤子和镰刀的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悄然滑落。”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1991年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斯大林高度集权的模式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表明苏联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误区,导致苏联解体。所以A符合题意,BC属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所以不符合题意;
D不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解体关键词是时间“1991”,结合所学知识该大国指苏联,本题属于最佳选项题,所以要分辨哪个选项才是最佳的。
15.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弊端
B.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
C.革除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
D.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答案】B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决本题要注意掌握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16.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其根本原因在(  )
A.西方的“和平演变” B.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拖累
C.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的个性缺陷
【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53--1964年, 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故C项错误。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知识的识记是解题的关键,理解并掌握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是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17.戈尔巴乔夫启动政治改革后,苏联政治体制急剧变化,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其根本原因是(  )
A.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的影响
B.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苏共的领导权
C.东欧剧变的推动
D.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
【答案】A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导致苏联由一党制向总统制、多党制转変,国家权力分散,无政府主义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动荡,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抓住“根本原因”是解题的关键,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使苏联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使苏联的局势进一步激化,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18.时空观念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科索沃战争 ②苏联解体 ③纳米比亚独立 ④印度独立。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④③①② D.②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①科索沃战争在1999年;②苏联解体在1991年;③纳米比亚独立在1990年;④印度独立在1947年。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④③②①;ACD排列顺序错误,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科索沃战争、苏联解体、纳米比亚独立和印度独立的时间。
19.下列对20世纪中期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B.大力推行种植玉米
C.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发动垦荒运动
【答案】A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中期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故A符合题意。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他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消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大力推行种植玉米。同时,进行政治改革,反对个人崇拜,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等。故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以及作用。
20.“诞生一战中,二战显神通,一场新思维,导致两极终。”诗中的“一场新思维”是指(  )
A.罗斯福新政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C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于一战中,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为二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思维,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终结。所以诗中的“一场新思维”是指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美国经济危机时期实行的政策;勃列日涅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与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不符。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诗中的含义,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在思想上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思维,导致了共产党丧失了政权,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21.“苏联”已成为历史名词,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事件是(  )
A.赫鲁晓夫改革 B.欧洲联盟成立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东欧剧变
【答案】C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面对长期积聚的矛盾,他着手进行全面改革,提出了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改革最初全部集中在经济领域,但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经济发展每况愈下,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经济形势严重恶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符合题意;
赫鲁晓夫改革、欧洲联盟成立、东欧剧变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是解题的关键,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经济发展每况愈下,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经济形势严重恶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2.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  )
A.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B.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C.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
D.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赫鲁晓夫任苏联中共第一书记,举起改革的大旗。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模式。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赫鲁晓夫也进行了一些政治方面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讲,都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故正确答案为D。
ABC均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不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应重点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影响。1953年,赫鲁晓夫举起改革的大旗,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模式。赫鲁晓夫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讲,都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23.2018年12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但是在20多年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说明(  )
A.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具有优越性
C.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答案】A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表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挫折,说明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彻底失败。故正确答案为A。BCD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应掌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相关基础知识。理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表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挫折,说明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彻底失败。
24.“我知道我会下地狱,但是我会在那里看到大资本家、窃贼、刽子手和美国总统们。”这是位于美洲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言,这个国家(  )
A.古巴 B.埃及 C.巴拿马 D.印度
【答案】A
【知识点】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解析】【分析】“我知道我会下地狱,但是我会在哪里看到大资本家、窃贼、刽子手和美国总统们。”这是古巴最高领导人卡斯特罗的名言。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A项古巴卡斯特罗的名言“我知道我会下地狱,但是我会在那里看到大资本家、窃贼、刽子手和美国总统们。”,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巴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知识。需要识记卡斯特罗的名言。
25.欧洲联盟正式诞生于(  )
A.1967年 B.1990年 C.1991年 D.1993年
【答案】D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分析】二战后,伴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西欧国家逐渐走上联合,20世纪60年代成立欧共体,1993年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欧盟,欧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欧盟成员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D项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诞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欧洲联盟的诞生。
26.二战后二十世纪50年代,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发展采取了(  )
A.遏制政策 B.不干涉政策 C.扶持政策 D.限制政策
【答案】C
【知识点】战后日本的崛起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重新调整了对日占领政策,由限制、削弱、打击改为扶植、帮助日本复兴。故正确答案为C。
遏制政策是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政策;不干涉政策是二战期间英国对德意法西斯的侵略采取的政策;限制政策是二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采取的政策。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此题要掌握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采取非军事化政策,限制、削弱、打击日本,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扶持日本改革。
27.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政局激烈动荡,短短的两三年里,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属于东欧剧变原因的选项是(  )
A.受苏联模式的制约 B.各国改革成效不大
C.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D.与苏联建立经互会
【答案】D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制约,各个国家改革成效不大,没有探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外因是由于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ABC不符合题意;
D项与苏联建立经互会是同美国进行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和外因,排除与东欧剧变无关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8.(2018·绥化)冷战开始后,美国在军事方面建立的组织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华沙条约组织
【答案】C
【知识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冷战开始后,美国在军事方面建立的组织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项符合题意;A项是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A不符合题意;B项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B不符合题意;D项是苏联为与美国对抗成立的军事组织,D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冷战的内容,美国为了对抗苏联,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9.下列图片反映了同一个主题,概括最恰当的是(  )
A.欧洲一体化 B.冷战政策
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B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国会演讲,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是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北约的建立,是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故概括最恰当的是冷战政策,故B符合题意;
欧洲一体化与欧洲的联合有关,与图片信息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图片信息无关,图片是冷战政策的表现。故C不符合题意;
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图片信息无关,图片反映的是冷战政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冷战政策的表现,认识图片是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
30.(2016九上·临泽期末)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戈尔巴乔夫实行错误的政策
C.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
D.民族矛盾的激化
【答案】A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斯大林时期,政治上,党政不分,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总而言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效仿此模式,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依据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 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主要掌握历史史实的前后因果关系。
31.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在①②两处应分别填入(  )
A.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解体 B.①以工代赈②苏联解体
C.①农业集体化②苏联解体 D.①1936年新宪法②苏联解体
【答案】A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经济发展的认识,考查题目的结构示意图,时间是1921年-1925年,苏俄面临着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列宁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因此①处填写新经济政策,后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暴露出来,苏联进行了改革,到20世纪末,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用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因此,②处填苏联解体,本题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分析理解能力,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的影响很大,它造成苏联农重轻比例严重失调,严重影响了苏联人民的生产生活,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这给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教训,所以我国的改革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二、综合题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世界政治版图迅速发生变化,在东欧,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脱离资本主义体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亚洲,中国、朝鲜、越南也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
材料二: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燃遍了整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广泛展开,其中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新独立的国家。在拉美,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同美国展开了不懈的斗争。
材料三:战后欧洲的合作与发展, 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大陆中西部面积较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国崛起》
(1)材料一所述史实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大的可能性”的国际因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相逄一笑泯恩仇”指的是哪两个国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反映20世纪两国“仇”的一个事例。
(4)“欧洲的联合”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你还能举出“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的一个例子吗?
(5)请给上述三则材料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答案】(1)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2)二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或帝国主义势力受到削弱)。
(3)德国、法国。仇:一战前,法国和德国分属不同的军事政治集团,进行军备竞赛;一战中,法德交战;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严惩德国;二战中德国占领法国。
(4)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5)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战后日本的崛起;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二战后,世界政治版图迅速发生变化,在东欧,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脱离资本主义体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亚洲,中国、朝鲜、越南也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可得出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⑵根据所学知识,二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帝国主义势力受到削弱。故“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大的可能性”
⑶根据材料三“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大陆中西部面积较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指的是德国、法国两个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两国“仇”表现在:一战前,法国和德国分属不同的军事政治集团,进行军备竞赛;一战中,法德交战;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严惩德国;二战中德国占领法国。
⑷根据所学知识,“欧洲的联合”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还有: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⑸以上三则材料均反映了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故给上述三则材料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可以为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理解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的联合、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的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3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逝世后,政治上,大量冤假错案造成的不稳定因素开始抬头;由斯大林时期的体制造成的各加盟共和国民族离心倾向日益严重;各阶层对个人迷信造成的压抑气氛日益不满。经济上,部门管理造成的专业狭窄、分散,协作不灵的问题更加突出;人民生活改善很慢的状况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过分偏重发展重工业造成的国民经济结构畸形,使得人民生活必需品十分紧缺。
材料二:戈尔巴乔夫即将下台之际,在最后一次演讲中这样自我辩解道:“我明白,开始一场如此规模的改革而且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里,那是极其困难甚至是冒险的事情。然而,我却至今对1985年春天开始的民主改革的历史正确性确信不疑。”
(1)针对材料一中苏联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我们应当如何评价这次改革?
(2)材料二中“我国这样的社会”是什么含义?“如此规模的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3)你认为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措施: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含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主要内容:①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3)相同点:都是针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进行改革;改革都以失败告终。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根本扭转苏联的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了经济恶化、社会动荡,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材料一中苏联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赫鲁晓夫采取的改革措施有: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⑵依据材料二的“我明白,开始一场如此规模的改革而且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里,那是极其困难甚至是冒险的事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我国这样的社会”的含义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如此规模的改革”指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⑶分析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内容、结果,可知两次改革的相同点是:都是针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进行改革;改革都以失败告终。两次改革的不同点是: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根本扭转苏联的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了经济恶化,造成社会动荡,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内容、结果,归纳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4.国外有史学家将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以下四个年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革命的年代:1789—1848)发生在1789—1848年间英国和法国的两次伟大革命,不仅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巨大胜利,而且是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胜利。
材料二:(资本的年代:1848—1875)这是资产阶级大获全胜的年代,具体地说在19世纪60年代,工业化的进展使得财富和工业生产能力日渐成为国际争霸力量中的决定因素,于是出现了两个非欧洲的工业资本主义大国,美国(统一在北方的领导下)和日本(随着天皇的复位而有条不紊地着手于“现代化”)。
材料三:(帝国的年代:1875—1914)这个年代,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小企业转换到垄断主义大集团,富有革命性的电气工业和蒸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材料四:(极端的年代:1914—1991)从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紧接着50—70年代初期是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的黄金年代,而20世纪的最后一部分,则是分散解体、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1)材料一中的“英国和法国的两次伟大革命”分别指什么事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个年代里“国际争霸力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依据材料,美国和日本能够成为“非欧洲和工业资本主义大国”分别得益于什么事件?
(3)材料三中的“这个年代”是指资本主义过渡到哪个历史阶段?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给世界带来“大灾难”的战争?依据材料四指出1991年“分散解体”是哪一历史事件?
(5)请你仿照作者分年代的方式,用恰当的语句描绘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答案】(1)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
(2)工业化的进展(财富和工业生产能力);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
(3)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4)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5)多极的年代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发生在1789—1848年间英国和法国的两次伟大革命,不仅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巨大胜利,而且是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18世纪60年代英国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英国率先变成工业强国。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是世界上范围最大、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⑵依据材料二的“在19世纪60年代,工业化的进展使得财富和工业生产能力日渐成为国际争霸力量中的决定因素”,可见“国际争霸力量”的决定因素是工业化的进展。分析材料二的“美国(统一在北方的领导下)和日本(随着天皇的复位而有条不紊地着手于“现代化”),其中的“统一在北方的领导下“指的是美国南北战争,”随着天皇的复位而有条不紊地着手于“现代化”指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迅速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⑷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1918年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爆发,1945年结束,这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大灾难”。1991年底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新的世界格局还未形成。
⑸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所以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是:多极的年代。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世界近现代史不同历史阶段时期不同特征的掌握,解题的关键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35.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
材料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缴纳的巨额赎金为发展大工业增添了新的资金来源;获得解放的2000多万农民为大工厂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农村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
——摘编自《世界史》
材料二: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却遇到了巨大困难……人民生活困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
——摘编自《世界史》
材料三: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面对“大萧条”现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办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试验。
——摘编自《世界史》
(1)领导俄国进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沙皇是谁?据材料一指出俄国这场改革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2)为解决材料二中“人民生活困苦”的问题,苏俄采取了什么措施?
(3)为解决材料中“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一问题,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做过哪些努力?
(4)材料四中的“大萧条”指的是哪一事件?材料中的“试验”指的是什么?该“试验”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新模式,这一模式“新”在何处?
(5)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1)亚历山大二世;资金、劳动力、国内市场。
(2)新经济政策。
(3)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4)“大萧条”指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试验”指罗斯福新政;“新”在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5)启示是经济发展模式必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不断创新,要符合本国国情,要与时俱进等。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缴纳的巨额赎金为发展大工业增添了新的资金来源;获得解放的2000多万农民为大工厂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农村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导俄国进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沙皇是亚历山大二世;俄国这场改革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⑵根据材料二“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却遇到了巨大困难……人民生活困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0年以后,苏俄却遇到了巨大困难,“人民生活困苦”,所以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因此为解决“人民生活困苦”的问题,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⑶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一问题,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进行了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
⑷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萧条”指的是1929年—1933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大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消除经济危机,1933 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能得出的启示是:经济发展模式必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不断创新,要符合本国国情,要与时俱进等。
【点评】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的条件。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为解决“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问题,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做过努力。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认识美国罗斯福新政。解答第五问的关键是分析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得出启示。
36.探究俄国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时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要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1991年12月25日,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
——摘自《大国崛起》
(1)请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俄国这次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2)俄国通过哪次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创始人是谁?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29年到1941年苏联经济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在此期间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治体制?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苏德战场上发生的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转折点的是什么战役?材料一中的史实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有何关联?
(5)材料三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答案】(1)原因是俄国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十月革命;1922年;列宁。
(3)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4)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成为强盛的工业国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物质条件。
(5)苏联解体。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要好得多”和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原因是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苏联是1922年成立的。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苏联的创始人是列宁。
⑶根据材料“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在此期间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苏德战场上发生的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转折点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因为它终结了德国保持进攻的态势,使反法西斯同盟由战略防御转
变为战略进攻。苏联成为强盛的工业国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物质条件。
⑸根据材料三“1991年12月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苏联解体;当时苏联严重的经济困难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点评】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37.改革之路艰辛,改革前途光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出售家奴两名,一名为照看猎犬者,并会做鞋,现年三十,已婚。其妻为洗衣妇,并会放养家畜,现年二十五。
——俄国19世纪上半期的政府报纸上登出的一则广告
材料二:一(苏维埃俄国)女仆说她的兄弟在乡间耕地……食粮年年政府收尽,乡间生活也没有城里人说的这样好,我告诉她,今年实行课税法,不至于尽收粮食,很可以多下些种子。
——瞿秋白:《赤都心史》
材料三:在这一时刻(卫国战争胜利73年阅兵式上),他只是坐着黯然沫泪(如图)……,这位苏联前总统看着如今的阅兵,为那个自己无法挽救的而解体的伟大国家感到惋惜
——选自《共青团真理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什么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出售家奴”的现象终结于哪位沙皇?为什么说此次终结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女仆”认为乡间生活不好的原因?苏俄政府在谁的领导下,采取什么措施,使人觉得“很可以多下些种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图所示中是谁?他的改革对苏联产生了什么后果?这一结果对世界格局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制度:农奴制;终结者:亚历山大二世;理由: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原因:食粮年年政府收尽(答“余粮收集制”亦可);领导人:列宁;措施:新经济政策(答“征收粮食税”亦可)。
(3)人物:戈尔巴乔夫;后果:苏联解体,(或社会制度发生变化,或从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社会);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4)认识:改革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国家政策一定要从人民利益出发;制定政策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等等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出售家奴两名,一名为照看猎犬者,并会做鞋,现年三十,已婚。其妻为洗衣妇,并会放养家畜,现年二十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出售家奴”的现象终结于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所以说此次终结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⑵根据材料二“(苏维埃俄国)女仆说她的兄弟在乡间耕地……食粮年年政府收尽,乡间生活也没有城里人说的这样好,我告诉她,今年实行课税法,不至于尽收粮食,很可以多下些种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仆”认为乡间生活不好的原因是食粮年年政府收尽。苏俄政府在列宁的领导下,采取新经济政策,使人觉得“很可以多下些种子”。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1年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⑶根据材料三“在这一时刻(卫国战争胜利73年阅兵式上),他只是坐着黯然沫泪(如图)……,这位苏联前总统看着如今的阅兵,为那个自己无法挽救的而解体的伟大国家感到惋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人物是戈尔巴乔夫。他的改革对苏联产生的后果是苏联解体,使国家社会制度发生变化,从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社会。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⑷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通过上述材料中有关改革成败的经验教训,可以得出的认识如:改革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国家政策一定要从人民利益出发;制定政策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等等。
【点评】本题的核心主题为“改革之路艰辛,改革前途光辉”,
围绕着“改革”进行分析作答,在此基础上进行答题可以避免答偏。另外,要求学生能够对古今中外的改革事件进行对比分析,并形成一定的认识。
38.改革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于束缚定居在地主土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
﹣﹣《废除农奴制法令摘录》
材料二: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材料四:我相信,在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对领导再次给予那种支持。
﹣﹣《罗斯福就职演说(节录)》
(1)材料一中的“法令”是由哪位沙皇颁布的?依据材料概括该法令的核心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哪一次改革成果?这些成果与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这次改革后,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阅读材料三的图片,苏联的兴衰让人唏嘘不已,其中的经验教训同样振聋发聩。列宁的什么措施使苏联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经济?斯大林的什么做法让苏联有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都竭尽全力想重振苏联往日雄风,结果却每况愈下,根本原因何在?
(4)为了挽救“危急”,罗斯福颁布了哪一法律加强对工业的调整?该法律体现了罗斯福新政怎样的特点?
(5)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案】(1)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2)明治维新;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由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3)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4)《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5)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造成社会关系的改变,解放了生产力,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进步等。(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本题通过展示材料和图片,考查学生对世界史上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罗斯福新政的掌握情况。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日本明治维新;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⑴据材料一《废除农奴制法令摘录》的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法令”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的。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出现了严重危机,农奴暴动此起彼伏,严重威胁着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摆脱农奴制危机,沙皇被迫进行了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中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据“……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于束缚定居在地主土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可知,该法令的核心内容废除农奴制。
⑵据材料二“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可知,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这些成果与明治维新中的“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的内容有关。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⑶阅读材料三的图片,苏联的兴衰让人唏嘘不已,其中的经验教训同样振聋发聩。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斯大林的斯大林模式让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五年计划,迅速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先进的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英法,跃居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二位,1936年苏联新宪法通过,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都竭尽全力想重振苏联往日雄风,结果却每况愈下,根本原因是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⑷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挽救“危急”,罗斯福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调整。该法律体现了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的特点。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实行新政,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国家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
⑸综合以上材料中的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等内容可知,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造成社会关系的改变,解放了生产力,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进步等。
【点评】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结合中国的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加以说明。
39.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在赎地时,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的75—80%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的四十九年内每年以“赎地费”形式偿还。……赎地费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
材料二:下图是1929~1945年美国的失业率
材料三:在指导思想上推行多元化,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经济上推行私有化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回答:
(1)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改革?改革对该国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哪一历史事件导致图中1929~1933年美国失业率急剧上升?美国政府为应对这一事件实行了什么改革?这次改革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是什么?
(3)料三反映的是苏联的哪次改革?改革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答案】(1)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影响: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3)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结果:导致苏联解体。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⑴第一小问改革,根据材料“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赎地费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可知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劳动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⑵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929失业率快速增长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29年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大危机;第二小问,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针对于经济危机进行了新政改革;第三小问,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⑶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思想上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经济上经济上推行私有化,故改革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第二小问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引发了八一九事变,导致苏联解体。
【点评】解答本题时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涉及到题干改革的内容、目的及影响,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40.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井田,开阡陌”是中国土地史上的重大变革,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2014年6月4日《大众日报》
材料二:“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在赎地时,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20 - 25%,其余的75 - 80%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的四十九年内每年以“赎地费”形式偿还。……赎地费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
材料三:在指导思想上推行多元化,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经济上推行私有化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进行这一“重大变革”的改革家是谁?材料反映的是哪项改革内容?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改革?改革对该国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是苏联的哪次改革?改革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答案】(1)改革家:商鞅。内容:承认土地私有。
(2)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影响: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3)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结果:导致苏联解体。
【知识点】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废井田,开阡陌”,可知与商鞅变法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因此进行这一“重大变革”的改革家是商鞅;材料反映的改革内容:承认土地私有。
⑵根据材料二“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可以改变身份, 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因此材料描述的是1861年改革;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⑶根据材料三“在指导思想上推行多元化,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加速经济改革,效果不佳,转到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点评】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商鞅变法内容。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1861年改革的影响。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结果。
41.(2018九下·宁城月考)试一试,阅读下列材料,解决相关问题:
材料一: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东西。”
——《列宁全集》
材料二:东欧的事件对我们来说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事情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现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请你一下分析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最根本的任务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请你概括一下东欧剧变的原因
(3)请你谈谈社会主义国家从东欧剧变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答案】(1)发展生产力。
(2)东欧剧变的原因主要出自内部,具有必然性。没有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人民不满,西方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3)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东欧剧变史实的识记。
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可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最根本的任务是发生生产力。
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可知,东欧剧变的原因主要出自内部,具有必然性。依据材料三中“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事情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可知,东欧剧变的原因还有没有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人民不满,西方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第(3)问从东欧剧变的原因中,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应吸取深刻的教训,如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党的领导,防范西方的和平渗透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有关知识,年代适中。学生要掌握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影响,中国应从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三、填空题
42.《   》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建立;《   》的签署,宣告了苏联的解体。
【答案】联合国家宣言;阿拉木图宣言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中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中、美、苏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日意三国及其附庸,绝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耦合。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或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1991年12月21日,苏联11个共和国的领导人在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的首脑会议,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主要内容:确认由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3国签署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宗旨和原则;宣布联合体成员国将通过协调机构进行平等协作,保留军事战略力量的统一指挥和以核武器进行统一监督;各成员国将在形成和发展共同经济区域方面进行合作;宣布随着独联体的成立,苏联将停止存在,《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是苏联解体的标志性事件。
【点评】本题主要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事件和苏联解体以及影响。
四、列举题
43.列举二战后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答案】开始:杜鲁门主义;结束:苏联解体。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结束。1947年,美总统杜鲁门提出“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开始。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的结束,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点评】解决本题的时候学生要注意区分冷战开始的标志和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开始,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