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横跨、笼罩、人声鼎沸”等词语。 2.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语的意思。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有关语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源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一)课件展示古诗《浪淘沙》,引入新课学习。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同学们,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象?(钱塘江大潮)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欣赏钱塘江大潮。 设计意图:这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象,与钱塘江大潮比较相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板书课题: 观潮 (指导书写“潮”字。) 检查预习情况 (一)出示生字卡片 1.出示生字“潮、滚、渐”,观察这些生字,说一说共同点。(部首都是三点水。) 2.出示生字“据、堤、盼、堵、犹”,指名读,说说共同特点。(都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3.生字出示“震、霎”,观察它们的共同点。(上面都是雨字头)组词:震动、霎时。 4.说说识记生字“阔”“顿”“逐”“余”的方法,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归类识字,能让学生总结生字的规律,也能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 (二)出示本课重点词语,指名学生读。 据说、大堤、笼罩、屹立、宽阔、顿时、沸腾、翻滚、逐渐、犹如、颤动、霎时、奔腾、余波、恢复 (三)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若隐若现、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三、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小组成员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意见。 (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设计意图:让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层次,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按照时间顺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潮来前江上的景象和人们的心情。 第三部分(3—4自然段):描写潮来时的雄伟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描写了潮头过后江面的景象。 四、学习1、2自然段 (一)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提问: “天下奇观”中的“观”与“观潮”的“观”,有什么不同呢 (“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二)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 圈画出本段作者描写的景物(钱塘江、薄雾、镇海古塔、小山等) 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作者描绘的景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在脑海中想象画面,让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图画。 五、课堂小结 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布置作业 (一)抄写课文生字词。 (二)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段。
板书设计 1 观潮 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时间顺序 潮来时 潮头过后
教学反思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以课后习题中的古诗《浪淘沙》(其七)为切入点,让学生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特点。通过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环节,学生扫清了生字词障碍,了解了课文内容。但是,课堂上部分同学读课文不够流利、有感情,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