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达成人类共识,不能没有中华的声音。
中华的声音很遥远,也很亲近;很清晰,也很模糊。是啊,当它穿越三千七百年的时空在耳边回荡时,我们知道它的主旋律和关键词吗?我们能用简简单单一句话,说清楚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吗?
——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何谓“文明”?何以“中华”?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统编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
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
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公元前771
约公元前2070
距今约1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约公元前1600
公元前1046
夏
商
西周
时空观念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一、石器时代的古代人类和文化遗存
时间 代表性古人类/文化遗存 生产力水平 生产生活状况 社会组织及特点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至2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1万多处
距今约7000至 5000年
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
距今约5000年左右
旧石器
时代
渔猎、采集、
用火;群居。
原始人群
新石器
时代早期和中期
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彩陶、种粟
种水稻、养蚕缫丝
母系氏族社会
共同劳动、
成果共享。
新石器
时代晚期
“蛋壳陶”、玉器、祭坛、神庙
玉器、祭坛、神庙
玉器、祭坛、神庙
父系氏族社会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权贵阶层出现。
元谋人
北京人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
龙山文化(黄河下游;
如陶寺遗址)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和社会组织发生深刻的变化。
北京人复原像
元谋人门齿化石
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广泛。
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并结合材料(P8),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点。
分布广泛,自成一系,开放交融,多元一体。
◆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
A.起源最早
B.世界领先
C.独一无二
D.多元一体
◆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等级 随葬品数量 随葬品质量 墓主身份
1 百件以上,多则数百件 以玉器为主,随葬玉钺、玉琮,无生产工具 神王(最高统治者)
2 几十件至百件 玉器远多于其他器物,随葬玉钺、玉琮 公侯,掌握较多财富
3 几十件左右 玉器多于陶、石器,玉钺、玉琮仅随葬其一 宗教显贵或军事权贵,拥有相当财富
4 十几件至几十件 玉器与陶、石器数量相近,随葬石钺 首领,有一定财富和地位
5 几件至十几件 少或无玉器,多陶、石器,随葬石钺或石镞 上层平民,有一点私产
6 一件或几件 只有陶、石器 普通平民
7 基本为零 社会地位最低下人群
——摘编自许鹏飞《良渚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与形态》
思考:材料中良渚文化墓葬随葬品和墓主身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重要情况?
①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出现; ②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③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私有制已经产生; ④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古史传说时代)
LOREM
LOREM
LOREM
LOREM
LOREM
LOREM
三皇
颛顼
帝尧
黄帝
帝喾
帝舜
三皇时代神话色彩浓重
五帝的事迹比较具体,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被称为“万邦”时代。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然后禹践天子位。
——《史记 五帝本纪》
禅让:传说尧、舜、禹时期
由各部落推举部落联
盟首领的做法。
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
强调:距今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龙山文化陶寺墓地遗址和良渚古城遗址等都说明当时已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并出现了大型公共建筑,有专家甚至认为其具备了国家初始状态,标志着中国已进入文明阶段。
二、从部落到国家
2、夏朝的建立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夏朝的国家治理(中央和地方)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 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说法?这说明了什么?
原因:可靠的史料不足;记录者的
立场、能力和时代环境等影响。
说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并非一帆风顺;反映了历史记载的复杂性、多样性,需辩证分析史料。
确立了世袭制
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地方上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聚族而居
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3)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
三、商和西周
1、商朝(殷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反映了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2)治理:商王;尹及各类事务官;
内外服制。
(3)灭亡: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
内服
外服
思考: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三、商和西周
2、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2)制度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
①分封制
A.目的
B.主体
C.结果
D.作用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王族)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三、商和西周
2、西周
(2)制度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桓公二年》
②宗法制
A.核心
B.内容
C.作用
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政权与族权相结合;家国一体)
③礼乐制:
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三、商和西周
2、西周
(3)思想观念: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浩》)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榇材》)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蔡仲之命》)
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
敬天保民、以德治国。
(4)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
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三、商和西周
3、商和西周的经济与文化
经济
农业
手工业
文化
文字
历法
地位
工具
土地
制度
主要生产部门
木、石等材质的工具为主,青铜农具极少。
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甲骨文(主要是占卜记录)和金文(反映西周贵族活动)
殷历。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
本课小结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古史传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商朝建立
文明产生
早期国家
北京人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社会
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
内外服制
生产力(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社会组织)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历史
谢谢观赏