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的单元地位分析: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的教学内容。教材讲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三个史实,该课是本单元,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本课是学生了解古代历史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习材料。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从此进入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因此本课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历史长河中重要的一环。
2.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以战国七雄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式的窥探战国时期在政治方面的变化,为我们呈现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混战不断、走向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了能在这纷繁复杂的混战局面中一统天下,各国纷纷实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在各国变法中,最为彻底、最具特点也是最后助秦国一统天下的商鞅变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知秦国一统天下之必然。秦国在逆袭崛起的过程中,不仅重视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而且注重兴修水利,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的都江堰便是其典型代表。秦国由一个小小的弼马温终于逆袭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故本课以“秦国的逆袭之路”,由“卑秦到强秦”的转变为隐性线索,以战国七雄窥探战国局势的社会裂变、商鞅变法的顺势而变和都江堰的创新利变为本课的显性线索。
教材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情绪。但是学生只经历过短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因此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图片、材料分析、小视频等资料入手,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情境模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知道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懂得“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道理; 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变法的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的理解。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七年级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所以,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的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由弼马温图片导入新课学习,让学生说说弼马温为什么大闹天宫。
2.由此引出曾因养马有功而封臣,最终统一全国的大帝国——秦国的逆袭之路。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共学一:战国七雄——社会裂变
1.师:既然走进了东周争霸赛的下半场——战国,首先我们就要知道下半场源于何时?教师展示图示,根据图示让学生知道东周分两段,包括春秋和战国,其中战国从公元前 475年开始,也就是东周争霸赛下半场开始的时间。
2.师:公元前 475年前后,国家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国君本姓姜,但是齐国国内有一家姓田的大夫势力强大,取代姜氏管理齐国,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然后宋、吴、越等小国被兼并,国君们在觊觎霸权的同时,国内的封臣也在觊觎国君的宝座,这时的战国,岂是一个“乱”字了得!教师一边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的动态演变,一边解释。让学生理解战国时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3、师:下面我就根据方位教给同学们记忆战国七雄的方法。出示战国七雄形势图,一边演示,同学们一边记忆。
4.师:下半场开始后,这七个国家是不是就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了呢?秦国在这七个国家之间的处境又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材料,分析答案?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答案——七雄争霸,诸侯卑秦。
5.师:六国都想兼并对方统一全国,而势力较弱的秦是不是也想强大起来统一全国呢?当然。于是,各国之间纷争不断、战乱四起,好几个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结合形势图动画演示,说出答案。
6、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漫画和春秋战国战役的比较,分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点?,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出春秋战国时战争的不同点。
7、师:在战国新的形势新的变化下,如果不自强,就会有被兼并的危险。那么,不占优势的秦国国君又该怎么做呢?根据材料分析。
学生研读材料,翻译古文,得出答案。
共学二:商鞅变法——顺势而变
1、师:最终,秦孝公被商鞅“全民耕战、奉法强国”的霸道之术打动,在公元前 356年,任用商鞅开始变法。下面我们学习商鞅变法,学习一个历史事件,首先要弄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根据材料,分析新兴地主阶级的需求?从而得出变法原因。教师出示材料,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地主阶级需求,从而理解变法原因。
2、师:根据课本内容和刚才材料所分析,请同学们快速总结变法原因?经济:政治:军事:
3、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第 35页“商鞅变法的内容”,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指生读出变法内容,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4、师:这些改革措施颁布以后,社会各阶层反映如何呢?请同学们看幻灯片。出示各阶层反映,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然后让学生指出他们之所以有这种反映是因为变法的哪项内容?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变法的内容。
5、师:商鞅变法内容中,有一条对后世影响深远,直到今天还在沿用,同学们,你知道是哪条内容吗?
6、师:对,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商鞅变法,使地主阶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还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这次变法是非常成功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 35页,归纳商鞅变法的影响?学生认真看课本,归纳商鞅变法的影响,然后交流展示。
7、师: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商鞅在变法中遭到了旧贵族的阻挠,阅读材料,回答商鞅是如何推行变法的?教师出示材料,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回答问题。
8、师:经过商鞅变法,秦国迅速崛起,仅用了 10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卑秦”到“强秦”的蜕变,完美的成功逆袭。公元前 221年,秦统一全国,终于从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弼马温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教师出示地图,学生对比秦疆域的变化,体会秦国的成功逆袭。
共学三:都江堰——创新利变
1、师:秦国通过变法以耕战富强,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 256年,李冰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这一年距离商鞅变法开始正好 100年。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36页,回答以下问题。
时间、修筑者、地点、组成、功能、影响?
2、为了更直观更形象的了解都江堰,请同学们观看视频《都江堰》。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认真观看。
3、同学们,看完视频,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让同学们体会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总结升华
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地图观察战国时期的变化,知道了战国七雄;通过分析材料,理解了商鞅变法的原因和影响;还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到古人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看着秦国由“卑秦”到“强秦”的转变,我们深刻体会到改革的重要性。
3、以史为鉴:是的,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富强,由此可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978年--2021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也是中国经济大崛起的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是我们中国特色制度发挥强大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借鉴历史、继往开来的表现。今天,我们仍要坚持改革开放,以史为鉴,汲取智慧。我们定要像总理说的那样:我们会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未来,我们也必定会坚持改革开放,为中国崛起而奋斗,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同学们,你们应该怎么做?请拿出你的气势和决心来宣誓!最后以“改革”为切入点,联系我国实际,升华主题,通过宣誓,让学生的家国情怀被点燃被激励。
随堂练习
1.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器与牛耕
2.战国时期,使秦国能够最终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的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李悝变法C.管仲改革 D.秦孝公改制
3.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
A.奖励耕战 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
4.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A.春秋时期秦国 B.春秋时期楚国 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楚国
成功之处:
1、做到了知识前后联系,按“秦国的逆袭之路”——卑秦到强秦的转变这一条主线展开,并且贯穿始终。
2、在习学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的阶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效果达到高潮。
3、教师以“改革”为切入点,联系我国实际,升华主题,让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此被点燃被激励。不足之处:检测部分因为时间仓促,所做练习没有很好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