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6 09:5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古代印度
第 3 课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
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喜马拉雅山以南)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古代印度
现今印度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它为“天竺”。
对比观察两幅地图,请同学们找出印度河流域附近的哈拉巴、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
古代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2300年—1800年,出现精心规划的城市
代表:哈拉帕
摩亨佐·达罗
哈拉巴文明
摩亨佐·达罗文明
早期文明遗址
后因不明原因衰亡
印度河流域的国家
时 间:公元前1500年左右
种 族:雅利安人
结 果:出现小国家
鼎 盛:孔雀王朝
表现:
1.基本统一。
2.农工商业比较繁荣,出现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
3.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城市之一。
雅利安人入侵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
第二等级
第三等级
第四等级
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贱民
种姓制度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统治集团编了一个神话:诸神在分割原始巨人普鲁沙时,其手、嘴、腿、脚分别化成了一种种姓,你能分别把它们对号入座吗?
婆罗门




刹帝利
吠 舍
首陀罗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
等级名称 社会阶层 职责和义务
婆罗门
刹帝利
吠 舍
首陀罗
祭司贵族
掌握神权。
国王、官吏、
武士
把持国家军政大权。
农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
供; 供养第一、二等级。
被征服者、
贫困破产失
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
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
从事最低贱的职业。
那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理发师的儿子爱上了一个少女。他父亲告诫说:“儿子,你不要把愿望寄托在办不到的事情上。你是理发师的儿子,未来也是理发师,属于低级种姓(首陀罗),而那个女孩属于高级种姓(刹帝利)。刹帝利的女儿是不能与你结婚的。”结果,理发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理发师儿子的故事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反映了当时不同种姓之间存在高低贵践之分,不同等级的人不能通婚。
1、种姓等级、职业世袭;
2、不同种姓间界限严格;
3、不同种姓不可以通婚;
种姓制度的特点:
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目的: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实质(性质):是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一种不平等的阶级制度。
种姓制度在当代
材 料:
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政府一直试图消除种姓制度,但结果并不理想。复杂的世袭种姓制度将印度社会划分出等级森严的阶层。
1955年起,印度法律允许跨种姓通婚。但大部分印度人仍只与同种姓的人联姻,以免受到配偶“高种姓”亲属们“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迫害”。最近,在孟买附近的巴尔克尔城,法院判处因不满姐姐与“低种族”通婚而杀害4人的迪利普·蒂瓦里等3名男子死刑。最高法院指出,这种“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杀害”是野蛮行为,并下令警方保护通婚的夫妇。法院将种姓制度叫做“民族的诅咒”。
——东方网文章《印破陋习出新招:不同种姓通婚奖励1000美元》
印度「贱民」现在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印度贱民还是比较安于现状的。如果父辈是蹬三轮的,小孩也基本会一样。如果父辈是捡破烂的,下一辈也会一直捡下去。除了极个别例子,像出身于卖茶水家庭的莫迪,凭借自己天赋和后天努力,逆袭成为总理,绝大多数贱民都深深地被种姓制度所框住,生而为贱民,世世代代为贱民。
问题思考:种姓制度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激化了社会矛盾。
影响:
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你知道有哪些吗?
“阿拉伯数字”、佛教等。
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时间:____________创始人:__ __ _____
2、内容:___ __ ____ __
3、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传到中国______,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往南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目标导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阅读P13内容,完成导学空格: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反对婆罗门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新疆
印度
中亚
中国
朝鲜半岛、日本
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
佛教的传播:
如何理解佛教所提出的“众生平等”?
佛教中宣扬的“众生平等”思想,只存在于虚幻的世界中,它是为迎合阶级社会中长期遭受压迫和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而存在的。
处于统治地位的统治者是不会给劳动人民实现真正的“众生平等”的。所以,它只是用来安慰人民的“麻醉剂”。
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拓展延伸:你能说出深受印度佛教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石窟吗?
提示:佛教自东汉末年由印度传入中国,石窟造像艺术也由此而入。中国的石窟,大体是随印度佛教的东渐路线,自西向东分布,总数近百处之多。最著名的有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麦积山石窟和龙门石窟。
南亚的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发源地。印度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这里出现了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公元前1500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印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它人为地把印度社会自上而下分为四等,等级不同,权利义务不同。在反对种姓制度的斗争中,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